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而创新思维是核心。本文通过创设情境、问题教学、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积极评价等策略论述了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出营造情境——建房施工放线,在没有三角板和量角器的情况下,怎样使得拉出的线框每个角都是直角,为什么?如我们在讲最大面积时,可设疑“为了装饰墙报,准备用长80分米的彩条围一个长方形,但好的作品太多,怎样围才能张贴出更多的作品呢?”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意识。
二、利用“问题解决”教学,培养学生发散的创新思维能力
就数学教学而言,“问题解决”就是创造性地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提出问题,随着问题的不断提出,人的思维才有可能逐渐地深入。
例如,在九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容积为10升的容器内装满纯酒精,倒出x升后,用水注满,再倒出x升混合溶液后,用水再注满,此时容器内的酒精溶液中含纯酒精的质量分数是多少?”通常学生能根据质量分数的意义,求出第二次倒出后容器内剩下的纯酒精量为 升,再除以溶液总量10升,整理后得结果为 。这样做许多同学觉得有点繁。这时就应该鼓励同学思考,是否有简单的做法?有同学提出:每次倒出都是x升,其中所含纯酒精量占倒出前容器中所含纯酒精的比例是否是一样的?通过思考,证实了这一种想法,因此此题可以理解为一道增长(减少)率问题。事实上,每次倒出x升,容器内酒精溶液中所含纯酒精的质量分数都减少了 ,而装满纯酒精时质量分数是 ,所以两次倒出后容器内的酒精溶液中含纯酒精的质量分数是,应该说,这种做法很具创造性。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思考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会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持续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在于引导学生在探究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在上探索规律题时,让学生计算:1+3=? 1+3+5=? 1+3+5+7=? 1+3+5+7+9=?……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因材施教,积极评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信心
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信心。
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吕传汉:中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研究[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2.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陈登轩:数学创新思维特点的探究,数学教育学报,2001.3.
(作者单位:536000广西北海市银海区福成一中)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出营造情境——建房施工放线,在没有三角板和量角器的情况下,怎样使得拉出的线框每个角都是直角,为什么?如我们在讲最大面积时,可设疑“为了装饰墙报,准备用长80分米的彩条围一个长方形,但好的作品太多,怎样围才能张贴出更多的作品呢?”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意识。
二、利用“问题解决”教学,培养学生发散的创新思维能力
就数学教学而言,“问题解决”就是创造性地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提出问题,随着问题的不断提出,人的思维才有可能逐渐地深入。
例如,在九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容积为10升的容器内装满纯酒精,倒出x升后,用水注满,再倒出x升混合溶液后,用水再注满,此时容器内的酒精溶液中含纯酒精的质量分数是多少?”通常学生能根据质量分数的意义,求出第二次倒出后容器内剩下的纯酒精量为 升,再除以溶液总量10升,整理后得结果为 。这样做许多同学觉得有点繁。这时就应该鼓励同学思考,是否有简单的做法?有同学提出:每次倒出都是x升,其中所含纯酒精量占倒出前容器中所含纯酒精的比例是否是一样的?通过思考,证实了这一种想法,因此此题可以理解为一道增长(减少)率问题。事实上,每次倒出x升,容器内酒精溶液中所含纯酒精的质量分数都减少了 ,而装满纯酒精时质量分数是 ,所以两次倒出后容器内的酒精溶液中含纯酒精的质量分数是,应该说,这种做法很具创造性。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思考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会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持续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在于引导学生在探究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在上探索规律题时,让学生计算:1+3=? 1+3+5=? 1+3+5+7=? 1+3+5+7+9=?……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因材施教,积极评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信心
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信心。
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吕传汉:中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研究[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2.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陈登轩:数学创新思维特点的探究,数学教育学报,2001.3.
(作者单位:536000广西北海市银海区福成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