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军事训练学的角度出发,从原理上分析了受训和组训的内涵,研究了受训者和组训者在军校学员不同培养阶段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准毕业“合训”学员的训练模式提出了转变建议,从受训者模式转变为组训者模式,为进一步适应角色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军事训练学 “合训”学员 受训 组训
军事训练学是研究军事训练规律和指导规律的学科。旨在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一切有关军事训练的理论问题,以指导军事训练实践。合理应用军事训练学对提高训练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军事训练是部队提高战斗力的根本途径,是做好战争准备的关键环节,是军队和平时期的基本实践活动和中心工作,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居于战略地位。作为“学历教育合训”(简称“合训”)学员是未来军队训练的主要组训者和实施者,全面掌握军事训练的理论、方法、规律等核心技能对于提高“合训”学员指挥训练能力,具备领导人气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客观要求。但合训学员在校期间一直作为受训者在培养,思维模式和训练方式都固化在服从指令状态,而合训学员毕业到部队之后,立刻从受训者转变为组训者,从听从命令转化为发布命令,如不不进行适应性训练,很难立刻转变自身角色,因此,本文就如何开展毕业学员的受训、组训角色转换培养进行探讨。
一、受训者军事训练内涵
受训者是指接受军事训练的个人和单位,是军事训练作用的对象,是达成训练目的、落实训练质量的主体要素。在院校教育军事训练中,受训者是指在院校接受指挥、管理、专业技术训练的学员。如“合训”学员是“合训”院校的军事训练对象,是军事训练的受训者。
“合训”学员受训者的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思维灵活,具有极强的领悟能力;2、知行合一,具有较好的接受能力;3、举一反三,具有积极的扩维能力。
“合训”学员受训者的要求主要体现在:1、按照人才培养标准,严格完成训练任务;2、依靠军事训练方法,科学完成训练科目;3、利用学科优势,积极开展训练改革;4、依托学员队集体,促进教学共同发展。
二、组训者的军事训练内涵
组训者是对军事训练组织实施者的统称。包括负责军事训练组织、领导、计划、实施的各级训练领导(首长和职能机关)、军队院校和专设训练机构,以及承担训练教授、教练工作的各类教练人员。在合训院校教学中,组训者除了院校各级领导外,具体实施者是各级军事教官和队干部。
组训者是合训学员军事训练的主导要素。在培养合训学员过程中,组训者既是选定训练目标、制定训练计划、组织训练准备、实施训练的督导、执教者,又是发现和解决训练问题的具体落实者。在合训学员培养的前3年中,组训者的目标是培养学员具有基本军事素质和指挥能力的合格人才。
(一)组训者的本质和特征
1、主导性
组训者相对于受训者是主动的,是设计训练内容、安排训练计划的主导者,是军事训练的设计者、组织者、评价者和控制者,在军事训练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虽然军事训练是组训者与受训者双方一起进行的活动,训练过程中组训者和受训者一起实践训练过程,而且落实训练离不开受训者的积极性,但受训者的训练积极性在相当程度上是由组训者加以调动和引导的。其主导性具体体现在:把握训练方向、明确训练目标、选择训练内容、编写训练教材、组织训练活动、考评训练质量、总结训练经验、实施训练奖惩,以及不断创新训练内容和方法等。
2、层次性
组训者的层次性,是指体现在整个军事训练大系统中的各级都是处于某一层次的组训者,既有共同的职责,又有不同的职责。不同级别的训练组织会有不同的组训者。组训者通常既是训练的组织者,也是训练的实施者。作为训练的组织者,负有决策、筹划和保障的职能;作为训练的实施者,负有把训练任务落到实处的重要责任。
3、服务性
组训者不同于受训者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在于为军事训练提供服务和保障。训练环境、训练器材等服务和保障到位,才能确保训练任务的完成和训练质量的提高。这种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满足训练内容的要求。训练需要什么就保障什么,需要怎样保障就怎样保障,尽最大可能满足训练的需要。二是要适应与训练的要求,与训练内容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训练的效果,提高训练质量,同时又能提高学员对训练的兴趣,激发训练热情。
(二)对“合训”学员组训的基本要求
合训学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组训培训,但在训练过程中,可以采用流水作业模式,让学员逐个体验。组训者的能力不仅影响训练的现代化水平,而且制约着训练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三、做好模式转换的建议
(一)认真学习研究军事训练学,为角色转变提供理论支持
为了提高学员毕业后的适应能力,需要在学校训练阶段就进行组训能力培养,因此必须要深入了解军事训练学的本质和原理,对“合训”学员毕业后进入基层部队科学设计训练目标,提高训练效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合训”学员毕业后,担负着我军基层部队军事训练设计、规划、实施、考核的重任,没有军事训练学的理论作为支撑,很容易违背自然规律,造成资源浪费或者不合理的训练计划,影响部队训练水平的提高。
(二)利用实习机会,锻炼组训能力
部队实习让“合训”学员从各个角度接触部队,但传统方法是体验兵的角色,没有达到组训的目的。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不仅让学员体验士兵的角色,也要让学员体验基层连队主管的角色。从组织连队训练到组织连队政治工作、思想工作等都要体验。
“合训”学员在学校学习和接受的是以提高个体军事素质为根本目的的军队院校教育训练,毕业后到部队从事的是以提高常备军整体作战能力为根本目的的部队训练组织、实施工作。两类训练模式的转化以及从受训者到组训者角色的转换必须要在高校内完成思维和理论认识的更新。
参考文献:
[1]吴铨叙.军事训练学[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2]赵荣.解析“合训、分流”人才培养目标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 34(3)
[3]肖学祥,孙晓民.以任务牵 引“合训”学员军事基础训练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3)
关键词:军事训练学 “合训”学员 受训 组训
军事训练学是研究军事训练规律和指导规律的学科。旨在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一切有关军事训练的理论问题,以指导军事训练实践。合理应用军事训练学对提高训练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军事训练是部队提高战斗力的根本途径,是做好战争准备的关键环节,是军队和平时期的基本实践活动和中心工作,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居于战略地位。作为“学历教育合训”(简称“合训”)学员是未来军队训练的主要组训者和实施者,全面掌握军事训练的理论、方法、规律等核心技能对于提高“合训”学员指挥训练能力,具备领导人气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客观要求。但合训学员在校期间一直作为受训者在培养,思维模式和训练方式都固化在服从指令状态,而合训学员毕业到部队之后,立刻从受训者转变为组训者,从听从命令转化为发布命令,如不不进行适应性训练,很难立刻转变自身角色,因此,本文就如何开展毕业学员的受训、组训角色转换培养进行探讨。
一、受训者军事训练内涵
受训者是指接受军事训练的个人和单位,是军事训练作用的对象,是达成训练目的、落实训练质量的主体要素。在院校教育军事训练中,受训者是指在院校接受指挥、管理、专业技术训练的学员。如“合训”学员是“合训”院校的军事训练对象,是军事训练的受训者。
“合训”学员受训者的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思维灵活,具有极强的领悟能力;2、知行合一,具有较好的接受能力;3、举一反三,具有积极的扩维能力。
“合训”学员受训者的要求主要体现在:1、按照人才培养标准,严格完成训练任务;2、依靠军事训练方法,科学完成训练科目;3、利用学科优势,积极开展训练改革;4、依托学员队集体,促进教学共同发展。
二、组训者的军事训练内涵
组训者是对军事训练组织实施者的统称。包括负责军事训练组织、领导、计划、实施的各级训练领导(首长和职能机关)、军队院校和专设训练机构,以及承担训练教授、教练工作的各类教练人员。在合训院校教学中,组训者除了院校各级领导外,具体实施者是各级军事教官和队干部。
组训者是合训学员军事训练的主导要素。在培养合训学员过程中,组训者既是选定训练目标、制定训练计划、组织训练准备、实施训练的督导、执教者,又是发现和解决训练问题的具体落实者。在合训学员培养的前3年中,组训者的目标是培养学员具有基本军事素质和指挥能力的合格人才。
(一)组训者的本质和特征
1、主导性
组训者相对于受训者是主动的,是设计训练内容、安排训练计划的主导者,是军事训练的设计者、组织者、评价者和控制者,在军事训练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虽然军事训练是组训者与受训者双方一起进行的活动,训练过程中组训者和受训者一起实践训练过程,而且落实训练离不开受训者的积极性,但受训者的训练积极性在相当程度上是由组训者加以调动和引导的。其主导性具体体现在:把握训练方向、明确训练目标、选择训练内容、编写训练教材、组织训练活动、考评训练质量、总结训练经验、实施训练奖惩,以及不断创新训练内容和方法等。
2、层次性
组训者的层次性,是指体现在整个军事训练大系统中的各级都是处于某一层次的组训者,既有共同的职责,又有不同的职责。不同级别的训练组织会有不同的组训者。组训者通常既是训练的组织者,也是训练的实施者。作为训练的组织者,负有决策、筹划和保障的职能;作为训练的实施者,负有把训练任务落到实处的重要责任。
3、服务性
组训者不同于受训者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在于为军事训练提供服务和保障。训练环境、训练器材等服务和保障到位,才能确保训练任务的完成和训练质量的提高。这种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满足训练内容的要求。训练需要什么就保障什么,需要怎样保障就怎样保障,尽最大可能满足训练的需要。二是要适应与训练的要求,与训练内容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训练的效果,提高训练质量,同时又能提高学员对训练的兴趣,激发训练热情。
(二)对“合训”学员组训的基本要求
合训学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组训培训,但在训练过程中,可以采用流水作业模式,让学员逐个体验。组训者的能力不仅影响训练的现代化水平,而且制约着训练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三、做好模式转换的建议
(一)认真学习研究军事训练学,为角色转变提供理论支持
为了提高学员毕业后的适应能力,需要在学校训练阶段就进行组训能力培养,因此必须要深入了解军事训练学的本质和原理,对“合训”学员毕业后进入基层部队科学设计训练目标,提高训练效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合训”学员毕业后,担负着我军基层部队军事训练设计、规划、实施、考核的重任,没有军事训练学的理论作为支撑,很容易违背自然规律,造成资源浪费或者不合理的训练计划,影响部队训练水平的提高。
(二)利用实习机会,锻炼组训能力
部队实习让“合训”学员从各个角度接触部队,但传统方法是体验兵的角色,没有达到组训的目的。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不仅让学员体验士兵的角色,也要让学员体验基层连队主管的角色。从组织连队训练到组织连队政治工作、思想工作等都要体验。
“合训”学员在学校学习和接受的是以提高个体军事素质为根本目的的军队院校教育训练,毕业后到部队从事的是以提高常备军整体作战能力为根本目的的部队训练组织、实施工作。两类训练模式的转化以及从受训者到组训者角色的转换必须要在高校内完成思维和理论认识的更新。
参考文献:
[1]吴铨叙.军事训练学[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2]赵荣.解析“合训、分流”人才培养目标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 34(3)
[3]肖学祥,孙晓民.以任务牵 引“合训”学员军事基础训练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