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行的高考制度,是我国当今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古代人才的选拔,主要是采用的科举考试制度。两者都要进行大规模的竞争考试,两者也有众多的区别,但在設计和运作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关键词】人才选拔;科举;古代科举;公务员考试;高考
引言
古代以科举取仕,如今是高考选拔人才。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接下来,本文主要针对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展览分析,以此来探析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到当代公务员考试之间的联系。
1.天下英雄都入彀中否?
在唐末五代中,有流传这样一句话,即: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因为自隋唐以来,我国都是以科举取仕,那个时候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可以以科举考试的方式来博取功名,从而获得为国家服务的机会。
科举制度没有因为王朝的兴替而灭亡,而且经过各个王朝的更替,科举制度越来越得到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将科举考试制度变得越来越规范,而且结构也变得越来越严密。
根据相关史书记载可知,我国自从公元1370年以后,我国的科举制度逐步形成一个定向的趋势,即逐步地发展成为三级制。有相关的史料记载,第一级是“郡试”,也就是在各个县或者郡进行组织的选拔考试,经过考试后,考试合格的人员可以进入到第二级考试,第二级考试是“乡试”,乡试顾名思义就是在各省的省会进行的考试,二级考试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步的考试,也就是三级考试,第三级是“会试”。会试在当时是最高的一级考试,这一级的考试的地方不是在地方举行的,而是在国家的首都举行的,一般考试的周次是每相隔三年进行一次考试。三级考试全部通过,达到第三级的水平相当于现在我国的博士学位,达到第二级考试水平相当于现今我国获得了硕士学位,如果仅仅是通过第一级的考试,其水平相当于如今的本科水平。
科举制度在我国的历史选官中,影响深远,使得众多的寒门子弟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科举考试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但是正是由于科举考试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导致了作弊现象的频繁发生。在当时科举考试作弊工具大多为夹带,比如根据相关的史书记载,在当时有的考生作弊主要是采用丝绸夹带,长0.45米,宽0.38米,通过在丝绸上进行书写,将书写的字缩小化,以此来达到作弊的目的。作弊的工具一般常被考生藏于鞋底。另外当时作弊的工具还有袖珍小书,这种书的大小非常小,长宽不足15厘米,大小如同火柴盒,但是里面的内容广泛,而且还有批注。
虽然在科举考试中有作弊现象,但是一旦被发现考生作弊,其主犯往往是死罪难逃。根据相关的史书记载,在1858年,就有一个考生,因为在考试的时候贿赂主考官,希望能够买通主考官而获取功名,但是最后事情败露被检举揭发,考生和主考官都被处斩。再如鲁迅的祖父周福清的儿子周伯宜因为考试了多次而没有中举,最后用1万两银票买通了主考官,然而最后事情败露,周福清不得不逃亡到上海,最后回绍兴自首,最后在牢里呆了8年。
总得说来,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比较严格的,是我国古代选官的重要举措,也是比较完整的选官体制。
2.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确立
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这个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汉代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考的主要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自荐求官。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科举制度的改革:宋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其次,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第三,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科举制度的废除:清
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1982年,原劳动人事部制定下发《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强调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吸收录用干部,实行公开招收,进行德、智、体全面考核,坚持竞争考试、择优录用。从此,考试进入干部录用程序中。由此,专门的公务员考试制度逐步开展起来。1989年,原人事部在监察部、审计署等6部门进行公务员考试录用试点。
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原人事部于次年下发《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要求录用国家公务员,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公务员考录制度正式建立。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3.那些年的高考更像公务员考试
随着我国古代朝代的变更,我国都科举制度也发生了众多的变化。当年的科举考试所考试的项目也逐步变多,不仅有墨义、帖经,而且还有策问等科目,而我国现今的公务员考试的公共科目也比较多,比如有《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等内容。
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可以发现我国的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而且在晚清的时候,我国的外交接待人接待西方人时,也是更多地向西方人介绍我国的科举制度。
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设立了众多的科目,比如有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中也分文理科。从考试科目上看,这是在给大学本专科甚至一些中专学校选拔学生,但因为当年大中专毕业生拥有干部派遣证,毕业分配到企事业单位有干部身份,某种程度上,高考带有了公务员考试的性质。与之相辅相成的,则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大学计划招生,就读者不仅免费,甚至在一些理工科院校,在校实习期间还有工资可领。
但是自从我国的高考制度后的不断完善,我国的高校不断地进行扩招,加上后期我国取消了高校招生双轨制,以及公务员制度的确立,我国的高考选拔国家干部的作用逐步消失。
4.结束语
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从古至今经历了众多的变革,从科举制度到当代公务员考试,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相信经过众多的变革后,我国的选官制度将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符合人才选拔的要求,从而促进我国的官制选拔能够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荣. 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成就、问题与前瞻 ——基于考生视角[J]. 人才资源开发, 2019, (11):15-17.
[2]满强, 朱鸿飞, 凌志海. 公考制与申请- 考核制: 博士人才选拔的制度探析[J]. 现代医院, 2017, 第17卷(8):1115-1119,1125.
【关键词】人才选拔;科举;古代科举;公务员考试;高考
引言
古代以科举取仕,如今是高考选拔人才。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接下来,本文主要针对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展览分析,以此来探析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到当代公务员考试之间的联系。
1.天下英雄都入彀中否?
在唐末五代中,有流传这样一句话,即: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因为自隋唐以来,我国都是以科举取仕,那个时候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可以以科举考试的方式来博取功名,从而获得为国家服务的机会。
科举制度没有因为王朝的兴替而灭亡,而且经过各个王朝的更替,科举制度越来越得到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将科举考试制度变得越来越规范,而且结构也变得越来越严密。
根据相关史书记载可知,我国自从公元1370年以后,我国的科举制度逐步形成一个定向的趋势,即逐步地发展成为三级制。有相关的史料记载,第一级是“郡试”,也就是在各个县或者郡进行组织的选拔考试,经过考试后,考试合格的人员可以进入到第二级考试,第二级考试是“乡试”,乡试顾名思义就是在各省的省会进行的考试,二级考试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步的考试,也就是三级考试,第三级是“会试”。会试在当时是最高的一级考试,这一级的考试的地方不是在地方举行的,而是在国家的首都举行的,一般考试的周次是每相隔三年进行一次考试。三级考试全部通过,达到第三级的水平相当于现在我国的博士学位,达到第二级考试水平相当于现今我国获得了硕士学位,如果仅仅是通过第一级的考试,其水平相当于如今的本科水平。
科举制度在我国的历史选官中,影响深远,使得众多的寒门子弟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科举考试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但是正是由于科举考试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导致了作弊现象的频繁发生。在当时科举考试作弊工具大多为夹带,比如根据相关的史书记载,在当时有的考生作弊主要是采用丝绸夹带,长0.45米,宽0.38米,通过在丝绸上进行书写,将书写的字缩小化,以此来达到作弊的目的。作弊的工具一般常被考生藏于鞋底。另外当时作弊的工具还有袖珍小书,这种书的大小非常小,长宽不足15厘米,大小如同火柴盒,但是里面的内容广泛,而且还有批注。
虽然在科举考试中有作弊现象,但是一旦被发现考生作弊,其主犯往往是死罪难逃。根据相关的史书记载,在1858年,就有一个考生,因为在考试的时候贿赂主考官,希望能够买通主考官而获取功名,但是最后事情败露被检举揭发,考生和主考官都被处斩。再如鲁迅的祖父周福清的儿子周伯宜因为考试了多次而没有中举,最后用1万两银票买通了主考官,然而最后事情败露,周福清不得不逃亡到上海,最后回绍兴自首,最后在牢里呆了8年。
总得说来,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比较严格的,是我国古代选官的重要举措,也是比较完整的选官体制。
2.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确立
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这个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汉代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考的主要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自荐求官。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科举制度的改革:宋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其次,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第三,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科举制度的废除:清
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1982年,原劳动人事部制定下发《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强调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吸收录用干部,实行公开招收,进行德、智、体全面考核,坚持竞争考试、择优录用。从此,考试进入干部录用程序中。由此,专门的公务员考试制度逐步开展起来。1989年,原人事部在监察部、审计署等6部门进行公务员考试录用试点。
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原人事部于次年下发《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要求录用国家公务员,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公务员考录制度正式建立。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3.那些年的高考更像公务员考试
随着我国古代朝代的变更,我国都科举制度也发生了众多的变化。当年的科举考试所考试的项目也逐步变多,不仅有墨义、帖经,而且还有策问等科目,而我国现今的公务员考试的公共科目也比较多,比如有《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等内容。
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可以发现我国的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而且在晚清的时候,我国的外交接待人接待西方人时,也是更多地向西方人介绍我国的科举制度。
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设立了众多的科目,比如有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中也分文理科。从考试科目上看,这是在给大学本专科甚至一些中专学校选拔学生,但因为当年大中专毕业生拥有干部派遣证,毕业分配到企事业单位有干部身份,某种程度上,高考带有了公务员考试的性质。与之相辅相成的,则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大学计划招生,就读者不仅免费,甚至在一些理工科院校,在校实习期间还有工资可领。
但是自从我国的高考制度后的不断完善,我国的高校不断地进行扩招,加上后期我国取消了高校招生双轨制,以及公务员制度的确立,我国的高考选拔国家干部的作用逐步消失。
4.结束语
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从古至今经历了众多的变革,从科举制度到当代公务员考试,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相信经过众多的变革后,我国的选官制度将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符合人才选拔的要求,从而促进我国的官制选拔能够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荣. 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成就、问题与前瞻 ——基于考生视角[J]. 人才资源开发, 2019, (11):15-17.
[2]满强, 朱鸿飞, 凌志海. 公考制与申请- 考核制: 博士人才选拔的制度探析[J]. 现代医院, 2017, 第17卷(8):1115-111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