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谦 让心“落地”

来源 :精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yzhc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姚谦:幕天讲坛发起人,著名歌词作家,华语流行歌坛写词人,制作人,音乐经理人,作家。他是歌坛常青树,他的歌,影响了几代人。儒雅的外表,细腻的内心,他用艺术的感悟审视公益,一点点,一滴滴,要做到极致。
  姚谦:『世界总在变化,面对一个更新的世界,我们已经老了,多元的世界,多元的价值观,我们只要维持一个系统,守住一个道德上伦理上的一些标准就行了,剩下的,我们要尊重』。
  姚谦的大名,从音符里飞出。台湾综艺圈教母张小燕称他是“最懂女人心的人”,王菲、辛晓琪、萧亚轩,早期的甄妮,当红的吉克隽逸,都是唱着他的歌词走上前台的女星。姚谦是一位高产的歌词作家,他谦称,自己并非喜欢泡公益的人。公益,对姚谦来说,既远且近。
  写歌词,内心有水一样的纯净,公益却不一样,似乎有太多的蒙尘,太多的功利。这对心静如水、心绪安宁的人来说,总是看不真切。
  态度,而不是形式
  从桃园到长水,从昆明到大理,一路风尘,七八个小时的颠簸,并未掩去姚谦说话的细腻和思维的敏捷。大陆是他常来常往的地方,选择幕天讲坛,他没有半点犹豫。他自称很少参与公益活动,在他眼中,现在的公益活动表现台前的人太多,在标题上下的功夫太多,他能在第一时间选择参加幕天讲坛,是因为活动不是重在标题,而是对概念深入挖掘,并且身体力行地推广。
  聚光灯下,荧光屏前,能在台前风光,出名出彩的,是施与者,面对这些公益活动,姚谦保持距离。他对公益的兴趣,集中在了孩子和老人身上,他希望远离聚光灯,接近公益受众。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落地”。
  作为音乐人,姚谦曾与一批文化人和学者一行人去过贵州的侗寨。在崎岖的山路上,四十几人穿山越岭,连续去了五个寨子,他们与当地人聊天,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但是让姚谦不能容忍的是,当地不少老人被组织地出来欢迎他们,这种异样的隔膜,让姚谦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分。“没有道理让当地的老先生老太太出来欢迎我们,这是不对的,不对的!”姚谦反复强调。在那里,姚谦遭遇到了当地人的围观,他感觉浑身不自在。“我觉得幕天论坛做得好,是平等的,我们在一起,不是我在教你,而是我来感受你,然后我再提自己的看法,这是交流性质的,我觉得这就是公益人最为客观的支持。公益应该是态度上,而不是形式上,支持一定要客观。”
  作为音乐人、创作者,姚谦把一半的时间放在了大陆,他承认,所有的文化创作其实是互相感染、互相尊重的,谁也无法启发谁,因为所有的创作都是孤独和封闭的,但是创作前精神上的感染太重要。他不赞同资源的快速商业化,这不是对与不对的问题,而是应该再思考的问题。“我去乡村做公益,我鼓励孩子们不一定要出来,但是我们要大量地阅读去开阔视野,视野要开阔,但不一定要闯天下。”面对渴望走出家乡的孩子们,姚谦婉转地鼓励孩子们,他相信,人们的眼睛、耳朵可以透过科技看世界,而且世界是平的,地球是平的。在姚谦眼里,公益并非鼓励孩子们走出大山,而是给孩子们带去不一样的世界。
  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如今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完全不一样了,他们面对的世界跟父辈们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是科技带来的资讯来源的开放。“我们这一辈没有,我们的父辈更没有,几代人得到信息的前后顺序不太一样,造成的逻辑思考判断也会不一样,我觉得这是必须要被尊重的。”在姚谦看来,孩子们的价值观需要重新评估,不能用我们的价值观来界定他们,毕竟,地球“变平”了,环境“变异”了。
  学会倾听
  写歌词的人,内心要细腻,要别人用心去听自己的歌,歌词作家就必须走进听众的内心。做公益,同样如此。姚谦愿意走近孩子的内心,就像他写的歌词那样,“只要你真心拿爱与我回应,什么都愿意,什么都愿意为你”。他愿意倾听少数人、弱势者的声音,他不承认“青春叛逆期”这样的教育借口,孩子们有不同的声音,才是最需要倾听的。“世界已经颠倒,大多数人都过上了平稳的生活,拥有了平均的权利,少数人的声音我们更要去聆听,例如我们的孩子,他们有很多权利在我们身上,我们应该放下权利,去听孩子的声音,因为孩子还得读书,你还得帮他缴学费,他还没办法养活自己,他必须听你的,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学会怎么听孩子的声音。 ”
  1961年,姚谦出生于台湾南部一个军人的家庭。幼时的美术熏陶,让他对视觉艺术有了一层特殊的感悟。这一切,源于父亲的影响。父亲喜欢水墨画,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6岁起就开始学习画画,还经常参加比赛。一次比赛中,父亲就在旁边看着,姚谦越画越开心,父亲却越看越不高兴,一边看一边摇头。那一次给姚谦心里留下的印象很深,不知为什么,姚谦告诉自己再也不画画了,他觉得自己不能让父亲满意,是因为“能力不够”。从此以后,姚谦转移了兴趣。如今,姚谦丝毫没有责怪父亲的意思,他只想说明,父母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锁定孩子。从父亲的爱好中走出,姚谦爱上了写文章,爱上了阅读,爱上了音乐。其实这些爱好原本就有,只不过父母没有去要求,正是因为没有要求,这些爱好在姚谦内心自然地成长和发展,终于为今后的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很自由地学习,很自由地接受”,爱好从一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
  “没错,自由,我们的一些精英和中坚人士,他们正在封锁孩子的自由,封锁老人的自由。”封锁,来自“自以为是”的自信,也是中国公益最为缺乏的价值引领。自由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公益便是如此。“中国现在这么有钱,我很少看到有一个地方的公共建筑设计是方便老人过街、方便老人进出的。都是为了方便年轻的消费者,权力的拥有者,讨好他们。在公共建设地方,为什么不为老人考虑,比如为老人安排出入口,防滑地面。这些都还没有想过,之所以还没有想到,是中国现在缺乏这方面教育。”这,便是姚谦醉心于教育和老人公益的初衷。
其他文献
丁当:幕天讲坛创始发起人,平安人寿董事长兼CEO。他一手诗歌,一手金融,还有一颗公益之心。执掌平安人寿以来,丁当将软慈善注入保险,把保险做成慈善,这在业界,首屈一指。  把人寿保险做成慈善,丁当的心不可谓不诚;在乡村学校,他的情不可谓不真。与学生交谈,他像一个老师;与孩子交心,他像一个父亲。幕天讲坛的两次活动,他都热忱地走在前面。  桌子是木头的  椅子是木头的  学生的脑袋是木头的  课本和黑板
期刊
筹备了几个月,幕天讲坛第三季终于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几个县市举行了。与前两次一样,群贤毕至,幕天讲坛迎来了诸多重量级的嘉宾。平安人寿董事长兼CEO丁当、作家马原、东盛集团董事长郭家学、作词人姚谦、明星海清、歌手钟立风以及我的两位老乡邓飞和刘同,在大理,为6所中学的孩子们开讲了“我的梦想课”。他们有些是我们的老朋友,有些是新伙伴;有些是幕天讲坛的创始发起人,有些是发起人。他们有些是被一些宏大的责任感所
期刊
“我比较好奇。认识一个人,我就要学他,他懂的知识我都问一下。人家觉得你对他感兴趣,他自然也对你感兴趣。”刘香成说。  文|木子舟 图|王晓东  不知为何,院子里那两株百岁的石榴并未硕果垂枝。往年收成不错,刘香成会将成熟的石榴摘下来,榨汁,取少许兑以三分之一的意大利白酒和三分之二的金酒或伏特加,调成秘制的“石榴马蒂尼”,以飨来客。  2008年,《China, Portrait of a Count
期刊
郭家学:幕天讲坛发起人,东盛集团董事长,曾被誉为“医药狂人”。这位不到50岁的企业家,经历过大起大落,终于浴火重生。他要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乡村的孩子们分享。  为了支持年轻人创业,年近半百的郭家学已经逐渐跳脱出企业的日常管理,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参与文化传承和教育公益的社会活动。  圆脸、黑框眼镜,嘴角左上方一颗黑痣,身材魁梧的郭家学在人群中具有极高的辨识度。5月13日,东盛集团董事长郭家学从北京飞
期刊
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幕天讲坛大理场徐徐拉开帷幕。中国平安人寿董事长兼CEO丁当怀揣公益之心,携手海清、邓飞、郭家学、马原、刘同、姚谦、钟立风等社会名流,圆梦大理。他们走进乡村,重走上学路,与孩子们面对面;幕天操场,嘉宾们激情满怀,孩子们欢呼雀跃;家庭探访,嘉宾们嘘寒问暖,语重心长。离别时孩子们湿润的眼眶,不舍的表情,让见过『世面』的精英们心生感伤。这是一场来自灵魂的碰撞与对话。  由丁当、冯仑、邓
期刊
第一首  河西走廊那些巨大的家族坐落在往昔中,  世界很旧,仍有长工在历史的背面劳动。  王家三兄弟,仍活在自己的命里,他家的耙  还在月亮上翻晒着祖先的财产。  贵族们轮流在血液里值班,  他们那些庞大的朝代已被政治吃进蟋蟀的帐号里,  奏折和钟声还一波一波掠过江山消逝在天外。  我只活在自己部分命里,我最不明白的是生,最不明白的是死!  我有时活到了命的外面,与国家利益活在一起。  第二首  
期刊
我认为一个真正的符合人类的、有教养的、相对比较高尚的一种政治,它只能是精英政治。  不管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往哪走,我始终有这么一个判断,就是说咱们中国人,每一个人,你必须要丰满起来。  王人博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法论坛》主编。代表性著作《法治论》(与程燎原合著)是90年代在国内外极具影响的一本学术著作,其《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宪政的中国之道》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其代表性学术论文
期刊
海清:幕天讲坛发起人,中国平安集团公益大使,著名演员,荣膺飞天和金鹰大奖,“国民媳妇”是观众对她的肯定。  她是《双面胶》中精明能干的上海媳妇,她是《蜗居》里不屑奋斗的海萍,她是《媳妇的美好时代》里贤惠宽容的毛豆豆。现在,她又有了一个新的角色:幕天讲坛发起人。  “问吧,怎么写我都行。”刚画完妆的海清一袭白衣,以一个舒服的姿势半倚在酒店的床头,手里端着一杯红枣茶,爽快地示意记者坐在床边。  5月1
期刊
钟立风:幕天讲坛发起人,新民谣代表人物。他是歌手,也是作家,更是公益人。他在公益频道“娃娃,唱歌给你听”儿童音乐行动中寄语:不放弃的人生总会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在钟立风看来,慈善不再是简单的施和予,『慈善就像暖流,它是有温度的,像河流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动。』他愿意跟随幕天团队,一路走下去,去感受每一个人内心的温暖。  幕天讲坛大理乡村中学巡讲,钟立风涌动的心情,与数年前写的歌谣《再见,孩子们》有着
期刊
“我喜欢有个性的员工”  记者:“幕天讲坛”重在发动社会精英关注乡村学生的人生成长,你是“幕天讲坛”创始发起人,你觉得我们的学校教育有什么弊端?  范以锦:一个反常的问题是,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本来是最需要生动活泼,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为孩子健康成长打基础的时候,孩子们却变成书呆子,没有很多自我。但是到了大学就反过来了,就放飞了,很轻松。我觉得这种状况的困境在:没有压力,要中小学生很自觉读书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