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就班主任尝试以学生角色身份活化教育方法为论述要点,阐述心理干预指导和因势转化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品质的促进作用。班主任运用换位思考方式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对转变教育方式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健康发展具有正面迁移意义。
【关键词】班主任 教育预期 角色
“一切为了孩子”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作为教育者倘若从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中发现问题,定会有更多的感知体验。特别是对后进生,尤其需要一定的心理干预和因势利导,“防止他朝着坏的方向滑得更远。”走进学生,了解他们愿望和需求,主动和他们沟通交流,能在赢得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角色互换方法活化教学模式,能使得教育变得更富有人文关怀性,更加沉着、冷静、和谐。
一、案例回放
小A是我们班一个调皮的男孩子,在班级里与同学追逐打闹是常有的事情,为此我头疼不已。但是刚开始接触这个学生的时候我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疲于应付。今天又和哪个同学发生矛盾了,打了人家一顿。于是把他带到办公室好好教育一通,他也保证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隔个几天他的手又痒了,又和一个学生打了一架。这样经过了一个月,我有点困惑了:怎么回事呢?我警觉了,和他的家长联系,进行了很深入的交谈,想方设法了解他这种颇具攻击性的行为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后来我认为了解清楚了,家长也表达了急切的愿望,希望我能够帮到这个孩子。此时,我的教育预期就是希望以我的行动干预能够帮助小A克服这种爱动手打闹习惯。这种愿望太强烈了,导致我犯了错误。那天我进班级找学生交代问题,突然发现小A又和一个男同学打成一团。我气急败坏的问他“出了什么事情?怎么又动手打人?”孩子总是要解释的,可是我没有听他的解释,要求他到我办公室去反省。后来,我脑海中盘旋着该如何处理这个调皮的孩子。进入办公室后他还是站在我的办公桌旁边,但是显然很生气。我忽然产生了一种很奇特的念头?他的父亲看起来文质彬彬,母亲显然也是贤妻良母型的。为什么这个孩子就这么不可理喻呢?
二、原因剖析
小A父母的形象角色使我发现孩子的性格特征后天生成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我的教育期望与其父母的角色不成正比,使得他对教师的教育产生厌恶。深思发现:(1)小A很多行为的根本目的是引起同学和老师的注意,希望得到关注。无论是上课违反纪律还是课后与同学交流失当后导致的冲突,都有明显的引起别人注意的倾向。(2)小A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上课容易走神,以及做作业中磨磨蹭蹭的习惯就是明显的例子。
三、角色换位法运用策略
1.用父母无私至爱主动和家长沟通
尽管后进生形成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外界的教化影响仍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和启蒙老师,其示范作用不可小觑。
推己及人,将小A当成自己的孩子,多向其家长询问,定会有所收获。晚上,我和小A进行了沟通,从家长关切小A因与同学打架事情而主动道歉中,我深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我们的方法过于粗暴简单,让他们不愿接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仅是为人父母应该具有的胸怀,更是师者仁者之心的准则。
2.以朋友身份主动接近关注学生
任何同学都有朋友,小A也不例外。放下师者尊严,多参与学生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靠近的过程中说出心中秘密,更利于零距离沟通。以这样的身份更能够赢得学生的青睐,克服单纯说教的枯燥无味问题。
针对小A问题,我私下里和他的好朋友B进行沟通,摸清小A的全面情况,以真诚的热心主动和他交朋友。经过一段时间交往,小A也渐渐地认同和接纳了我。通过交往发现小A与人交流过程中具有极强的正义感,是非观念清晰并且执着。在很多次同学矛盾中他给我说出的理由基本上都是别的同学没有遵守规则或者是有些人欺负别的同学让他看不惯。教师则可根据了解情况进行有的放矢引导,缓和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
3.以重塑自我因势利导发现闪光点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帮助后进生走出心理阴霾,以重塑自我和展现自我新形象为基础,能在调动学生主动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激情的基础上,更利于他们扬长避短。
小A同学的优点也很多,像对于班级日常事务中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只要是安排给他劳动任务,他都能很好的完成,并且经常承担一些任务之外的班级常规活动。后来,我就根据他好表现的特点,聘请他做班级的纪律委员,把班级常规表放在他的身边,让他对照着管理班级同学的行为规范。自从他做了纪律委员以后,每天都看了一遍又一遍的班级常规,反而不怎么违反纪律了。我还让他加入进了一个互助学习小组,他还是组长。这个小组是由两个优秀生四个学困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当然,我也是组员,给他们指导和检查。后来发现,他处于学困生的位置上做了组长促使他想方设法认真学,多学。在大家的帮助下,他期末考试有了明显的进步,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自卑、顽劣了。两年以后,小A考上了高中,并且去学习了自己喜欢的绘画专业。
【关键词】班主任 教育预期 角色
“一切为了孩子”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作为教育者倘若从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中发现问题,定会有更多的感知体验。特别是对后进生,尤其需要一定的心理干预和因势利导,“防止他朝着坏的方向滑得更远。”走进学生,了解他们愿望和需求,主动和他们沟通交流,能在赢得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角色互换方法活化教学模式,能使得教育变得更富有人文关怀性,更加沉着、冷静、和谐。
一、案例回放
小A是我们班一个调皮的男孩子,在班级里与同学追逐打闹是常有的事情,为此我头疼不已。但是刚开始接触这个学生的时候我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疲于应付。今天又和哪个同学发生矛盾了,打了人家一顿。于是把他带到办公室好好教育一通,他也保证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隔个几天他的手又痒了,又和一个学生打了一架。这样经过了一个月,我有点困惑了:怎么回事呢?我警觉了,和他的家长联系,进行了很深入的交谈,想方设法了解他这种颇具攻击性的行为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后来我认为了解清楚了,家长也表达了急切的愿望,希望我能够帮到这个孩子。此时,我的教育预期就是希望以我的行动干预能够帮助小A克服这种爱动手打闹习惯。这种愿望太强烈了,导致我犯了错误。那天我进班级找学生交代问题,突然发现小A又和一个男同学打成一团。我气急败坏的问他“出了什么事情?怎么又动手打人?”孩子总是要解释的,可是我没有听他的解释,要求他到我办公室去反省。后来,我脑海中盘旋着该如何处理这个调皮的孩子。进入办公室后他还是站在我的办公桌旁边,但是显然很生气。我忽然产生了一种很奇特的念头?他的父亲看起来文质彬彬,母亲显然也是贤妻良母型的。为什么这个孩子就这么不可理喻呢?
二、原因剖析
小A父母的形象角色使我发现孩子的性格特征后天生成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我的教育期望与其父母的角色不成正比,使得他对教师的教育产生厌恶。深思发现:(1)小A很多行为的根本目的是引起同学和老师的注意,希望得到关注。无论是上课违反纪律还是课后与同学交流失当后导致的冲突,都有明显的引起别人注意的倾向。(2)小A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上课容易走神,以及做作业中磨磨蹭蹭的习惯就是明显的例子。
三、角色换位法运用策略
1.用父母无私至爱主动和家长沟通
尽管后进生形成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外界的教化影响仍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和启蒙老师,其示范作用不可小觑。
推己及人,将小A当成自己的孩子,多向其家长询问,定会有所收获。晚上,我和小A进行了沟通,从家长关切小A因与同学打架事情而主动道歉中,我深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我们的方法过于粗暴简单,让他们不愿接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仅是为人父母应该具有的胸怀,更是师者仁者之心的准则。
2.以朋友身份主动接近关注学生
任何同学都有朋友,小A也不例外。放下师者尊严,多参与学生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靠近的过程中说出心中秘密,更利于零距离沟通。以这样的身份更能够赢得学生的青睐,克服单纯说教的枯燥无味问题。
针对小A问题,我私下里和他的好朋友B进行沟通,摸清小A的全面情况,以真诚的热心主动和他交朋友。经过一段时间交往,小A也渐渐地认同和接纳了我。通过交往发现小A与人交流过程中具有极强的正义感,是非观念清晰并且执着。在很多次同学矛盾中他给我说出的理由基本上都是别的同学没有遵守规则或者是有些人欺负别的同学让他看不惯。教师则可根据了解情况进行有的放矢引导,缓和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
3.以重塑自我因势利导发现闪光点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帮助后进生走出心理阴霾,以重塑自我和展现自我新形象为基础,能在调动学生主动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激情的基础上,更利于他们扬长避短。
小A同学的优点也很多,像对于班级日常事务中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只要是安排给他劳动任务,他都能很好的完成,并且经常承担一些任务之外的班级常规活动。后来,我就根据他好表现的特点,聘请他做班级的纪律委员,把班级常规表放在他的身边,让他对照着管理班级同学的行为规范。自从他做了纪律委员以后,每天都看了一遍又一遍的班级常规,反而不怎么违反纪律了。我还让他加入进了一个互助学习小组,他还是组长。这个小组是由两个优秀生四个学困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当然,我也是组员,给他们指导和检查。后来发现,他处于学困生的位置上做了组长促使他想方设法认真学,多学。在大家的帮助下,他期末考试有了明显的进步,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自卑、顽劣了。两年以后,小A考上了高中,并且去学习了自己喜欢的绘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