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万鸣,1968年生于河北,198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95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现任国家博物馆副馆长,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创作指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评委,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2012年获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奖,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言论,同样也是画家进行绘画艺术创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刘万鸣通过自己的绘画实践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做了全新的诠释,形成了惜墨如金、清新雅致的个人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是写实的,但他的绘画语言和形式却是高度概括的,他在平常的际遇中细细品味生活的深度价值和审美意味,体现在画面上形成了一种静心觉悟的永恒生活之美——一种从本质上摆脱了俗世喧嚣和纷扰的“雅趣”。
一、“搜妙创真”与“意境”的融合
“搜妙创真”是画家内心真实的呈现,这种“真实”既包括了“生活真实”也包括了“艺术真实”。“生活真实”一是指客观的生活,二是指经验的生活,前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后者则是个体生活的体验,而生活体验作为主体的真情实感,则构成了一种“评价生活”的“艺术真实”。写生是“搜妙创真”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古今中外艺术家们接触现实、认识自然从而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方法,它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和内心的体验。写生反映到作品中,力求做到“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创造出使人感同身受的艺术境界。一方面,刘万鸣注重写生,对写生有自己的见解,并身体力行地将之运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另一方面,他在艺术上强调写实,但又不属于那种“照相机”式的超级写实。中国传统艺术从不追求绝对的超级写实,那会让人觉得匠气,也不提倡“绝对的抽象”,那会让人不知所云,所以“似与不似之间”可谓恰到好处,这一点刘万鸣把握得相当到位。他提出“画贵有己”,并在画面上题跋:“画不贵形似而在笔墨之妙”。他的高超之处便在于善借造化之“形”以荷载“笔墨情趣”,于具象的物质世界进入到抽象的精神世界,由生活的真实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进入“物我合一”的境界。在主客观高度统一下,写生不再是单纯的外形描摹,而是“超以象外”,刘万鸣的眼光从不停滞在事物的表象或者外形上,而是直达情感真实的彼岸,而这也正是写生的至高境界。
从刘万鸣的花鸟画作品中,不难窥探出他既生活化又超越生活的态度,他总能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诗意,将朴素的生活体验导向审美的维度。为表现“内心的真实”,他需要不断地用生活滋养,才能避免陷入“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的窘境。他在不断地写生中反复琢磨,不断探索,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审美创造,从“有神”而渐至“入境”。在艺术创作上,刘万鸣始终秉持着“生活是创造的源泉”的态度,热衷于表现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一景一物,乡村的猪舍、邻家的雏鸡、野外的猕猴,都给他带来新鲜的体验,转移到画面上,则积累了他多年的文化素养和知识背景。作品《母子依依》,表现的是一只母鸡带着两只雏鸡在野外觅食,虽是对自然景象的再现,却饱含着作者人文情感的体验,以隐喻的手法体现世间真情的可贵,用高度概括提炼的手法、恰到好处的色彩和灵活的笔触处理,带给观者以“雅”的感受。
刘万鸣注重深入生活,探究物理,通过精炼的笔墨和巧妙的构思对景“造境”,背景或繁或简,追求表达一种“境”而不是简单的“景”,完全符合宋代文人画家提倡的“以文入画”的绘画美学思想。他的绘画题材极为广泛,既有山禽水鸟,又有人物家畜,凡入眼所见,皆能入畫。他画禽鸟走兽多为常见的猫、鼠、猪羊以及猿猴等等,神态各异,似有人的气质和风骨,意境深远。他的花鸟画常工意并重,主体用细笔描绘谨细入微,用笔法度严谨;背景用粗笔或画折枝花卉或画山石野景,重在笔墨意境的营造。刘万鸣尤擅“造境”,常以花鸟之貌传达出山水画之气象,画面意境隽永空灵,表达了一种安详和谐的心态,在当代中国画坛颇有表率意义。
二、把握传统,立足当下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借古以开今是刘万鸣对中国画继承与创新的观点。他认为: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艺术规律没有时间的界定,古代的精神和当代的精神应融为一体,把握传统,还应立足当下。立足当下就要深入生活,创作出反映这个时代面貌、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
仔细审视刘万鸣的作品,其中有着明显的当代痕迹,但并没有脱离传统。他的人物画有“变形”现象,但客观真实,并不抽象。其工笔人物画作品《闺阁图》,描绘的是一位现代知识女性,题材选择很平常,但在艺术处理上却显示出了他独特的创造性:用传统技法描绘现代气质的女性,精干历练的短发,戴着一副老式花镜,身穿旗袍,脚踩绣花鞋坐于书桌旁,身下的坐凳和左上角的折枝花卉采用传统的装饰图案,画家巧妙地将现代女子和传统的书案背景转换为充满“雅趣”的绘画语言和形态,笔触细腻,色彩典雅,构图简洁明快,透露出一种古色古香的雅韵。在这幅作品中,虽是工笔,却并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语言,刘万鸣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在写实与表现之间造就了一种中庸的审美气象。
中国绘画讲究“品格”,包括绘画的情怀、格局,它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作品的气象、格局能体现一个艺术家的成长,我们需要在当代艺术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认识刘万鸣。首先,作为有一定思想高度的画家,刘万鸣博览古今绘画艺术,深研传统,以笔墨情趣维护中国绘画的价值核心和思维方式,他的艺术哲学体现了中华文脉在当代的延伸。其次,对传统的继承,刘万鸣是一种评判、取舍的态度。他认为传统不一定都是好的,要取其精华。归根结底,只有深研传统,才能判断传统的优劣,才能挖掘出传统中更深层次的东西。所谓具有当代性,必须有传统精神的继承,还要有对当代生活的感受。因此,只有深研传统,深入生活,创作出来的艺术才能真正具有当代最深层次、最本质、最朴素的精神内涵,刘万鸣用他的艺术实践深刻地阐释了立足传统,把握当下的艺术理念。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言论,同样也是画家进行绘画艺术创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刘万鸣通过自己的绘画实践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做了全新的诠释,形成了惜墨如金、清新雅致的个人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是写实的,但他的绘画语言和形式却是高度概括的,他在平常的际遇中细细品味生活的深度价值和审美意味,体现在画面上形成了一种静心觉悟的永恒生活之美——一种从本质上摆脱了俗世喧嚣和纷扰的“雅趣”。
一、“搜妙创真”与“意境”的融合
“搜妙创真”是画家内心真实的呈现,这种“真实”既包括了“生活真实”也包括了“艺术真实”。“生活真实”一是指客观的生活,二是指经验的生活,前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后者则是个体生活的体验,而生活体验作为主体的真情实感,则构成了一种“评价生活”的“艺术真实”。写生是“搜妙创真”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古今中外艺术家们接触现实、认识自然从而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方法,它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和内心的体验。写生反映到作品中,力求做到“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创造出使人感同身受的艺术境界。一方面,刘万鸣注重写生,对写生有自己的见解,并身体力行地将之运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另一方面,他在艺术上强调写实,但又不属于那种“照相机”式的超级写实。中国传统艺术从不追求绝对的超级写实,那会让人觉得匠气,也不提倡“绝对的抽象”,那会让人不知所云,所以“似与不似之间”可谓恰到好处,这一点刘万鸣把握得相当到位。他提出“画贵有己”,并在画面上题跋:“画不贵形似而在笔墨之妙”。他的高超之处便在于善借造化之“形”以荷载“笔墨情趣”,于具象的物质世界进入到抽象的精神世界,由生活的真实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进入“物我合一”的境界。在主客观高度统一下,写生不再是单纯的外形描摹,而是“超以象外”,刘万鸣的眼光从不停滞在事物的表象或者外形上,而是直达情感真实的彼岸,而这也正是写生的至高境界。
从刘万鸣的花鸟画作品中,不难窥探出他既生活化又超越生活的态度,他总能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诗意,将朴素的生活体验导向审美的维度。为表现“内心的真实”,他需要不断地用生活滋养,才能避免陷入“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的窘境。他在不断地写生中反复琢磨,不断探索,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审美创造,从“有神”而渐至“入境”。在艺术创作上,刘万鸣始终秉持着“生活是创造的源泉”的态度,热衷于表现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一景一物,乡村的猪舍、邻家的雏鸡、野外的猕猴,都给他带来新鲜的体验,转移到画面上,则积累了他多年的文化素养和知识背景。作品《母子依依》,表现的是一只母鸡带着两只雏鸡在野外觅食,虽是对自然景象的再现,却饱含着作者人文情感的体验,以隐喻的手法体现世间真情的可贵,用高度概括提炼的手法、恰到好处的色彩和灵活的笔触处理,带给观者以“雅”的感受。
刘万鸣注重深入生活,探究物理,通过精炼的笔墨和巧妙的构思对景“造境”,背景或繁或简,追求表达一种“境”而不是简单的“景”,完全符合宋代文人画家提倡的“以文入画”的绘画美学思想。他的绘画题材极为广泛,既有山禽水鸟,又有人物家畜,凡入眼所见,皆能入畫。他画禽鸟走兽多为常见的猫、鼠、猪羊以及猿猴等等,神态各异,似有人的气质和风骨,意境深远。他的花鸟画常工意并重,主体用细笔描绘谨细入微,用笔法度严谨;背景用粗笔或画折枝花卉或画山石野景,重在笔墨意境的营造。刘万鸣尤擅“造境”,常以花鸟之貌传达出山水画之气象,画面意境隽永空灵,表达了一种安详和谐的心态,在当代中国画坛颇有表率意义。
二、把握传统,立足当下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借古以开今是刘万鸣对中国画继承与创新的观点。他认为: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艺术规律没有时间的界定,古代的精神和当代的精神应融为一体,把握传统,还应立足当下。立足当下就要深入生活,创作出反映这个时代面貌、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
仔细审视刘万鸣的作品,其中有着明显的当代痕迹,但并没有脱离传统。他的人物画有“变形”现象,但客观真实,并不抽象。其工笔人物画作品《闺阁图》,描绘的是一位现代知识女性,题材选择很平常,但在艺术处理上却显示出了他独特的创造性:用传统技法描绘现代气质的女性,精干历练的短发,戴着一副老式花镜,身穿旗袍,脚踩绣花鞋坐于书桌旁,身下的坐凳和左上角的折枝花卉采用传统的装饰图案,画家巧妙地将现代女子和传统的书案背景转换为充满“雅趣”的绘画语言和形态,笔触细腻,色彩典雅,构图简洁明快,透露出一种古色古香的雅韵。在这幅作品中,虽是工笔,却并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语言,刘万鸣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在写实与表现之间造就了一种中庸的审美气象。
中国绘画讲究“品格”,包括绘画的情怀、格局,它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作品的气象、格局能体现一个艺术家的成长,我们需要在当代艺术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认识刘万鸣。首先,作为有一定思想高度的画家,刘万鸣博览古今绘画艺术,深研传统,以笔墨情趣维护中国绘画的价值核心和思维方式,他的艺术哲学体现了中华文脉在当代的延伸。其次,对传统的继承,刘万鸣是一种评判、取舍的态度。他认为传统不一定都是好的,要取其精华。归根结底,只有深研传统,才能判断传统的优劣,才能挖掘出传统中更深层次的东西。所谓具有当代性,必须有传统精神的继承,还要有对当代生活的感受。因此,只有深研传统,深入生活,创作出来的艺术才能真正具有当代最深层次、最本质、最朴素的精神内涵,刘万鸣用他的艺术实践深刻地阐释了立足传统,把握当下的艺术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