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教学管理是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是学校管理中的核心环节,向管理要效益,是学校工作永恒研究与实践的主题。然而,在“五严”的背景下,学科课程内容没有减少,教学要求也没有降低,教学时间长度却严重缩水,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这是每一位教学管理者必须深思的问题。我认为,要优化教学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校本教研活动,努力提高师资水平
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优化,归根结底,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群体。为此,必须通过扎扎实实的校本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打造精品团队。一是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之一,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师德升华的重要土壤,也是学校提升办学品位和形成教学特色的重要载体。要以制度建设为依托,推进教研活动的规范化和程序化,要把教研活动的“矛头”对准课堂教学,以“同课异构”的研究方法为抓手,从教和学的角度,研究不同学科课堂教学的特点规律,全面推进有效教学的实施。要以文化建设为平台,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要以体制建设为保证,实现教研活动的人性化和特色化,建立柔性的管理机制,树立教研团队合作精神。要让教研活动的成果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成员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形成各自不同的教研文化和教研团队,把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二是加强集体备课研究。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提高师资水平最有效的形式。要按照“集中设计、资源共享、彰显个性、教后反思”的设计思路,采取“通用教案”与“个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集体备课规章和流程。三是加强校本培训。对新教师要进行上岗培训,通过师徒结对,制定出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让他们明确备课要求、上课规范,并进行说课。对青年教师,制定自我发展意向书,参加“岗位练兵”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学业务能力。要组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采取聘请专家指导培训的形式,推行“专家指导→岗位研究→教学研究成果考核”的模式,促进骨干教师在第一线岗位上成为带头人,为青年教师培训班上好示范课。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对全体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教育科研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努力规范教学行为
教学管理制度是保障教学系统有效运行的组织形式和行为规范,是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师教学行为准则的总和。一是创新学校管理模式。学校要整合条线管理和块面管理的优势,强化年级组在组织、协调、互动、研究等方面的功能,各年级分别建立年级管理领导小组,各小组均有一名校级领导、一名政教处领导、一名教务处领导、一名作为教师代表的年级组长。“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减少了管理层次,有利于上下级之间和政教、教务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沟通,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使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政令畅通,从而极大提高了管理效能。二是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在评价标准上,不能仅以平时一次或几次考试的数字作为单一的标准来衡量,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评价的内容。在评价的方式上,要加强学生评教的环节,通过师生双方的评价,努力使评价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要客观公正看待、动态发展观察,并把它置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从而促使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三是完善考试管理制度,使考试充分发挥出评定、诊断、反馈、预测、导向、激励等功能。
三、重视开展各类研究,努力追求更高质量
一是开展课型研究。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常规要求,也有各自的教学环节,只有在遵循常规要求、抓住各个环节的基础上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智慧,才能使教学要求得到落实,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新授课,教师要发挥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复习课要做好知识的归纳整理,做好典型案例的分析,最后的落脚点是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知识体系。试卷讲评课要统计学生答题情况,确定讲评目标,设计讲评思路。讲评过程中要注意归类讲评、重点讲评、过程评析和变式讲评,要尽量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然后针对学生思维缺陷,切实讲清错因,要注意跟踪补偿,确保二次过关。二是加强课效研究。课堂教学“有效”,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主要是指教师通过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应该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师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确立学生意识,关注学生成长。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管理上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的,它需要的是科学、客观、理性,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克难求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就一定能够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江苏宜兴第一中学)(摘自《江苏教育报》)
一、加强校本教研活动,努力提高师资水平
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优化,归根结底,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群体。为此,必须通过扎扎实实的校本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打造精品团队。一是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之一,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师德升华的重要土壤,也是学校提升办学品位和形成教学特色的重要载体。要以制度建设为依托,推进教研活动的规范化和程序化,要把教研活动的“矛头”对准课堂教学,以“同课异构”的研究方法为抓手,从教和学的角度,研究不同学科课堂教学的特点规律,全面推进有效教学的实施。要以文化建设为平台,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要以体制建设为保证,实现教研活动的人性化和特色化,建立柔性的管理机制,树立教研团队合作精神。要让教研活动的成果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成员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形成各自不同的教研文化和教研团队,把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二是加强集体备课研究。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提高师资水平最有效的形式。要按照“集中设计、资源共享、彰显个性、教后反思”的设计思路,采取“通用教案”与“个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集体备课规章和流程。三是加强校本培训。对新教师要进行上岗培训,通过师徒结对,制定出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让他们明确备课要求、上课规范,并进行说课。对青年教师,制定自我发展意向书,参加“岗位练兵”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学业务能力。要组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采取聘请专家指导培训的形式,推行“专家指导→岗位研究→教学研究成果考核”的模式,促进骨干教师在第一线岗位上成为带头人,为青年教师培训班上好示范课。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对全体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教育科研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努力规范教学行为
教学管理制度是保障教学系统有效运行的组织形式和行为规范,是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师教学行为准则的总和。一是创新学校管理模式。学校要整合条线管理和块面管理的优势,强化年级组在组织、协调、互动、研究等方面的功能,各年级分别建立年级管理领导小组,各小组均有一名校级领导、一名政教处领导、一名教务处领导、一名作为教师代表的年级组长。“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减少了管理层次,有利于上下级之间和政教、教务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沟通,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使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政令畅通,从而极大提高了管理效能。二是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在评价标准上,不能仅以平时一次或几次考试的数字作为单一的标准来衡量,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评价的内容。在评价的方式上,要加强学生评教的环节,通过师生双方的评价,努力使评价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要客观公正看待、动态发展观察,并把它置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从而促使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三是完善考试管理制度,使考试充分发挥出评定、诊断、反馈、预测、导向、激励等功能。
三、重视开展各类研究,努力追求更高质量
一是开展课型研究。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常规要求,也有各自的教学环节,只有在遵循常规要求、抓住各个环节的基础上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智慧,才能使教学要求得到落实,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新授课,教师要发挥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复习课要做好知识的归纳整理,做好典型案例的分析,最后的落脚点是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知识体系。试卷讲评课要统计学生答题情况,确定讲评目标,设计讲评思路。讲评过程中要注意归类讲评、重点讲评、过程评析和变式讲评,要尽量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然后针对学生思维缺陷,切实讲清错因,要注意跟踪补偿,确保二次过关。二是加强课效研究。课堂教学“有效”,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主要是指教师通过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应该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师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确立学生意识,关注学生成长。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管理上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的,它需要的是科学、客观、理性,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克难求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就一定能够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江苏宜兴第一中学)(摘自《江苏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