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忆显得艰难。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和节奏等等,我才能从容地打开自己,面向你,说出记忆之翼上那些曾经显现的斑斓,才能在回溯生命的河流时,采几朵浪花给你。
2005年4月之前,我还在安徽。2004年12月,母校寿县一中来安庆师范学院招聘,带队的是副校长赵士兵老师,还有我的高中数学老师何春华,何老师在高一时教过我一年,我去的时候,何老师认出了我,他说邰老师(我高二和高三的班主任邰忠敏)已经跟我们说了你在安师院。你想回母校的话,我们欢迎。我看到赵校长也笑了笑。
晚上,我在安庆市中心的那条街买了点板栗,去看母校的老师们。我说我正在准备考研。其实,我是不想回寿县的,一个致命的原因是,高中那三年,我被数学伤害得太深。数学带给我的阴影多年后仍然萦绕在寿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挥而不去。
2005年2月,六安一中招聘,我去交简历,很尴尬,他们招聘的起步是安徽师范大学。老哥去把简历交给了他的熟人袁副校长,之后是笔试,我通过了。但是,没有等来面试,我就和江苏北部的某四星级高中签约了,像是在寻找某种心理上的平衡。
我一直想写一篇文章感谢苏北那所学校的刘晓主任,他要在安庆师范学院招一名语文教师,应聘者几十,而我只是试讲了一篇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十几分钟,也不知道讲了些什么。令我意外的是,他居然决定要我,并给我考虑的时间。最后,还是他的那个电话起了作用:你什么时候来签合同?不签的话,安徽师范大学来了几个中文系的毕业生。我想到了那次应聘六安一中的尴尬经历,就去了那座小城。
刘晓主任从车库里开出了那辆朋友转给他的德国进口奥迪,其实,我对车根本不了解,我只是记得他对我说的那句话。他高兴地带我和另外两名签约的老师以及他的三个同事去街上的饭馆,喝酒,吃海鲜,满桌的海鲜。我吃不惯海鲜。
学校就在小镇上,海边,学校似乎是整个小镇的支柱。我没有看到海,也没有去看海。小镇上弥漫着海鲜的腥味,海,其实不鲜。
这么多年,我仍然记着他,但我怕别人太信任我,那样我就会觉得有一张无形的网罩在自己身上,我有天然的不自信。多年后,我想过联系他,但还是放弃了,我在心里感谢他。
一切的偶然都是必然。那个下午,我走在陌生的溧水,在县政府旁边,我看到一位女子,在她即将走进建设银行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她的包——里面有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昌耀诗选》。其时,昌耀正在北京昌平区的一家精神病院。在许多人甚至都没听说过昌耀是谁的情况下,她居然读昌耀的诗?我有些诧异,瞬间,溧水就变得无比亲切起来。
黄昏的树叶和光,倾泻我身。溧水的那个黄昏是美妙的,我一直记着那一刻。
为了重温过去的那段时光,我还从我的网上个人空间里找出了2005年8月的一段文字,如果你有耐心,我向你说:
像2005年的脚步——迈出,落地。因为一段悬空的时间,让我得以从容地怀想和观察周遭的事物。
从安庆到南京再到现居的这座小城,我不知道这是我的成长还是飘零。但来到城市,我总是显得手足无措,辨不清方向,在十字路口,我常常不知道该迈哪一只脚。
就站在通济街口,看这座城市静止或移动的标点:中心大酒店、中国建设银行、百货大楼、明亮眼镜、盗版光碟、地摊杂物、黄老头臭豆腐、紧衣少女……我不知道我到底身在何处,我在城市的坐标上还没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点,像一些堆积在路口的纸片,好一会儿都是静静地躺在那里,至多只会因为过往的车辆而翻个身。但是,忽然的一阵旋风就能将它们卷起,然后顺势扑向经过的路人。我透過玻璃的橱窗,看到那个西服笔挺的男人嘴里一边嘟囔着一边奋力地跺着脚,试图要摆脱纸屑的纠缠。但,有一些事物是我们永远都无法摆脱的。
比如灰尘。那些蹲伏的,飞翔的,已不再是鸟儿,是这城市的灰尘。灰尘就是这城市的鸟儿,它们成群结队,无所不至,天空已不再是它们唯一的家。马路、电缆、广告牌和公厕,甚至是人们的身体和心灵都是它们可以随时安身的枝头。我们平静地接纳灰尘,就像多年前平静地看着鸟儿在身边叽叽喳喳,看大雁在天空变换着阵形,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为目送归鸿而悲怆,已是沧海桑田。
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夜,开始用他那漆黑而布满褶皱的手轻轻地推开一扇又一扇门。湖面、木桥、荷花以及整个夏天,就像一阵疾驰而过的风,带着雨,坠落的命运,如一朵花的开放,孤注一掷。
在那座江边小城安庆,水声不停地拍打堤岸,水声在城市的上空盘旋。有几个人能够听到湿气密布的夜晚?但我明白此时的我:正从长江的下游开始,靠一根纤绳完成泅渡。逆水或顺水。水,永远都是我们再次回望自己的路标。
向南,向南……
南方漫无边际,遥遥无期。
风,轻柔地拂过树木、草垛、一两个行人。这些从身边闪过的可视之物,多么像那些从闪电背后跑出来的雨,欣喜无比却又孤苦无依,它们在地面或地面以下开始了不为人知的曲曲折折的消亡之旅。它们都因为灯光的照射而更显浑浊。透彻的只有水,只有那些在我没有走近之前就已经出现的水。我站在堤岸之上,白茫茫的水连成一片,和整个夜晚泾渭分明。
白色之光总能触及我疼痛的八月,我的幸福和疼痛苍茫如纸。
好了,现在看来,上面的文字是多么的矫情,为赋新词。事实也证明:黄昏的美妙并不能完全遮蔽未来的阵痛。
我和杜磊以及付辉租住在秦淮北路的三楼,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
杜磊教体育,付辉教政治,他们两个人语文都很好,常常考我生僻字,然后拿出字典告诉我应该怎么读或者怎么写。杜磊胆大,常常从楼下的菜地里弄两棵青菜,回来下面条吃。我不行,站在别人的菜地,会紧张。杜磊也勤奋聪明,有一天,他说当体育老师好像被某些人看不起,就考了律师,现在是业内小有名气的律师。我偶尔打电话给他,帮人咨询财产或者婚姻等官司,他郑重其事地说:“律师费你看着给!”我说:“你还记得以前的那些青菜吗?”他就“哈哈哈”。哦,杜磊现在是“中国好人”,照片也被挂在溧水的街头,他可能不知道,我现在才隐约地感觉到,我有可能影响了他。 付辉,帅且白。现在去了人社局。还是那么白,但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
邰振华,也常常去我们宿舍吹牛,第一次见面,我以为他是体育老师。后来发现他是个文艺青年,去年年底,我在收拾旧书籍的时候,发现了他当年使用过的教材《史记选读》,备课居然也很认真,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备课的痕迹。他后来也离开了学校。但我时常想起,那一年,2006年,他骑着那辆暗红色摩托车,带我去中山湖。夜色中的中山湖,平静,有细微的水浪声传来。
关于几个人的记忆,我也找到了当年的零星文字:
下午去操场踢球,人声鼎沸的场面,很久没有了,大学时天天可以享受的时光,如今只有用想象来延续了。真的,你说过去的时光不在。
天慢慢就暗了下来,梧桐的叶子往下落,邰振华、杜磊、付辉和邵丹,我们几个人就坐在台阶上,看秋天能在我们眼前带来多少,能带走多少,我们就失去多少,失去多少,我们就记忆多少。
我能记起,体育组旁边的那棵巨大的悬铃木,当时在落叶,我们吹着风,年轻的心脏也迎着风。我不知道,让他们回忆,他们会不会想起这一幕。
突然看到小标题上有个“痛”字,其实,是想家。那是在春节期间,我一个人留在溧水补课的时候,他们不用补课,便早早地回家过年。我一个人站在那个三楼的窗口,有一瞬间,我想家了,一种无边的孤独感潮水般涌来。我有一篇习作叫《可能的窗子》,其中,有一种可能之窗,就镶嵌在秦淮北路。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文学对我的意义,如闪电。一篇短文,肯定无法谈清它的意义,想谈清而又谈不清,只能徒增苦恼。我就只说上面的文字吧,“如闪电”。
最先让我认识到文字魅力的是安徽省作协副主席沈天鸿先生。沈老师的祖籍正是江苏金坛。我常常私下想,如果我的诗歌能达到他的十分之一,散文能达到他的五分之一,我就十分满足了。
另一位是诸荣会先生,我摘录了我的另一篇小文《大地上的深情回望》:
得识诸荣会先生已有十年了,十年来他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
2005年,我来到溧水。从安徽到江苏,一下子变成异乡人,偶尔会有情绪上的波动。于是,文字就成了寄托,成了可以熨帖情绪的方式。
我是从当时的县文联副主席刘令滨老师那里知道诸荣会先生的,他告诉我:“诸荣会的散文在溧水是最好的!”只是此時诸荣会先生早已不在溧水了——只知道他在某出版社上班,于是我想方设法地弄来他的电子邮箱,迫不及待地发了一些自己平时的小文章给他,想请他给我指导。很快,就收到他的回复,得到他的肯定,我深感鼓舞。
不久有了见面的机会,此后见面的机会渐多,当面聆听的机会也渐多。每一次,都会有他或出版新书或新开专栏或获得某文学奖项等好消息。身处小城溧水的我们何其幸运!
给过我鼓励的师友很多,比如邱德仑先生、潘惠明主席、俞祚兴老师、翟海萍老师、翟海兰老师、毛文文老师……
今天,正是寒露。秋天翻开了新的一页,夜晚的露水将要浸没我身。明天,明天的明天,我要一点点地进步,我想拥有自己的禾捆。
或者,那露水,就是我的禾捆。
那时,在安徽
2005年4月之前,我还在安徽。2004年12月,母校寿县一中来安庆师范学院招聘,带队的是副校长赵士兵老师,还有我的高中数学老师何春华,何老师在高一时教过我一年,我去的时候,何老师认出了我,他说邰老师(我高二和高三的班主任邰忠敏)已经跟我们说了你在安师院。你想回母校的话,我们欢迎。我看到赵校长也笑了笑。
晚上,我在安庆市中心的那条街买了点板栗,去看母校的老师们。我说我正在准备考研。其实,我是不想回寿县的,一个致命的原因是,高中那三年,我被数学伤害得太深。数学带给我的阴影多年后仍然萦绕在寿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挥而不去。
2005年2月,六安一中招聘,我去交简历,很尴尬,他们招聘的起步是安徽师范大学。老哥去把简历交给了他的熟人袁副校长,之后是笔试,我通过了。但是,没有等来面试,我就和江苏北部的某四星级高中签约了,像是在寻找某种心理上的平衡。
我一直想写一篇文章感谢苏北那所学校的刘晓主任,他要在安庆师范学院招一名语文教师,应聘者几十,而我只是试讲了一篇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十几分钟,也不知道讲了些什么。令我意外的是,他居然决定要我,并给我考虑的时间。最后,还是他的那个电话起了作用:你什么时候来签合同?不签的话,安徽师范大学来了几个中文系的毕业生。我想到了那次应聘六安一中的尴尬经历,就去了那座小城。
刘晓主任从车库里开出了那辆朋友转给他的德国进口奥迪,其实,我对车根本不了解,我只是记得他对我说的那句话。他高兴地带我和另外两名签约的老师以及他的三个同事去街上的饭馆,喝酒,吃海鲜,满桌的海鲜。我吃不惯海鲜。
学校就在小镇上,海边,学校似乎是整个小镇的支柱。我没有看到海,也没有去看海。小镇上弥漫着海鲜的腥味,海,其实不鲜。
这么多年,我仍然记着他,但我怕别人太信任我,那样我就会觉得有一张无形的网罩在自己身上,我有天然的不自信。多年后,我想过联系他,但还是放弃了,我在心里感谢他。
溧水的那个黄昏是美妙的
一切的偶然都是必然。那个下午,我走在陌生的溧水,在县政府旁边,我看到一位女子,在她即将走进建设银行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她的包——里面有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昌耀诗选》。其时,昌耀正在北京昌平区的一家精神病院。在许多人甚至都没听说过昌耀是谁的情况下,她居然读昌耀的诗?我有些诧异,瞬间,溧水就变得无比亲切起来。
黄昏的树叶和光,倾泻我身。溧水的那个黄昏是美妙的,我一直记着那一刻。
为了重温过去的那段时光,我还从我的网上个人空间里找出了2005年8月的一段文字,如果你有耐心,我向你说:
像2005年的脚步——迈出,落地。因为一段悬空的时间,让我得以从容地怀想和观察周遭的事物。
从安庆到南京再到现居的这座小城,我不知道这是我的成长还是飘零。但来到城市,我总是显得手足无措,辨不清方向,在十字路口,我常常不知道该迈哪一只脚。
就站在通济街口,看这座城市静止或移动的标点:中心大酒店、中国建设银行、百货大楼、明亮眼镜、盗版光碟、地摊杂物、黄老头臭豆腐、紧衣少女……我不知道我到底身在何处,我在城市的坐标上还没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点,像一些堆积在路口的纸片,好一会儿都是静静地躺在那里,至多只会因为过往的车辆而翻个身。但是,忽然的一阵旋风就能将它们卷起,然后顺势扑向经过的路人。我透過玻璃的橱窗,看到那个西服笔挺的男人嘴里一边嘟囔着一边奋力地跺着脚,试图要摆脱纸屑的纠缠。但,有一些事物是我们永远都无法摆脱的。
比如灰尘。那些蹲伏的,飞翔的,已不再是鸟儿,是这城市的灰尘。灰尘就是这城市的鸟儿,它们成群结队,无所不至,天空已不再是它们唯一的家。马路、电缆、广告牌和公厕,甚至是人们的身体和心灵都是它们可以随时安身的枝头。我们平静地接纳灰尘,就像多年前平静地看着鸟儿在身边叽叽喳喳,看大雁在天空变换着阵形,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为目送归鸿而悲怆,已是沧海桑田。
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夜,开始用他那漆黑而布满褶皱的手轻轻地推开一扇又一扇门。湖面、木桥、荷花以及整个夏天,就像一阵疾驰而过的风,带着雨,坠落的命运,如一朵花的开放,孤注一掷。
在那座江边小城安庆,水声不停地拍打堤岸,水声在城市的上空盘旋。有几个人能够听到湿气密布的夜晚?但我明白此时的我:正从长江的下游开始,靠一根纤绳完成泅渡。逆水或顺水。水,永远都是我们再次回望自己的路标。
向南,向南……
南方漫无边际,遥遥无期。
风,轻柔地拂过树木、草垛、一两个行人。这些从身边闪过的可视之物,多么像那些从闪电背后跑出来的雨,欣喜无比却又孤苦无依,它们在地面或地面以下开始了不为人知的曲曲折折的消亡之旅。它们都因为灯光的照射而更显浑浊。透彻的只有水,只有那些在我没有走近之前就已经出现的水。我站在堤岸之上,白茫茫的水连成一片,和整个夜晚泾渭分明。
白色之光总能触及我疼痛的八月,我的幸福和疼痛苍茫如纸。
好了,现在看来,上面的文字是多么的矫情,为赋新词。事实也证明:黄昏的美妙并不能完全遮蔽未来的阵痛。
秦淮北路,快乐或者痛
我和杜磊以及付辉租住在秦淮北路的三楼,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
杜磊教体育,付辉教政治,他们两个人语文都很好,常常考我生僻字,然后拿出字典告诉我应该怎么读或者怎么写。杜磊胆大,常常从楼下的菜地里弄两棵青菜,回来下面条吃。我不行,站在别人的菜地,会紧张。杜磊也勤奋聪明,有一天,他说当体育老师好像被某些人看不起,就考了律师,现在是业内小有名气的律师。我偶尔打电话给他,帮人咨询财产或者婚姻等官司,他郑重其事地说:“律师费你看着给!”我说:“你还记得以前的那些青菜吗?”他就“哈哈哈”。哦,杜磊现在是“中国好人”,照片也被挂在溧水的街头,他可能不知道,我现在才隐约地感觉到,我有可能影响了他。 付辉,帅且白。现在去了人社局。还是那么白,但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
邰振华,也常常去我们宿舍吹牛,第一次见面,我以为他是体育老师。后来发现他是个文艺青年,去年年底,我在收拾旧书籍的时候,发现了他当年使用过的教材《史记选读》,备课居然也很认真,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备课的痕迹。他后来也离开了学校。但我时常想起,那一年,2006年,他骑着那辆暗红色摩托车,带我去中山湖。夜色中的中山湖,平静,有细微的水浪声传来。
关于几个人的记忆,我也找到了当年的零星文字:
下午去操场踢球,人声鼎沸的场面,很久没有了,大学时天天可以享受的时光,如今只有用想象来延续了。真的,你说过去的时光不在。
天慢慢就暗了下来,梧桐的叶子往下落,邰振华、杜磊、付辉和邵丹,我们几个人就坐在台阶上,看秋天能在我们眼前带来多少,能带走多少,我们就失去多少,失去多少,我们就记忆多少。
我能记起,体育组旁边的那棵巨大的悬铃木,当时在落叶,我们吹着风,年轻的心脏也迎着风。我不知道,让他们回忆,他们会不会想起这一幕。
突然看到小标题上有个“痛”字,其实,是想家。那是在春节期间,我一个人留在溧水补课的时候,他们不用补课,便早早地回家过年。我一个人站在那个三楼的窗口,有一瞬间,我想家了,一种无边的孤独感潮水般涌来。我有一篇习作叫《可能的窗子》,其中,有一种可能之窗,就镶嵌在秦淮北路。
文学,它如闪电越过我的头顶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文学对我的意义,如闪电。一篇短文,肯定无法谈清它的意义,想谈清而又谈不清,只能徒增苦恼。我就只说上面的文字吧,“如闪电”。
最先让我认识到文字魅力的是安徽省作协副主席沈天鸿先生。沈老师的祖籍正是江苏金坛。我常常私下想,如果我的诗歌能达到他的十分之一,散文能达到他的五分之一,我就十分满足了。
另一位是诸荣会先生,我摘录了我的另一篇小文《大地上的深情回望》:
得识诸荣会先生已有十年了,十年来他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
2005年,我来到溧水。从安徽到江苏,一下子变成异乡人,偶尔会有情绪上的波动。于是,文字就成了寄托,成了可以熨帖情绪的方式。
我是从当时的县文联副主席刘令滨老师那里知道诸荣会先生的,他告诉我:“诸荣会的散文在溧水是最好的!”只是此時诸荣会先生早已不在溧水了——只知道他在某出版社上班,于是我想方设法地弄来他的电子邮箱,迫不及待地发了一些自己平时的小文章给他,想请他给我指导。很快,就收到他的回复,得到他的肯定,我深感鼓舞。
不久有了见面的机会,此后见面的机会渐多,当面聆听的机会也渐多。每一次,都会有他或出版新书或新开专栏或获得某文学奖项等好消息。身处小城溧水的我们何其幸运!
给过我鼓励的师友很多,比如邱德仑先生、潘惠明主席、俞祚兴老师、翟海萍老师、翟海兰老师、毛文文老师……
今天,正是寒露。秋天翻开了新的一页,夜晚的露水将要浸没我身。明天,明天的明天,我要一点点地进步,我想拥有自己的禾捆。
或者,那露水,就是我的禾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