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纲要》中指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和本质要求。
自主学习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学习,同时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探究性学习的最基本程序是:
其过程是围绕问题开展探索、研究,问题成了探究的核心,包括问题的发现、提出、研究和解决。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习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情景中。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
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动因,其目的在于引发探究和思维的火花,为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播下思维的种子。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可让学生从对问题情境的感知中激发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然后通过积极的参与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创造性。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在自主参与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之中
新课程要求学生加强与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生活事件和社会热点来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1、利用具体实体数学模型题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之中
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与运用有一个过程,且学生在认知能力、学习动机、学习实践等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设计递进型问题情境,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老师在上课时,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境,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兴趣。
2、从历史典故或数学文化故事中去创设问题情境
假如你是高老庄集团企划部的高参,请你帮八戒分析一下,按照悟空的投资方式,30天后,八戒能吸纳多少投资?又该返还给悟空多少钱?该引例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和谐与幽默,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积极思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3、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亲自动手可以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考,不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到发现的乐趣。
如在讲双曲线的定义前,教师先让学生用图钉,拉链,铅笔等工具,按照老师的要求画图并思考下列问题:
(1)图形是什么样的点的集合?类比椭圆给双曲线下定义?
(2)图钉距离的远近变化时,对双曲线开口的开阔程度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什么情况下画不出双曲线?
在用实验创设让学生问题情境中,教师要善于“闭嘴”,把提出挑战性问题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建构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4、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探究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之中
【情境】案例2下面我把一次“向量的加法”中的一个教学片段整理出来,可见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的生长点。
给出例1:
已知向量a、b,求作向量a+b。
这堂课我放手让学生画图(可能出现多种情况),打开他们的思路。每组经讨论、辨析、概括后,各派一位代表上台板演,呈现他们各自不同的画法,最后教师讲评。根据信息反馈,及时进行设问。
设问1 a+b与b+a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由此可得向量加法满足哪种运算律?
设问2 向量加法是否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其实是物理中平行四边形法则的迁移,让学生自己画图完成即可。)
设问3 向量加法满足结合律吗?(引导学生自己猜想,画图验证。)
通过信息反馈,大部分学生能给出比较满意的答案,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通过创设思维情境,给学生思维的时间,相当于打开思维大门的“钥匙”,这正是创新教育要达到的目的。
5、编写读书提纲,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探究
如果说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那么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创设相关的问题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关键,此时学生要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探讨,使问题具体化,即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问题的实质所在。
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及问题的解决,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成为问题的探索者、信息的反馈者、目标的实现者,从而在充满快乐的氛围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意识到创新并非高不可攀。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最终目的,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一个重要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可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形成意向和感知的阶段,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把教与学自然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师生“合作学习”。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其层次性;要有针对性、启发性,简洁明确;要注意时机,情境的设置要恰当,寻找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教师要做到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而深,不让问题止于课堂,止于自己。同时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开展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几个高潮,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时空,学生自主探究才成为可能。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要加强学法指导,使摸索体会到的观念、方法尽快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另外还要注重情感因素是启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关键,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使认知与情感两个领域有机结合,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纲要》中指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和本质要求。
自主学习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学习,同时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探究性学习的最基本程序是:
其过程是围绕问题开展探索、研究,问题成了探究的核心,包括问题的发现、提出、研究和解决。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习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情景中。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
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动因,其目的在于引发探究和思维的火花,为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播下思维的种子。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可让学生从对问题情境的感知中激发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然后通过积极的参与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创造性。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在自主参与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之中
新课程要求学生加强与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生活事件和社会热点来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1、利用具体实体数学模型题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之中
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与运用有一个过程,且学生在认知能力、学习动机、学习实践等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设计递进型问题情境,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老师在上课时,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境,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兴趣。
2、从历史典故或数学文化故事中去创设问题情境
假如你是高老庄集团企划部的高参,请你帮八戒分析一下,按照悟空的投资方式,30天后,八戒能吸纳多少投资?又该返还给悟空多少钱?该引例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和谐与幽默,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积极思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3、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亲自动手可以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考,不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到发现的乐趣。
如在讲双曲线的定义前,教师先让学生用图钉,拉链,铅笔等工具,按照老师的要求画图并思考下列问题:
(1)图形是什么样的点的集合?类比椭圆给双曲线下定义?
(2)图钉距离的远近变化时,对双曲线开口的开阔程度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什么情况下画不出双曲线?
在用实验创设让学生问题情境中,教师要善于“闭嘴”,把提出挑战性问题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建构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4、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探究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之中
【情境】案例2下面我把一次“向量的加法”中的一个教学片段整理出来,可见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的生长点。
给出例1:
已知向量a、b,求作向量a+b。
这堂课我放手让学生画图(可能出现多种情况),打开他们的思路。每组经讨论、辨析、概括后,各派一位代表上台板演,呈现他们各自不同的画法,最后教师讲评。根据信息反馈,及时进行设问。
设问1 a+b与b+a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由此可得向量加法满足哪种运算律?
设问2 向量加法是否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其实是物理中平行四边形法则的迁移,让学生自己画图完成即可。)
设问3 向量加法满足结合律吗?(引导学生自己猜想,画图验证。)
通过信息反馈,大部分学生能给出比较满意的答案,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通过创设思维情境,给学生思维的时间,相当于打开思维大门的“钥匙”,这正是创新教育要达到的目的。
5、编写读书提纲,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探究
如果说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那么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创设相关的问题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关键,此时学生要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探讨,使问题具体化,即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问题的实质所在。
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及问题的解决,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成为问题的探索者、信息的反馈者、目标的实现者,从而在充满快乐的氛围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意识到创新并非高不可攀。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最终目的,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一个重要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可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形成意向和感知的阶段,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把教与学自然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师生“合作学习”。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其层次性;要有针对性、启发性,简洁明确;要注意时机,情境的设置要恰当,寻找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教师要做到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而深,不让问题止于课堂,止于自己。同时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开展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几个高潮,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时空,学生自主探究才成为可能。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要加强学法指导,使摸索体会到的观念、方法尽快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另外还要注重情感因素是启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关键,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使认知与情感两个领域有机结合,促使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