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29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了解积极心理品质对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结果显示:对初中生而言,热情、洞察力、公平、好奇心等14项积极心理品质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预测力;爱、热情、热爱学习、洞察力等10项积极心理品质对正性情绪有显著预测力;热情、好奇心、团队精神、幽默等10项积极心理品质对负性情绪有显著预测力。
关键词: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品质,被译作“性格优势”,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它被定义为反映在个体的认知情绪以及行为等各个心理层面的积极特质。马丁·塞利格曼等人通过对四十多个国家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人群样本的研究和传世著作的分析,最终获得24种性格优势,分属6项核心美德。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个体要求实现的4项价值观中,有两项(诚信、友善)与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24項积极心理品质相同。
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另一核心研究领域,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成分,前者是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总体上对个人生活感到满意的程度;后者是指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方面。
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推进,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幸福感促进方式在国外被大量研究,但目前国内对此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干预方面,国内还没有介绍。基于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各项积极心理品质对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为科学探索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品质对初中生主观幸福感进行干预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某区四所不同层次初级中学初一、初二学生,共1299人进行施测,回收有效问卷1254份,其中男生654人,女生600人;初一年级623人,初二年级631人,有效问卷率达96.5%。
(二)研究工具
1. 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
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由张兴贵教授主编,包括学校、学业、友谊、家庭、环境和自由满意度六个维度共36个项目,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介于0.87~0.93之间,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间隔一月的稳定性信度介于0.80~0.85之间,量表采用7级计分制,每个测验项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7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满意度越高。就效度资料看,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6个因素的方差累积贡献率为49.54%,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了其构想效度。本研究重测信度为0.916。
2. 快乐感量表
快乐感量表由Diener于2000年编制,包括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已有研究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采用7点计分,两个量表分别包括6个项目和8个项目;每个项目最低分数为1分,最高分数为7分,分数越高,说明正性情感或负性情感体验越强烈。张兴贵教授对其信度、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其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6和0.82;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两个因素联合揭示了快乐感47.62%的变异量,表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
3. 简版优点问卷
采用由马丁·塞利格曼写的《真实的幸福》一书提供的问卷,每个优势项目分为正、反两道题目,每项优势得分为两道题目分数之和,分数越高,说明个体表现与项目所陈述内容越符合,越具备该项积极心理品质。在调查前,研究团队根据初中生的理解程度对部分项目的表述进行了修改,本研究重测信度为0.837。
(三)施测及数据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同时发放三套问卷组成的测验手册,运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团体施测,调查结果采用SPSS16.0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分析发现,对初中生而言,24项积极心理品质中,有21项积极心理品质与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呈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绪呈显著负相关,“幽默”除与正性情绪不相关外,与生活满意度和负性情绪都显著相关。
(二)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与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以生活满意度总分为因变量,24项积极心理品质为自变量,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热情、洞察力、公平、好奇心等14项积极心理品质进入回归方程,对生活满意度的总解释量为40.3%,其中热情的解释度最高,为21.7%。
(三)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对正性情绪的回归分析
通过分析,爱、热情、热爱学习、洞察力、感恩等10项积极心理品质进入了回归方程,对正性情绪的总解释量为22.9%,其中,爱的解释率最高,为9.7%。
(四)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对负性情绪的回归分析
通过分析,热情、好奇心、团队精神、幽默、真诚等10项积极心理品质进入了回归方程,对负性情绪的总解释量为17.1%,其中,热情的解释率最高,为9.9%。
三、讨论
(一)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从相关分析可以看到,对初中生来说,有21项积极心理品质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这说明积极心理品质与主观幸福感存在密切关系,初中生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越多,越有助于他们主观幸福感的提高,也为我们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实证参考。
根据马丁·塞利格曼的观点,积极心理品质实际上就是积极人格特质,因此,积极心理品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可以用主观幸福感的人格特质理论来解释。人格特质理论认为个体幸福与否主要受其人格特质的影响,拥有更多积极人格特质的个体具有以积极方式体验生活的性格倾向,总是更积极地看待他所处的环境和所经历的生活事件,以更为积极的方式应对外界的各种变化,而幸福就是以快乐方式进行反应的倾向。 (二)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回归分析
在回归分析中发现,“热情”对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负性情绪”都最具有预测力。究其原因,是因为拥有“热情”积极心理品质的个体能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事物,无论做什么都会全心全意、竭尽全力,这些特性都能使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拥有更多的正性情绪。另外,拥有“热情”积极心理品质的个体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樂观。乐观是一种人格特质,具有很高的稳定性,是个体对未来事件的积极期望,表现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压力面前,乐观是一种调节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的内部资源,从以往的研究发现,乐观是影响主观幸福感重要的人格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感恩对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也具有预测力,且大量实证研究证明:感恩能最大限度地影响个体的幸福感,并且可以预测个体的幸福感。究其原因,感恩个体倾向于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美好事物视为一种恩赐,这样就会长时间维持一种内心的幸福感;感恩可以提高个体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能力,扩大个体的社会交际范围,增强正性的积极情绪,这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幸福感。
勇敢、好奇心、团队精神对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各个维度也具有显著预测力,具有勇敢品质的个体在遇到挑战、威胁、挫折、痛苦时不退缩,意志坚定。具有好奇心的个体总希望了解更多的事物;对任何事物都无偏见,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和兴趣。具有团队精神的个体能融入团队,有凝聚力、归属感,为团队建设尽心竭力;尊重团队目标,忠于团队,自觉维护团队利益,并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做好本职工作;尊敬领导,但不会愚昧地顺从他人,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且会考虑大局。这些积极心理品质可以帮助个体采用更积极的应对方式,帮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具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的个体会拥有更多的主观幸福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借学校各种活动、课程以及与家庭教育的配合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此来增强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这也是本研究后续研究的主要工作之一。
四、结论
第一,对初中生而言,热情、洞察力、公平、好奇心等14项积极心理品质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预测力。
第二,爱、热情、热爱学习、洞察力等10项积极心理品质对正性情绪有显著预测力。
第三,热情、好奇心、团队精神、幽默等10项积极心理品质对负性情绪有显著预测力。
参考文献:
[1]周雅,刘翔平.大学生的性格优势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05).
[2]段文姬,牛骅.重庆市中小学生性格优势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2).
[3]张兴贵,何立国,郑雪.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结构和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05).
关键词: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品质,被译作“性格优势”,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它被定义为反映在个体的认知情绪以及行为等各个心理层面的积极特质。马丁·塞利格曼等人通过对四十多个国家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人群样本的研究和传世著作的分析,最终获得24种性格优势,分属6项核心美德。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个体要求实现的4项价值观中,有两项(诚信、友善)与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24項积极心理品质相同。
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另一核心研究领域,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成分,前者是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总体上对个人生活感到满意的程度;后者是指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方面。
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推进,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幸福感促进方式在国外被大量研究,但目前国内对此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干预方面,国内还没有介绍。基于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各项积极心理品质对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为科学探索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品质对初中生主观幸福感进行干预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某区四所不同层次初级中学初一、初二学生,共1299人进行施测,回收有效问卷1254份,其中男生654人,女生600人;初一年级623人,初二年级631人,有效问卷率达96.5%。
(二)研究工具
1. 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
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由张兴贵教授主编,包括学校、学业、友谊、家庭、环境和自由满意度六个维度共36个项目,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介于0.87~0.93之间,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间隔一月的稳定性信度介于0.80~0.85之间,量表采用7级计分制,每个测验项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7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满意度越高。就效度资料看,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6个因素的方差累积贡献率为49.54%,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了其构想效度。本研究重测信度为0.916。
2. 快乐感量表
快乐感量表由Diener于2000年编制,包括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已有研究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采用7点计分,两个量表分别包括6个项目和8个项目;每个项目最低分数为1分,最高分数为7分,分数越高,说明正性情感或负性情感体验越强烈。张兴贵教授对其信度、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其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6和0.82;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两个因素联合揭示了快乐感47.62%的变异量,表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
3. 简版优点问卷
采用由马丁·塞利格曼写的《真实的幸福》一书提供的问卷,每个优势项目分为正、反两道题目,每项优势得分为两道题目分数之和,分数越高,说明个体表现与项目所陈述内容越符合,越具备该项积极心理品质。在调查前,研究团队根据初中生的理解程度对部分项目的表述进行了修改,本研究重测信度为0.837。
(三)施测及数据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同时发放三套问卷组成的测验手册,运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团体施测,调查结果采用SPSS16.0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分析发现,对初中生而言,24项积极心理品质中,有21项积极心理品质与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呈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绪呈显著负相关,“幽默”除与正性情绪不相关外,与生活满意度和负性情绪都显著相关。
(二)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与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以生活满意度总分为因变量,24项积极心理品质为自变量,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热情、洞察力、公平、好奇心等14项积极心理品质进入回归方程,对生活满意度的总解释量为40.3%,其中热情的解释度最高,为21.7%。
(三)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对正性情绪的回归分析
通过分析,爱、热情、热爱学习、洞察力、感恩等10项积极心理品质进入了回归方程,对正性情绪的总解释量为22.9%,其中,爱的解释率最高,为9.7%。
(四)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对负性情绪的回归分析
通过分析,热情、好奇心、团队精神、幽默、真诚等10项积极心理品质进入了回归方程,对负性情绪的总解释量为17.1%,其中,热情的解释率最高,为9.9%。
三、讨论
(一)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从相关分析可以看到,对初中生来说,有21项积极心理品质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这说明积极心理品质与主观幸福感存在密切关系,初中生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越多,越有助于他们主观幸福感的提高,也为我们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实证参考。
根据马丁·塞利格曼的观点,积极心理品质实际上就是积极人格特质,因此,积极心理品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可以用主观幸福感的人格特质理论来解释。人格特质理论认为个体幸福与否主要受其人格特质的影响,拥有更多积极人格特质的个体具有以积极方式体验生活的性格倾向,总是更积极地看待他所处的环境和所经历的生活事件,以更为积极的方式应对外界的各种变化,而幸福就是以快乐方式进行反应的倾向。 (二)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回归分析
在回归分析中发现,“热情”对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负性情绪”都最具有预测力。究其原因,是因为拥有“热情”积极心理品质的个体能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事物,无论做什么都会全心全意、竭尽全力,这些特性都能使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拥有更多的正性情绪。另外,拥有“热情”积极心理品质的个体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樂观。乐观是一种人格特质,具有很高的稳定性,是个体对未来事件的积极期望,表现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压力面前,乐观是一种调节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的内部资源,从以往的研究发现,乐观是影响主观幸福感重要的人格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感恩对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也具有预测力,且大量实证研究证明:感恩能最大限度地影响个体的幸福感,并且可以预测个体的幸福感。究其原因,感恩个体倾向于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美好事物视为一种恩赐,这样就会长时间维持一种内心的幸福感;感恩可以提高个体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能力,扩大个体的社会交际范围,增强正性的积极情绪,这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幸福感。
勇敢、好奇心、团队精神对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各个维度也具有显著预测力,具有勇敢品质的个体在遇到挑战、威胁、挫折、痛苦时不退缩,意志坚定。具有好奇心的个体总希望了解更多的事物;对任何事物都无偏见,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和兴趣。具有团队精神的个体能融入团队,有凝聚力、归属感,为团队建设尽心竭力;尊重团队目标,忠于团队,自觉维护团队利益,并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做好本职工作;尊敬领导,但不会愚昧地顺从他人,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且会考虑大局。这些积极心理品质可以帮助个体采用更积极的应对方式,帮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具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的个体会拥有更多的主观幸福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借学校各种活动、课程以及与家庭教育的配合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此来增强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这也是本研究后续研究的主要工作之一。
四、结论
第一,对初中生而言,热情、洞察力、公平、好奇心等14项积极心理品质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预测力。
第二,爱、热情、热爱学习、洞察力等10项积极心理品质对正性情绪有显著预测力。
第三,热情、好奇心、团队精神、幽默等10项积极心理品质对负性情绪有显著预测力。
参考文献:
[1]周雅,刘翔平.大学生的性格优势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05).
[2]段文姬,牛骅.重庆市中小学生性格优势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2).
[3]张兴贵,何立国,郑雪.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结构和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