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在哪里?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zcj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漠化在哪里?  林 易
  
  荒漠是地球五大生态系统之一它的存在使得地球气候和地理形态变得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森林、草原、湿地和众多物种。荒漠是大自然整体协同发展的必然产物。荒漠化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我们过度的生产生活方式作用于一个生态系统致使环境剧变之后所呈现出的最后形态,就是缺少生机的荒漠化。荒漠化是自然对人类文明形式的最终评价。
  《黄帝内经》上说,“诸内必形于诸外”。外在生态上的荒漠化根本原因是来自我们内在心灵的荒芜。防治荒漠化与其说是工程和技术上的举措不如说是我们对生活的检点、心灵的回归和对文明的反思。
  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我们每一点物质消耗都是地球资源的衰减。即使是理论上可再生的资源,面对地球上众多人口所带来的巨大消耗所有自然资源的有限再生都显得力不从心。在产品的末端是堆积得越来越高的垃圾山。我们正在用手里的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把活生生的美丽环境变成面目全非的垃圾填埋场。伴随着人类对技术的盲目崇拜,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享乐的泥淖,高科技推动下日新月异的物质刺激不会满足只会更加剧了人类心底贪婪和享乐的欲望。
  由这些欲望构建起的城市化文明正在成为人类文明的惟一标尺和终极追求。所有不同于它行进方向的信仰、道德、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体系,都成为了愚昧、落后的被改造对象。俭朴成了贫穷的标志闭塞成为宁静的解释,敬畏被说成是迷信,还有知足,意味着不思进取要被时代的车轮隆隆碾碎。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因为其物种的多样性才有了最终的稳定性。每一种人类文明都生长于一个独特的自然环境,每一种生产生活方式都与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单一的文明形式狭隘的物质追求造成自然资源巨大浪费之外,更衍生了心灵的蛮荒。人类多元的文化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大自然自我保护的又一种形式。尊重文化和价值观的多样性就是尊重自然创造的多样性。无视人类生存环境和文化的差异盲目追求单一的发展模式,也正是漠视大自然的万千差异。违背自然规律的文明模式必然遭受自然的惩罚。人类不承认外在自然和内在文化的多样性,大自然一定会呈现给我们一个最后的没有缤纷色彩的世界,那正是我们制造的荒漠化。
  户外犀牛曰:“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染。”我们信仰什么就追求什么,追求什么就制造什么,制造什么就得到什么。是要一个美丽的世界还是要一片荒芜,答案在整个人类的文明方向中,也在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里。
  
  种树也要搞“计划生育” 刘书润
  
  地球是彩色的都变成绿色,都种上树不可能,也没必要。地球陆地表面的32.6%是森林超过草原和农田的总和。地面90%以上的植物生物量是森林提供的。森林优化环境净化空气,是地球的肺。森林是绿色的代表文明的象征。但是地球是彩色的除森林外还有草原、荒漠、沙地戈壁、冻原、雪山。不可能也没必要都搞成绿色,更不必都成为森林。正如地球不可能完全没有森林一样。而森林也并非千篇一律,仅内蒙古的森林就有53个群系。因此一味增加森林覆盖率也并非都有益处。地球的各个部位,就像人体一样,都有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轻易改变。就像不能把鼻子、眼睛都变成嘴一样。
  我国的人工林占林地面积26%占世界发展中国家人工林面积的一半。内蒙古人均人工林居全国第一。发展人工林,很可能会成为今后林业战线的主战场。我们目前所提倡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很多也只是把农田变成人工林和人工草地给老牛卸下车再驮上包离本来面目越来越远。
  人工林造成土壤环境恶化是极普遍的现象。杉木凋落物每年每公顷231公斤阔叶树258公斤。一公顷速生林每年消耗或带走40公斤氮23公斤钾25公斤钙4公斤磷,6公斤镁。单一树种的凋落物以及它们对土壤元素选择性吸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随着树龄的增长逐渐加深。结果造成某些元素高度聚集大部分元素贫乏。
  人工林实际上和农田一样是对土地的一种强压手段作用强度大大超过严重采伐。由于物种稀少、结构简单综合效益大大降低抗灾能力大大减弱。由于野果花草缺乏昆虫和鸟类纷纷离去一旦昆虫大量发生只能用农药控制结果更加重了环境恶化。植被水土保持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乔灌草结构的复杂性和根系的密集程度。人工林大大削弱了这一功能。前几年敖汉旗一布满人工油松林的山沟发生洪水造成羊倌和羊全部遇难,而对面保留天然植被更陡的山沟却安然无恙。
  人工林挡风固沙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满山遍野的鱼鳞坑 由于破坏了原生植被,反而成了沙尘源。内蒙古草原造林更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做法一亩林地一天可蒸发120吨水干旱的草原养不起这些大肚汉水分耗尽后连以前的草原也难以维持,造成人工沙漠。即使适合种树的地方,也不是越多越好,越密越好要考虑水分和营养平衡。因此种树也要搞“计划生育”。一些荒山,低产林地只是指木材产量较低,一般封山育林就能全面恢复。大自然做得最好,而且免费。
  户外犀牛曰:生态治理不等于绿化,更不等于种树。大面积人工纯林等于绿色荒漠。种树种草不是越多越好,种树也要搞“计划生育”。种树不仅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不科学地种树,也可恶化环境,形成绿色污染,背上绿色包袱,给子孙造孽,给地球抹黑。
  
  生态旅游,我们准备好了吗?  沈孝辉 老 申
  
  最近视点:
  “伴随着生态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生态环境的好转,内蒙古掀起了发展生态型产业的热潮,尤其是生态旅游业已迎来了春天。”内蒙古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突出“草原生态、民族文化”主题,已开发了颇具特色的草原、森林、沙漠、冰雪、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旅游产品。
  
  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
  
  生态一词对我国公众来说十年前还是冷僻的字眼,而今已遍地开花红火得很了。从不问生态到初识生态是一大进步而问题亦随之产生:我们真是懂得了生态,并按生态学的规律和原则行事了吗?就拿风行的生态旅游来说,常被旅游开发与旅游管理部门挂在嘴上,而游人也耳熟能详但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该词的涵义?有多少人当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时,能够放弃眼前利益去维护生态?又有多少人遵循自然资源保护的原则,认真做过一回生态游?事实上,我们今天的生态旅游,基本上没有超出游山玩水的旧模式,只不过是增加了不乱扔垃圾、不采摘花草之类的自我约束。但是,若仅是不扔垃圾不采花草,只能算作干净的旅游,还算不上是生态旅游。
  传统的山水风光游把大自然作为消费对象双方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即花钱享受自然。而生态旅游则对大自然充满了尊重、敬畏与关爱,双方至少是一种平等的、朋友的关系。游人在欣赏自然 的美色的同时也在聆听自然的呼声关注和思考着环境问题。这是一种肩负着社会责任感的全新的旅游方式,既融入了环境教育,又有利于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生态意识、生态理念与生态道德,是生态旅游的核心。
  当前我国在生态旅游问题上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欠缺。一是来自旅游群体的层面,游客在旅游时不知道自己对环境究竟负有什么责任,许多人仅仅将生态旅游视为一种户外休闲娱乐活动,对吃住、行、游、购、娱等传统旅游的六大要素要求较高想玩得“舒舒服服。”一些人则希望在旅游途中也要获得都市中的享受,气不喘、汗不出、泥不沾、雨不淋、日不晒就能观赏到世界顶级的美妙风光。这种物质享乐型的贵族化旅游,其实是一种低层次的旅游,与生态游风马牛不相及。
  为了满足物质享乐型旅游的社会需求并借此获得丰厚经济收益,不少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部门都竭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热衷于在风景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和兴建桑拿、舞厅之类一应俱全的星级宾馆、饭店不仅助长了奢靡之风更导致了许多风景名胜区景点的“商业化”“城市化”和“人工化”。这“三化”使自然度、自然美和自然资源均遭受到令人痛心的毁损。
  内蒙古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开展旅游,外部世界的价值观、生产方式和物质产品借助旅游开发和游人的涌入,无疑会给这里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同时过多的旅游项目、旅游景点和旅游设施,又无疑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这两者的破坏很容易而恢复即便不是无法办到也将是困难和漫长的。
  蒙古民族的传统习俗与文化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晶,它的风韵与魅力构成自身的价值所在也是外来游客的兴趣所在。如果丢掉了自己民族性的优势和特色去一味迎合外界大众文化的口味搞起诸多如麻将,酒吧、舞厅、桑拿浴乃至中西式大餐之类那也就迷失了自己丧失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另一方面,正如乡土物种常常抵御不住外来物种的入侵一样,少数民族的土著文化在外来的现代文化面前也显得十分脆弱。旅游开发商和城市游客常把他们崇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带到偏远地区,并改变着那里的人们的观念和传统。当牧民发现旅游给他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使生活大为改观的同时游客也发现他们探访的对象在不同程度上已经被自己人同化了,失望心绪溢于言表。由此可见生态旅游既要保护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也要保护本土的文化多样性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时时刻刻不可掉以轻心。
  现代人所处的科学技术时代也是思想家们担心的人类进化长河中最危险的时代。因为当技术代替人的许多行为时人的生活方式则发生了退化并导致了体质的退化、生理机能的退化和意志的退化。大饱眼福有如大饱口福一样,是需要时间仔细品味细嚼慢咽才能吸收消化的。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如今四通八达的公路和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已使户外旅行变成了一道道眨眼即逝的“快餐”。
其他文献
天空是阴的,空气中有期待的凉爽,据师傅说从我们出发的地方到黑山头不过40公里,很近。所谓路况,就是一条连接此处与彼处的一条笔直公路而已。这路,平缓而枯燥,乖乖地贴伏在草原之中,伸向远方,在天际处蜿蜒至没有踪影。霎时间,这偌大的天地中只剩下了我一个人。预想中的自由感没有如期而至,我竟然莫名其妙地觉得伤感,甚至有泪水涌了上来。在内蒙古的草原上,正常人很少会觉得恐惧,我身处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到处弥漫着浪漫
从前,有一个小村庄,它叫苎萝村。那里的人们世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直到有一天,出了一位西施姑娘而声名鹊起,人尽皆知。东施效颦更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有一天,在若耶溪畔,二位姑娘又见面了。东施皱着眉头,叹着气说:“上次我画虎不成反类犬,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真是后悔不已,都怪我容貌不及你天生丽质,体态也不及你弱柳扶风。”西施摇了摇头,一脸忧伤地说:“此言差矣!金无足
至于风中沉睡的我  无意闯入生活的禁区  五颜六色的漩涡令人畏惧  我学着更为小心翼翼地使用未来  用朴素的外表晾晒一些过短的影子  当我准备下一个充足的动作  绿色的镜子爬上梦的屋顶  粉尘用它微小的头颅  不带任何武器地攻下深沉的大道  我的目光不知所踪  整个身体撞成一块硬物  模糊的脸庞贴向地面 没有笑声  没有哭泣 亦没有钟声将我唤醒
靠近的荒原: 塔克拉玛干沙漠  地点: 新疆于田  居民: 居住着维吾尔族人,自称克里雅人。  村庄: 源于巍巍昆仑冰川融水的克里雅河一路北向,直达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克里雅人就生活在克里雅河的最前端。河水充沛时,他们就沿河北进;河水倦怠时,他们又随河南迁,263户、1290名克里雅人就这样分散着居住在克里雅河下游110多万亩沿河两岸的胡杨红柳林里。  从于田县城出发,沿着克里雅河蜿蜒屈曲的河道
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不只是美丽的风景和明媚的天气,还有很多看得见,看不见的挫折和困难,享受成长的乐趣,打败成长中遇到的困难,这都是成长的意义。本期,小编为同学们介绍几本和成长有关的书籍,希望同学们能够快乐成长,快乐学习。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好像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别人该怎样生活,却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生活该怎样,就像释梦的老妇人,不知道如何把梦变为现实。”这个追梦的故事是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
唱着歌走出一片凄凉的荒  迎面遇到五彩的衣裳  和美丽的小镇村庄  它们散落的地方叫宽广  她们幸福的模样叫漂亮  我总是幻想  也许在荒原的尽头  就是那片富饶的边疆  即使在那么遥远的山岗上  也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走不出夜的魅惑  却被黑暗囚禁,那个飘逸的忧伤若隐若现  打开一个清凉如水的黑斑  情欲徒劳无获,寻找和渴望  像一张蛛网,网不住一只飞来的虫子  选择孤单,踏夜而来的人啊  你可知,行走与流浪需要穿越多厚的风寒  我的历练早已哀老了曾经的容颜  沾满露水的尘世  一些光晕支撑着我  一些沉重却像丝一样的倒扣下来  听一种呻吟,露出香酥的笑  就这样爱吧,爱了,或许,就会有梦想  还能看到光明,柔
不久以前,我是那样快乐。为什么?我忘了……  现在,我感觉像是开始了另一场人生……  我不懂,我不知道,我如何才能重新生活下去?我想活下去,我想有说有笑地活着。我曾经整天悲伤愁苦,死气沉沉……我想与人交谈,但是不会同你们这样的人说话。我会去教堂,那里安安静静,就像在大山里一样。安安静静。在那里你会忘掉自己的生活。  可是,早上醒来,我伸手去摸……他在哪里?只有他的枕头,他的气味……一只不知名的小鸟
前几日,我接到在外地工作的小学同学娟子的电话:“老同学,前段时间我放假回来了,在家住了几天。对了,我在街上碰见咱们的莫老师,她还和我提到你呢!”我有些惊讶,将信将疑。“莫老师同时还提起了咱们班的丽丽、小玉、小香,真没想到这么多年,她一直都在默默地关注着我们的境况呢。知道丽丽读了研究生,留在了上海一所大学任教;小玉大学毕业回到家乡,也在一所小学当语文老师;小香去了北京,在北京发展得挺不错的。看她提起
去过藏区的人有很多,但是,当你问他们:藏区的岔路口、小路边、河谷中,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