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理论上没有设定农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和指标,实践中,通常把农业企业按照其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所处的位置来划分,分为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流通企业以及农贸市场企业,包括有限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组织形式。本文所指农业中小企业是包括除上市公司以外的涉农企业。
【关键词】农业;中小企业;经营困境;对策
1.农业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
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面积大。根据统计公报,截止2020年9月农林牧渔业的生产总值占全市社会生产总值的10.45%,处于全国平均水平。首先,“小而散”是农业企业的明显特点。据重庆农业农村委2019年统计,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7万多家,但上市公司只有两家,由此可见重庆的农业企业以中小规模为主。其次,企业经营以家庭模式为主。由于农业的起源具有传统性,不管采用哪种组织形式,大多数企业本质上仍具有“夫妻店”、“家庭店”、“家族店”的特点。这种模式在企业创设初期,规模较小时能够满足发展需要,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弊端也比较突出,内控不成体系,管理不成章法等是比较明显的弊端。随着政策的推进落实,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较多现实问题。
2.农业中小企业的经营困境分析
据研究,我国中小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4年,农业企业基本上是家族性企业,具有家族中小企业的一般特征,生命周期普遍较短,经营超过一代的非常少。整个周期中,企业的发展遇到各种困境,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经营者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农业企业中主要存在两类经营者,一类是从事传统农业的经营者。这类经营者在成立企业之前就一直在农业行业,文化水平不高,专业和管理主要依靠实践经验积累,随着企业发展的需要,再通过学习或同行取经来弥补不足,专业和管理缺乏科学的机制和团队。另一类是其他行业经营者增加投资领域而进入农业行业,这类经营者类似于“资金投资者”,自身无农业专业沉淀,企业的经营采用“委派+聘用”的模式,即委派一个家族人员统管全局,专业方面外聘较有行业经验的人负责,整体管理缺乏体系性和协调性,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普遍而言,农业中小企业中,受经营模式的限制,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灵活的管理机制,有效的管理制度,决策欠缺科学性、系统性和成效性。企业管理长期处于人管人的随意状态,未建立规范的制度体系。
(2)政策导向强,扩张盲目。为了落实振兴乡村国家战略,为培育农业主体,扶持农业发展,鼓励农业投资,市委市府及下属部门出台了财政、税收、土地利用等多方面优惠政策。很多农业企业家为了“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盲目自信,错估实力,超预算投资,后期为了保证项目验收合格达到政策标准不得不加大财务杠杆,增加贷款,甚至不惜使用高息资金,增加企业负担。企业受到销售渠道不足,短贷长投、补贴资金到位周期长以及管理水平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原本正常的生产经营受到资金不足的拖累,轻则影响企业的经营,重则到期的贷款不能归还,影响企业的生存。
(3)投资欠缺理性。实践中有很多农业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规模适度、管理顺畅、经营和经济效益较好、资本有一定沉淀和剩余。经营者营有余力不思索改进管理、扩大再生产或者说提高利润,而是着力寻找其他高获利渠道。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经营失败的案例显示,他们首选的高获利渠道是跨行投资。低利润的农业经营者们向往高利润的建筑和房地产业,于是筹集抽调大量资金投入新的行业。 投资成功者为追求更多的高利润,最终选择放弃了农业;投资失败者由于投资压榨了农业企业经营所需流动资金,甚至挪用金融机构对农业企业的授信,严重影响农业企业的正常经营,农业企业由此而轉衰。
(4)融资困境。农业企业普遍融资需求旺盛,额度小。一方面,对起步阶段的农业,受经营者实力不足、投资周期长,效益低、管理水平低、预期不可控等因素的影响,整体风险较大,不被纳入金融机构授信范围,由此限制了该类企业的成长。该类企业抵御暂时性风险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偏爱成长成熟期的农业企业,在国家引导、机构考核以及能满足授信条件、风险指标要求等多因素推动下,经营较好的农业企业普遍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甚至能获得超过其生产经营需要的资金,政府还匹配有相应的贴息政策。资金获得的便宜性大大催生了经营者们非理性投资和盲目扩张的欲望,增加经营风险。
受农业企业家庭为主管理模式的影响,企业的内部管理通常由经营者自主决定,随意性大,决策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机制,人、财、物管理缺乏严格的制度规范,经营缺乏监督内控机制,这是农业企业经营困境的根本原因。
3.帮助农业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对策及建议分析
(1)完善助农政策制定、加大落实。为大力发展农业,切实落实振兴乡村战略,省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读懂吃透国家政策,要因地制宜、顺时应势,根据本地企业的特点和现状,制定切实符合本地方农业企业发展和需要的支持、扶持政策;同时政府要做好政策宣传和科学引导,兑现政策,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让好政策结出好果实。坚决杜绝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为了把政府的钱“用出去”而乱指引,胡鼓吹,瞎承诺。有了能落到实处的好政策,农业经营者们更能安心投,放心干,为农业企业的投资发展更上台阶提供了政策保障。
(2)完善金融体系配套。加大金融配套体系建设力度,一方面优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机构设置,设置专门的农业信贷部门,匹配既懂农业又懂金融的专业队伍,构建符合农业实际情况又能有效防范风险的授信标准,让更多的农业企业进入银行授信范围。另一方面建设和完善政策性担保机构体系网,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增加担保公司的介入,使那些不符合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授信的农业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机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第三要发展多样化的正规金融机构,满足农业企业多层次的资金需求,加强对不规范融资渠道的监管,避免农业企业落入高利息资金的陷阱,发展农业保险体系。
(3)提高农业企业经营者素质和能力,完善政府人才培育体系。搞好自身经营是农业企业走出困境的关键。经营者首先要转变观念,摒弃企业随意经营、决策靠“拍脑袋”的传统理念和不科学做法。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管理能力,要勇敢走出去,通过参加行业培训和交流等途径,把有用的、合适的、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和技能带回来、用起来,深耕农业,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完善人财物管理制度,建立内控机制,避免闭门造车,因循守旧。同时,政府要坚持在落实农业政策时把握 “扶企”同“扶人”并重,既加大落实各种优惠扶持政策,更要为帮助农业经营者转变经营理念,提高经营技能和能力提供更多优质服务,促进企业从“人管人”逐渐过渡到“制度管人”,实现农业企业的内在升华和有序运转,为农业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简介:陈英(1981.11-),女,重庆南岸人,硕士,在重庆担保行业从业13年,目前在重庆兴农担保集团风险管理部任职。
【关键词】农业;中小企业;经营困境;对策
1.农业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
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面积大。根据统计公报,截止2020年9月农林牧渔业的生产总值占全市社会生产总值的10.45%,处于全国平均水平。首先,“小而散”是农业企业的明显特点。据重庆农业农村委2019年统计,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7万多家,但上市公司只有两家,由此可见重庆的农业企业以中小规模为主。其次,企业经营以家庭模式为主。由于农业的起源具有传统性,不管采用哪种组织形式,大多数企业本质上仍具有“夫妻店”、“家庭店”、“家族店”的特点。这种模式在企业创设初期,规模较小时能够满足发展需要,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弊端也比较突出,内控不成体系,管理不成章法等是比较明显的弊端。随着政策的推进落实,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较多现实问题。
2.农业中小企业的经营困境分析
据研究,我国中小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4年,农业企业基本上是家族性企业,具有家族中小企业的一般特征,生命周期普遍较短,经营超过一代的非常少。整个周期中,企业的发展遇到各种困境,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经营者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农业企业中主要存在两类经营者,一类是从事传统农业的经营者。这类经营者在成立企业之前就一直在农业行业,文化水平不高,专业和管理主要依靠实践经验积累,随着企业发展的需要,再通过学习或同行取经来弥补不足,专业和管理缺乏科学的机制和团队。另一类是其他行业经营者增加投资领域而进入农业行业,这类经营者类似于“资金投资者”,自身无农业专业沉淀,企业的经营采用“委派+聘用”的模式,即委派一个家族人员统管全局,专业方面外聘较有行业经验的人负责,整体管理缺乏体系性和协调性,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普遍而言,农业中小企业中,受经营模式的限制,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灵活的管理机制,有效的管理制度,决策欠缺科学性、系统性和成效性。企业管理长期处于人管人的随意状态,未建立规范的制度体系。
(2)政策导向强,扩张盲目。为了落实振兴乡村国家战略,为培育农业主体,扶持农业发展,鼓励农业投资,市委市府及下属部门出台了财政、税收、土地利用等多方面优惠政策。很多农业企业家为了“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盲目自信,错估实力,超预算投资,后期为了保证项目验收合格达到政策标准不得不加大财务杠杆,增加贷款,甚至不惜使用高息资金,增加企业负担。企业受到销售渠道不足,短贷长投、补贴资金到位周期长以及管理水平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原本正常的生产经营受到资金不足的拖累,轻则影响企业的经营,重则到期的贷款不能归还,影响企业的生存。
(3)投资欠缺理性。实践中有很多农业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规模适度、管理顺畅、经营和经济效益较好、资本有一定沉淀和剩余。经营者营有余力不思索改进管理、扩大再生产或者说提高利润,而是着力寻找其他高获利渠道。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经营失败的案例显示,他们首选的高获利渠道是跨行投资。低利润的农业经营者们向往高利润的建筑和房地产业,于是筹集抽调大量资金投入新的行业。 投资成功者为追求更多的高利润,最终选择放弃了农业;投资失败者由于投资压榨了农业企业经营所需流动资金,甚至挪用金融机构对农业企业的授信,严重影响农业企业的正常经营,农业企业由此而轉衰。
(4)融资困境。农业企业普遍融资需求旺盛,额度小。一方面,对起步阶段的农业,受经营者实力不足、投资周期长,效益低、管理水平低、预期不可控等因素的影响,整体风险较大,不被纳入金融机构授信范围,由此限制了该类企业的成长。该类企业抵御暂时性风险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偏爱成长成熟期的农业企业,在国家引导、机构考核以及能满足授信条件、风险指标要求等多因素推动下,经营较好的农业企业普遍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甚至能获得超过其生产经营需要的资金,政府还匹配有相应的贴息政策。资金获得的便宜性大大催生了经营者们非理性投资和盲目扩张的欲望,增加经营风险。
受农业企业家庭为主管理模式的影响,企业的内部管理通常由经营者自主决定,随意性大,决策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机制,人、财、物管理缺乏严格的制度规范,经营缺乏监督内控机制,这是农业企业经营困境的根本原因。
3.帮助农业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对策及建议分析
(1)完善助农政策制定、加大落实。为大力发展农业,切实落实振兴乡村战略,省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读懂吃透国家政策,要因地制宜、顺时应势,根据本地企业的特点和现状,制定切实符合本地方农业企业发展和需要的支持、扶持政策;同时政府要做好政策宣传和科学引导,兑现政策,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让好政策结出好果实。坚决杜绝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为了把政府的钱“用出去”而乱指引,胡鼓吹,瞎承诺。有了能落到实处的好政策,农业经营者们更能安心投,放心干,为农业企业的投资发展更上台阶提供了政策保障。
(2)完善金融体系配套。加大金融配套体系建设力度,一方面优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机构设置,设置专门的农业信贷部门,匹配既懂农业又懂金融的专业队伍,构建符合农业实际情况又能有效防范风险的授信标准,让更多的农业企业进入银行授信范围。另一方面建设和完善政策性担保机构体系网,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增加担保公司的介入,使那些不符合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授信的农业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机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第三要发展多样化的正规金融机构,满足农业企业多层次的资金需求,加强对不规范融资渠道的监管,避免农业企业落入高利息资金的陷阱,发展农业保险体系。
(3)提高农业企业经营者素质和能力,完善政府人才培育体系。搞好自身经营是农业企业走出困境的关键。经营者首先要转变观念,摒弃企业随意经营、决策靠“拍脑袋”的传统理念和不科学做法。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管理能力,要勇敢走出去,通过参加行业培训和交流等途径,把有用的、合适的、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和技能带回来、用起来,深耕农业,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完善人财物管理制度,建立内控机制,避免闭门造车,因循守旧。同时,政府要坚持在落实农业政策时把握 “扶企”同“扶人”并重,既加大落实各种优惠扶持政策,更要为帮助农业经营者转变经营理念,提高经营技能和能力提供更多优质服务,促进企业从“人管人”逐渐过渡到“制度管人”,实现农业企业的内在升华和有序运转,为农业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简介:陈英(1981.11-),女,重庆南岸人,硕士,在重庆担保行业从业13年,目前在重庆兴农担保集团风险管理部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