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贯穿于班级小组管理的始终,对班级小组管理有积极影响。现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谈谈德育对班级小组管理产生的积极影响:其一,德育有利于提高小组长的责任感;其二,德育有利于提高小组成员团结协作意识;其三,德育有利于提高全组成员的自主管理能力。
【关键词】德育;班级小组管理;积极影响
前人有很多关于德育对班级管理的著述,而现今,班级管理已慢慢走向班级小组管理,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笔者结合自己班级小组管理的经验,从以下三方面谈谈德育对班级小组管理的积极影响。
一、德育有利于增强小组长的责任感
德育是班级小组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在班级小组管理中贯穿德育,把管理和育人结合起来。德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一个核心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笔者结合自己的班级小组管理,认为首要任务是增强小组长的责任感。
1.德育培养目标下小组长的职责
在班级小组管理中,笔者首先要对小组长进行德育。将德育中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小组长,让他们领悟并在今后的管理中努力践行。通过德育渗透,告诉小组长,他们是小组的灵魂,他们能秉着对组员负责的态度,对组员无私奉献自己的精神,对于他们的成长会有巨大的帮助。
德育工作培养目标下小组长的职责,具体细化如下:课前检查组员的预习;课堂带动组员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课后登记本组的违纪名单,课堂表现得分等。这些细小繁琐的事,若没有先对小组长进行德育教育,将具体的职责告诉他们,笔者认为小组长的责任意识没有培养,班级小组管理是无法进行的。
2.小组长在班级小组管理的具体工作
课前检查组员各科的预学案;课堂按照科任老师的指示,带领自己的组员参与讨论、交流、展示;课后帮助科任老师检查学生的背书、默写。除了这些学习内容,小组长还要负责登记各种表格,如,课堂违纪记录表;课堂表现得分表;小组听写表等。
以上是小组长在班级小组管理中的具体工作。小组长之所以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这样一份苦差事,笔者认为前期的德育尤为重要。不可否认,当小组长,遇到难管理的组员,或者花了太多精力在小组管理上,而耽误了自己的学习时,他们也想过退却,想把这个职责卸掉,这时,又需要对他们进行德育,告诉他们,“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既然担当了这个职务,就必须从一而终地做好。所以,久而久之,由于德育的渗透,有利于提高小组长的责任感。
二、德育有利于提高组员的团结协作意识
德育的教育基础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在班级小组管理中,德育可以具体化为让学生热爱集体,学会与同学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在班级小组管理中,笔者认为除了提高小组长的责任感,还需提高组员的团结协作意识。在德育中,明确指出,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笔者努力将德育渗入小组成员的培训中,让他们明白小组是一个小集体,他们需要听从组长的正确领导,同时需要学会与其他组员合作。
1.德育培养目标下对小组成员的要求
德育在班级小组管理中,有具体的要求,组员学会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科任老师布置的任务。
2.小组成员在班级小组管理中的具体表现
如,在笔者的语文课上,曾布置了一道作业,表演课本剧《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各小组的组员,会在组长的带领下,分配好角色,共同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再如,名著手抄报展示课上,各小组的组员会在组长的带领下,上台有序地展示他们的手抄报内容。具体展示细节如下:A负责介绍全组的分工情况;B负责手抄报版面设计;C负责手抄报内容介绍;D负责讲述做手抄报的收获。
组员之所以能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任务,很大程度是因为德育已慢慢渗入他们的内心,将其外化成这些行为。
三、德育有利于提高全组成员的自主管理能力
德育在班级小组管理中的终极培养目标,是努力提高全組成员的自主管理能力。
1.德育培养目标对全组成员的要求
德育的过程,离不开在实践中的体验,笔者认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实践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规范。
2.全组成员在班级小组管理中的成果
在德育的作用下,班级小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成果如下: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自主设立小组公约。如,班里“逗地组”小组制定的组规:①上课不能吃零食、开小差、睡觉等违纪事情;②按时并独立完成作业,不能抄作业;③上课必须认真听讲,积极讨论;④每天有计划地复习、预习、练习;⑤星期一至星期五早读、午读安排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如若多次检查不过关或不配合的组员,随机重罚。笔者发现各小组自己设立了公约,比苦口婆心,强制灌输的效果强多了,通过德育的渗透,提高了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是班级小组管理的灵魂,应贯穿其全过程。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在班主任工作中有效渗透德育,对于新时期的班级小组管理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窦桂梅.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M].江苏教育出版社.
[2]宋丽峰.新时期班级管理和德育教育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217.
[3]汪国新.主体参与式德育活动[J].中小学教育,2002.
[4]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德育;班级小组管理;积极影响
前人有很多关于德育对班级管理的著述,而现今,班级管理已慢慢走向班级小组管理,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笔者结合自己班级小组管理的经验,从以下三方面谈谈德育对班级小组管理的积极影响。
一、德育有利于增强小组长的责任感
德育是班级小组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在班级小组管理中贯穿德育,把管理和育人结合起来。德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一个核心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笔者结合自己的班级小组管理,认为首要任务是增强小组长的责任感。
1.德育培养目标下小组长的职责
在班级小组管理中,笔者首先要对小组长进行德育。将德育中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小组长,让他们领悟并在今后的管理中努力践行。通过德育渗透,告诉小组长,他们是小组的灵魂,他们能秉着对组员负责的态度,对组员无私奉献自己的精神,对于他们的成长会有巨大的帮助。
德育工作培养目标下小组长的职责,具体细化如下:课前检查组员的预习;课堂带动组员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课后登记本组的违纪名单,课堂表现得分等。这些细小繁琐的事,若没有先对小组长进行德育教育,将具体的职责告诉他们,笔者认为小组长的责任意识没有培养,班级小组管理是无法进行的。
2.小组长在班级小组管理的具体工作
课前检查组员各科的预学案;课堂按照科任老师的指示,带领自己的组员参与讨论、交流、展示;课后帮助科任老师检查学生的背书、默写。除了这些学习内容,小组长还要负责登记各种表格,如,课堂违纪记录表;课堂表现得分表;小组听写表等。
以上是小组长在班级小组管理中的具体工作。小组长之所以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这样一份苦差事,笔者认为前期的德育尤为重要。不可否认,当小组长,遇到难管理的组员,或者花了太多精力在小组管理上,而耽误了自己的学习时,他们也想过退却,想把这个职责卸掉,这时,又需要对他们进行德育,告诉他们,“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既然担当了这个职务,就必须从一而终地做好。所以,久而久之,由于德育的渗透,有利于提高小组长的责任感。
二、德育有利于提高组员的团结协作意识
德育的教育基础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在班级小组管理中,德育可以具体化为让学生热爱集体,学会与同学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在班级小组管理中,笔者认为除了提高小组长的责任感,还需提高组员的团结协作意识。在德育中,明确指出,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笔者努力将德育渗入小组成员的培训中,让他们明白小组是一个小集体,他们需要听从组长的正确领导,同时需要学会与其他组员合作。
1.德育培养目标下对小组成员的要求
德育在班级小组管理中,有具体的要求,组员学会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科任老师布置的任务。
2.小组成员在班级小组管理中的具体表现
如,在笔者的语文课上,曾布置了一道作业,表演课本剧《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各小组的组员,会在组长的带领下,分配好角色,共同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再如,名著手抄报展示课上,各小组的组员会在组长的带领下,上台有序地展示他们的手抄报内容。具体展示细节如下:A负责介绍全组的分工情况;B负责手抄报版面设计;C负责手抄报内容介绍;D负责讲述做手抄报的收获。
组员之所以能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任务,很大程度是因为德育已慢慢渗入他们的内心,将其外化成这些行为。
三、德育有利于提高全组成员的自主管理能力
德育在班级小组管理中的终极培养目标,是努力提高全組成员的自主管理能力。
1.德育培养目标对全组成员的要求
德育的过程,离不开在实践中的体验,笔者认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实践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规范。
2.全组成员在班级小组管理中的成果
在德育的作用下,班级小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成果如下: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自主设立小组公约。如,班里“逗地组”小组制定的组规:①上课不能吃零食、开小差、睡觉等违纪事情;②按时并独立完成作业,不能抄作业;③上课必须认真听讲,积极讨论;④每天有计划地复习、预习、练习;⑤星期一至星期五早读、午读安排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如若多次检查不过关或不配合的组员,随机重罚。笔者发现各小组自己设立了公约,比苦口婆心,强制灌输的效果强多了,通过德育的渗透,提高了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是班级小组管理的灵魂,应贯穿其全过程。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在班主任工作中有效渗透德育,对于新时期的班级小组管理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窦桂梅.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M].江苏教育出版社.
[2]宋丽峰.新时期班级管理和德育教育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217.
[3]汪国新.主体参与式德育活动[J].中小学教育,2002.
[4]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