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导“行”:让品德与生活课堂生动起来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lqw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行”重于“言”,让学生动起来
  “行”即行动、行为。教学活动是为实践服务的,因此不能光说不做。在每个学习环节结束时,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回答问题上,在让他们分辨是非的同时,可先让学生想象情景,亲自去实践,然后再说说体会,让学生意识到“做”比“说”重要。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入学不久,多数坐不住40分钟。每到下课,就像出了笼的鸟儿,满操场上傻追,多次发生碰撞的小事故。老师也多次进行常规教育,学生也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都屡教不改。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第一册《下课啦放学啦》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环节。
  场景:操场上一个小女生被一个男生撞倒在地,揉着眼睛在哭。
  请两位同学表演。
  然后问女生:你为什么哭?你感觉怎样?
  再问男生:你看到她坐在地上哭,你心里怎样?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让他们说一说下课追跑的利害关系。
  接着,我进一步引导,如果他们只是在教室里追跑会怎样?如果他是从楼梯上冲下呢?那后果会怎样?……
  我们下课时应该怎样?
  课堂上,我没用说教的形式,而是用孩子喜爱的“扮家家”活动来演示这个片段,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知道任何事情都不能光说不做,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行”重于“言”。
  二、以“行”促“知”,让课堂活起来
  “行”即活动、游戏。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式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的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我来试试看》这一课“动手试一试”环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我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
  首先,请组长站起来选出任务,再读一读。
  图书馆的图书坏了,请你给它美美容;用灵巧的小手,剪出美丽的窗花;衣服上的纽扣掉了,请你帮忙钉上;新本子发下来了,你给它穿件衣裳。
  接着,学生动手试一试。
  最后,分别请四个小组的成员谈感受。
  掌声欢迎“美容师”上台。看,这些图书经过他们巧手修补变得怎么样?“小裁缝”们把你们的作品举起来。怎么样?钉纽扣时要注意什么?小科学家你们成功了吗?做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小艺术家们,把你们剪好的窗花拿过来展示一下,看着这么美的窗花想说什么?
  教师总结:生活中可以让我们主动去试一试的事情太多了。如果尝试成功了,我们又多了一样本领;如果尝试失败了,至少我们积累了经验,为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实践出真知”。在课堂上学生亲自动手,以“行”促“知”,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在实践中学生悟出了很多的道理,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待困难的正确认识和积极心态。
  三、以“知”导“行”,让品德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
  “知”:知识停靠点。我们把学习者的头脑比做一片港湾,新知识比做一条船,那么所谓的适当观念就是固定和拴住轮船的“锚桩”,我们称之为认知停靠点。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角度来说,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的旧知识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旧知是新知的停靠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吃透学生的认知水平,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停靠在学生已有的认知上。如教学《春天的种植》一课时,正值3月12日植树节。课前我对二年级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发现他们虽然知道植树节,但对于为什么要植树,为何要爱护花草树木并不太理解。
  这跟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关,为此,我把本课的认知点停靠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让他们先查资料、问家长,先掌握一些知识。然后我再把教学的认知点停靠在更深的层次上,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花草树木作用大”知识竞赛。之后,成立“护绿”小队,让学生做学校、社区的“护绿小卫士”。
  通过小小的竞赛活动把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让学生在一张一弛中学习与实践,较好地帮助他们树立了自觉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作者单位:南京市丁家桥小学)
其他文献
1 编写适用活课本    淮剧进课堂首要任务是编写适用的活课本。课本的编写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自身的发展规律,将淮剧的基本曲调和名剧精品唱段编写成小学音乐校本教材,寓知识性、趣味性、表演性、欣赏性和科学性于一炉,既使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发挥作用,又使音乐教学增加活力。如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走进淮剧》音乐校本教材,内容来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现象及身边的鲜活事例,采用综合版本、分块编
青年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演变方式。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教师专业化内涵及高职院校
目的分析在肺心病失代偿期患者不同时期血浆中NT-pro BN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肺心病(7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在严重急性发作
目的:分析斑马鱼分化抑制因子1(ID1)启动子在体内、外的活性情况,为研究ID1基因表达调控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构建斑马鱼ID1启动子不同长度萤光素酶报告质粒,分别以鲤鱼上皮瘤细胞(EP
目的应用中文版FACT-L4.0和WHO DASⅡ(他评版)两种国际生存质量量表作为测定工具,评价榄香稀注射液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同时以传统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作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