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变就是等死。”近来,英国华商薛晓平老把一个“变”字挂在嘴边。危机阴影下的英国消费市场萎缩,人民币兑英镑汇率突变,这些因素让英国华商受到了很大压力。
薛晓平说:“现在英国的市场与去年大大不同,加上英镑贬值等因素,像我们这样靠‘中国制造’吃饭的外贸企业必须灵活应变。”
在这场全球同此凉热的金融危机面前,遍布世界各地的华商大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他们没有退缩、悲观,或者坚忍以待,或者积极求变,危中寻机。
困境中的身影
作为美国实体经济和工业社会的标杆,汽车业近来被卷入金融海啸之中,尽管美国政府日前施以援手,但前景仍不乐观。
据报道,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不断裁员和关闭工厂,“汽车城”底特律的华侨华人也无可避免地受到波及。有些人被迫提前退休,有的人则彻底失业。底特律中国人协会会长阎全忠表示,公司裁员有时候不是因为个人能力不行,而是由于结构调整,整个项目取消了。
在汽车零部件厂商伟世通公司工作的陈建一认为,美国居民向来有借贷消费的习惯,容易受到信贷紧缩和经济危机的冲击。而华侨华人保持了节俭和储蓄的习惯,在这次危机中所受影响相对小一些,但压力还是存在的。
法国巴黎北郊的欧贝维利耶市是欧洲最大的中国商品批发中心。但在金融危机中,那里的中国商品批发生意受到了严重影响,服装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最近几个月欧元对人民币的大幅贬值使华商近20%的利润化为乌有,不少华商艰难度日,面临关门的厄运。
在西班牙,经济萧条给华人的支柱产业餐饮业带来了很大打击。一些中餐馆惨淡经营,入不敷出,濒临倒闭。2008年,那里中餐馆的客流量较上年减少了20%至30%。
巴西大部分华商都是做进出口贸易的,进出口企业也恰恰是受到危机冲击的主要领域。巴西环球新型电光源公司的董事长李锦辉称,那些靠低价、大量经营的企业会受到经济危机影响较大。
在非洲西部的多哥,大部分华商表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多哥的经商环境日益恶化,客商的购买力显著下降,商品销售较为困难,市场前景不容乐观。他们一致认为,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西方国家将会减少对多哥的经济援助,2009年多哥的经济形势令人担忧。目前在多哥经商的华人约有2000人,创办公司近300家。由于经济环境日益恶化,商品销售困难,已有部分公司关门走人。在多哥开设的七八家中餐馆也都陷入困境。
乐观的理由
尽管处境堪忧,但大部分华商还是有乐观的理由。
巴西大部分华商都认为,危机对巴西经济和华商企业有一定影响,但对未来一年的前景还是持乐观态度,因为巴西经济并不像欧美国家那样受到巨大冲击。
巴西主要汽车音响生产企业H-Buster的负责人何如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巴西经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比很多国家都要小,因此他对未来一年的前景并不悲观。何如解释说,巴西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经济底子雄厚,经济多样化,同时国内市场也很大。另外,受到巴西文化传统的影响,巴西人消费观与中国人不一样,传统的观念就是“快乐生活、快乐消费”,因此只要有一定的财务收入就一定会拿去消费,对中产阶级或者中上层的消费者来说,更不会对他们的消费造成很大影响。再加上巴西政府宣布了一些减税措施,鼓励国内的消费,同时控制美元的不断升值,巴西国内的经济还会保持一定的增长势头。
李锦辉也称,虽然巴西的经济存在很明显的不稳定因素,但是比以前要成熟得多,现在巴西已经完全不是1999年那场危机爆发时的巴西了,那时的巴西通货膨胀文化盛行,所以经济崩溃得很快,而现在国家的金融体系完善,受到的影响远远不及欧美等国,相信一些企业遇到的困难也是暂时性的。而且,像他们这种经营新能源、高科技产品的企业受到影响并不大,相比其他产品有一定优势。
底特律地区的华人也并把裁员全然视为恶运。在福特汽车公司工作的张绍智说,这里的华人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技能,这有利于失去工作的华人转行和再就业,有的华人朋友转行去了波音公司,有的人则远赴得克萨斯州从事石油行业。
底特律中国人协会会长阎全忠表示,作为底特律最大的华人社团组织,他们开展多方面的工作,帮助当地失业的华人介绍其它州或者中国国内的工作机会,同时提供心理辅导,寻找自主创业的途径,或者鼓励在公司内部和大学里进行再教育、再培训,为再次就业创造条件。
美国餐饮业知名华人企业家蒋达昌认为,虽然美国今年整体经济形势堪忧,但对于以小生意为主的华商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他说,华人经商勤奋苦干,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生存能力,2009年的经济形势会出现转机。
澳大利亚几位知名华人企业家也一致认为,2009年澳大利亚的经济形势将是十分困难的一年,但由于澳中经贸关系紧密,在危机中同时蕴藏着新的机遇,这对处于困境的澳洲经济是个重大利好。鉴于中国是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因此中国经济走强后首先受益的将是澳大利亚。
各显神通的“变”术
相当一批海外华商认为,当今世界“危”与“机”并存,只要开运脑筋,沉着应对,不仅能安然过冬,而且获得进一步发展空间也是大有可能的。
在英国伯明翰市创办仓储式中国商品中心的薛晓平正是这样一位求“变”寻机的华商。他用“变”术走出四招棋:即一、减小进口量,这是应对危机的自然反应;二、开拓“两镑店”,反常道而适当提价,把商品从最低端向上挪一个台阶;三、请中国同行加盟批发中心,增加库存,减少资金压力,互利合作共渡难关;四、实行与零售客户的“合同式”进货模式。给中国供货厂家增强信心的举措,也为批发中心日后的贸易网络夯实基础。
薛晓平说:“所有这些措施都是力图在变中寻求生存与发展。挺过危机,商品批发中心生意好起来,带动中国生产厂家共同发展才是我的心愿。”
坚信巴西经济不会一蹶不振的何如同样没有采取守势,决定明年将投资3000万美元,兴建一个3万平方米的厂房,生产笔记本电脑,开拓新业务领域。
面对巴基斯坦当前的经济萧条状况,当地华商也努力拓展新的经营范围。一些华人已改变过去男士开餐馆,女士开美容院的传统经营模式,开始将一些技术含量高的服务项目引入巴基斯坦。现在,如用于户外广告的大型彩扩、喷图市场等几乎全被华侨华人垄断。
印度加尔各答合盛皮厂厂长李志雄更是把危机中寻找机遇视为成功秘诀。在此次危机之前,他还经历了人生的最大挑战,被迫将工厂迁移到郊外的指定工业园区。许多同时接受指令的小规模华人皮革厂因无力再投资,只好改行,甚至申请移民,远走他乡。而李志雄却果断地抓住机会,用政府的部分优惠贷款在指定的皮革工业园进行巨额投资,开创了皮革生产的新天地。
薛晓平说:“现在英国的市场与去年大大不同,加上英镑贬值等因素,像我们这样靠‘中国制造’吃饭的外贸企业必须灵活应变。”
在这场全球同此凉热的金融危机面前,遍布世界各地的华商大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他们没有退缩、悲观,或者坚忍以待,或者积极求变,危中寻机。
困境中的身影
作为美国实体经济和工业社会的标杆,汽车业近来被卷入金融海啸之中,尽管美国政府日前施以援手,但前景仍不乐观。
据报道,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不断裁员和关闭工厂,“汽车城”底特律的华侨华人也无可避免地受到波及。有些人被迫提前退休,有的人则彻底失业。底特律中国人协会会长阎全忠表示,公司裁员有时候不是因为个人能力不行,而是由于结构调整,整个项目取消了。
在汽车零部件厂商伟世通公司工作的陈建一认为,美国居民向来有借贷消费的习惯,容易受到信贷紧缩和经济危机的冲击。而华侨华人保持了节俭和储蓄的习惯,在这次危机中所受影响相对小一些,但压力还是存在的。
法国巴黎北郊的欧贝维利耶市是欧洲最大的中国商品批发中心。但在金融危机中,那里的中国商品批发生意受到了严重影响,服装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最近几个月欧元对人民币的大幅贬值使华商近20%的利润化为乌有,不少华商艰难度日,面临关门的厄运。
在西班牙,经济萧条给华人的支柱产业餐饮业带来了很大打击。一些中餐馆惨淡经营,入不敷出,濒临倒闭。2008年,那里中餐馆的客流量较上年减少了20%至30%。
巴西大部分华商都是做进出口贸易的,进出口企业也恰恰是受到危机冲击的主要领域。巴西环球新型电光源公司的董事长李锦辉称,那些靠低价、大量经营的企业会受到经济危机影响较大。
在非洲西部的多哥,大部分华商表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多哥的经商环境日益恶化,客商的购买力显著下降,商品销售较为困难,市场前景不容乐观。他们一致认为,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西方国家将会减少对多哥的经济援助,2009年多哥的经济形势令人担忧。目前在多哥经商的华人约有2000人,创办公司近300家。由于经济环境日益恶化,商品销售困难,已有部分公司关门走人。在多哥开设的七八家中餐馆也都陷入困境。
乐观的理由
尽管处境堪忧,但大部分华商还是有乐观的理由。
巴西大部分华商都认为,危机对巴西经济和华商企业有一定影响,但对未来一年的前景还是持乐观态度,因为巴西经济并不像欧美国家那样受到巨大冲击。
巴西主要汽车音响生产企业H-Buster的负责人何如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巴西经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比很多国家都要小,因此他对未来一年的前景并不悲观。何如解释说,巴西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经济底子雄厚,经济多样化,同时国内市场也很大。另外,受到巴西文化传统的影响,巴西人消费观与中国人不一样,传统的观念就是“快乐生活、快乐消费”,因此只要有一定的财务收入就一定会拿去消费,对中产阶级或者中上层的消费者来说,更不会对他们的消费造成很大影响。再加上巴西政府宣布了一些减税措施,鼓励国内的消费,同时控制美元的不断升值,巴西国内的经济还会保持一定的增长势头。
李锦辉也称,虽然巴西的经济存在很明显的不稳定因素,但是比以前要成熟得多,现在巴西已经完全不是1999年那场危机爆发时的巴西了,那时的巴西通货膨胀文化盛行,所以经济崩溃得很快,而现在国家的金融体系完善,受到的影响远远不及欧美等国,相信一些企业遇到的困难也是暂时性的。而且,像他们这种经营新能源、高科技产品的企业受到影响并不大,相比其他产品有一定优势。
底特律地区的华人也并把裁员全然视为恶运。在福特汽车公司工作的张绍智说,这里的华人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技能,这有利于失去工作的华人转行和再就业,有的华人朋友转行去了波音公司,有的人则远赴得克萨斯州从事石油行业。
底特律中国人协会会长阎全忠表示,作为底特律最大的华人社团组织,他们开展多方面的工作,帮助当地失业的华人介绍其它州或者中国国内的工作机会,同时提供心理辅导,寻找自主创业的途径,或者鼓励在公司内部和大学里进行再教育、再培训,为再次就业创造条件。
美国餐饮业知名华人企业家蒋达昌认为,虽然美国今年整体经济形势堪忧,但对于以小生意为主的华商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他说,华人经商勤奋苦干,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生存能力,2009年的经济形势会出现转机。
澳大利亚几位知名华人企业家也一致认为,2009年澳大利亚的经济形势将是十分困难的一年,但由于澳中经贸关系紧密,在危机中同时蕴藏着新的机遇,这对处于困境的澳洲经济是个重大利好。鉴于中国是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因此中国经济走强后首先受益的将是澳大利亚。
各显神通的“变”术
相当一批海外华商认为,当今世界“危”与“机”并存,只要开运脑筋,沉着应对,不仅能安然过冬,而且获得进一步发展空间也是大有可能的。
在英国伯明翰市创办仓储式中国商品中心的薛晓平正是这样一位求“变”寻机的华商。他用“变”术走出四招棋:即一、减小进口量,这是应对危机的自然反应;二、开拓“两镑店”,反常道而适当提价,把商品从最低端向上挪一个台阶;三、请中国同行加盟批发中心,增加库存,减少资金压力,互利合作共渡难关;四、实行与零售客户的“合同式”进货模式。给中国供货厂家增强信心的举措,也为批发中心日后的贸易网络夯实基础。
薛晓平说:“所有这些措施都是力图在变中寻求生存与发展。挺过危机,商品批发中心生意好起来,带动中国生产厂家共同发展才是我的心愿。”
坚信巴西经济不会一蹶不振的何如同样没有采取守势,决定明年将投资3000万美元,兴建一个3万平方米的厂房,生产笔记本电脑,开拓新业务领域。
面对巴基斯坦当前的经济萧条状况,当地华商也努力拓展新的经营范围。一些华人已改变过去男士开餐馆,女士开美容院的传统经营模式,开始将一些技术含量高的服务项目引入巴基斯坦。现在,如用于户外广告的大型彩扩、喷图市场等几乎全被华侨华人垄断。
印度加尔各答合盛皮厂厂长李志雄更是把危机中寻找机遇视为成功秘诀。在此次危机之前,他还经历了人生的最大挑战,被迫将工厂迁移到郊外的指定工业园区。许多同时接受指令的小规模华人皮革厂因无力再投资,只好改行,甚至申请移民,远走他乡。而李志雄却果断地抓住机会,用政府的部分优惠贷款在指定的皮革工业园进行巨额投资,开创了皮革生产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