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对口支援新疆牧民定居点规划设计行动中一个案例——青河县阿苇中心镇牧民定居点的方案形成过程,提出牧民定居点的规划设计思路。
关键词:新疆,牧民定居,规划设计
Abstract: aiming at the support to xinjiang with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nomads of the settlements action a case-qinghe county, brought the settlement scheme reed the nomads of the forming process, and puts forward the planning design thought the nomads of the settlements.
Keywords: xinjiang, settled herdsmen,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世纪80年代,新疆开始有计划地与大规模地推行牧民定居工程,特别是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1986年新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召开的加快发展新疆牧区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在牧区普遍推行牧民定居工程,并制定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实施以及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大分散,小集中,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思想指导下安排定居的原则。1987年新疆自治区牧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有住房、有棚圈、有草料地、有水、有电、有学校、有商店、有邮电、有医疗所和兽医院、有道路的十有标准。到2006年底,新疆已有近19万户牧民实现了定居和半定居。
牧民定居看似一种迁移,牧民从一地迁往另一地,但是由于迁移,牧民从散居变成了聚居,相应地使其生产、生活系统发生了变化。定居的过程同时是一个社会整合的过程,是社会结构重构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发生变化需要重建的过程。要以牧民“定得下、稳得住、富得快”为目标,全面推进了定居点建设。建设除了考虑定居、宜居、和谐之外,在其物质空间的建设中并不是简单的将现代的建构筑物随意的放到基地内,应该是结合游牧民的风俗习惯、建筑特征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并且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塑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定居点集聚最具有活力的功能体,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创新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新型工业,吸纳农牧民剩余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激发活力。
青河县阿苇中心镇牧民定居工程是黑龙江省援疆的一项主要工程,该工程计划总投资113097.08万元,实施后可解决4080户、20000人的牧民定居,是阿勒泰地区规模最大的牧民定居工程。
定居点规划为“中心镇+作业点”形式,中心镇区为居民常住场所,作业点为农牧业劳动临时居住场所。定居点按照作业点作业半径1.2-1.5公里,沿主要道路,主要管道两侧布置。阿苇灌区内共规划23个定居点,其中,中心镇1个,作业点22个。居民点数量多,规模小,作业半径小,控制面积较为均匀,适宜于规模化、产业化的农牧业发展,公共设施集中在中心镇区,投资小,服务面广。
阿苇中心镇位于新疆东北部、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境内,东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距离乌鲁木齐530公里;阿热勒托别乡西南,萨尔托海乡以北,喀旦逊套山以西,富蕴县与青河县交界附近。
规划阿苇中心镇牧民定居点位于青河县城南部的阿苇戈壁,据青河县城40公里,地貌特征为山前洪积砾质平原,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大地形较平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目前规划中心镇区内部无建设现状,无作物种植,无人员居住,是一片尚未开垦的荒漠草场,人员活动少。
基地与外界的联系靠基地东侧的228省道完成,228省道同时也是基地与青河县城的交通联系纽带。216国道从项目区西部通过,320省道西与216国道相接,向东横穿项目区至塔什肯口岸。
规划依托阿苇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外围自然山水资源,综合考虑,从方便生活、有利生产出发,引导集中居住、规模开发,充分结合当地牧民生活习俗以及生态环境基础上,从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入手确定功能组织,合理规划镇区布局。
规划考虑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将传统居住生活空间与现代居住生活空间结合起来布置,既体现传统生活的魅力,又展现现代城镇生活的活力,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要。
在遵循适用、经济、安全、美观、节能为原则的前提下,提倡户型设计多样,尽量利用地方建筑材料,并符合工程质量要求。住宅建筑风格应体现青河县地方特色和哈萨克民族特色,各居住组团空间的开敞性和通透性方面体现着传统韵味,最大限度与自然亲和。住宅布置以独门双拼式、联排式为主,独立式布置为辅。并且住宅组团布局应结合地形,灵活布局,空间组合丰富。在结合地形及围边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对原有特色的尊重,居住空间实现了健康、愉悦、时尚的主题,并成为一个现代开放、成熟人居环境。
在城镇居住生活的背景下,设计了清真寺、民俗文化展示空间、赛马场(远景)等民族传统公共生活空间,彰显多民族多元特色风貌。规划中根据现有用地情况,结合居民平时的生活规律,规划城镇公共活动空间,以人的尺度和习惯为准则,以形式美体现思想性和精神面貌。以简约的、概括的现代手法为主,细节上以精细的工笔手法刻画,体现出优雅的文化特色及装饰效果,突出景观规划的装饰性、观赏性和时代性。在设计时,侧重竖向的绿化,平面绿化率适当减少,绿化手法上以开阔的、简练的划分手法处理,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节奏。诸多功能通过公共服务结构单元将其他空间结构单元有机组织起来,构成城镇整体空间结构。
中心镇区道路结构采用环路加方格网的布局形式,方便各个功能结构单元之间的交通联系。通过步行道路将公共服务中心与其他各个功能结构单元有机联系起来,塑造完整的核心空間。
镇区绿化布置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以休闲公园绿化、住区片状绿化和中央景观带山为集中绿化,产业园区周边绿化隔离带、中心镇环城林带为带状绿化,各个节点空间绿化构成点状绿化散布于镇区各个部分,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城镇绿化空间系统。
牧民定居是新疆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基础,是改变牧民生活方式、改善生产条件,转变发展方式,增加牧民收入的迫切需要,真正体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赢,阿苇中心镇的建设是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的必要。游牧是一种局限性很大的生产生活方式,定居可以促进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向专业化、社会化的生产方式转变,同时有利于开展文化教育,技能培训,实现牧业生产的升级发展。中心镇的建设为此提供了很好条件。
新疆青河县阿苇中心镇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牧民的素质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心镇的建设,旨在改善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的游牧生存状况,使其定居在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城镇当中,使牧民更好地发展自己,享受现代文明;与此同时,还能改善天然草场因过度放牧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水源涵养功能下降,以及沙尘天气和河流水量减少频发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青河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河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2]青河县阿苇牧民定居规划.2010
关键词:新疆,牧民定居,规划设计
Abstract: aiming at the support to xinjiang with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nomads of the settlements action a case-qinghe county, brought the settlement scheme reed the nomads of the forming process, and puts forward the planning design thought the nomads of the settlements.
Keywords: xinjiang, settled herdsmen,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世纪80年代,新疆开始有计划地与大规模地推行牧民定居工程,特别是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1986年新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召开的加快发展新疆牧区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在牧区普遍推行牧民定居工程,并制定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实施以及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大分散,小集中,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思想指导下安排定居的原则。1987年新疆自治区牧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有住房、有棚圈、有草料地、有水、有电、有学校、有商店、有邮电、有医疗所和兽医院、有道路的十有标准。到2006年底,新疆已有近19万户牧民实现了定居和半定居。
牧民定居看似一种迁移,牧民从一地迁往另一地,但是由于迁移,牧民从散居变成了聚居,相应地使其生产、生活系统发生了变化。定居的过程同时是一个社会整合的过程,是社会结构重构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发生变化需要重建的过程。要以牧民“定得下、稳得住、富得快”为目标,全面推进了定居点建设。建设除了考虑定居、宜居、和谐之外,在其物质空间的建设中并不是简单的将现代的建构筑物随意的放到基地内,应该是结合游牧民的风俗习惯、建筑特征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并且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塑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定居点集聚最具有活力的功能体,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创新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新型工业,吸纳农牧民剩余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激发活力。
青河县阿苇中心镇牧民定居工程是黑龙江省援疆的一项主要工程,该工程计划总投资113097.08万元,实施后可解决4080户、20000人的牧民定居,是阿勒泰地区规模最大的牧民定居工程。
定居点规划为“中心镇+作业点”形式,中心镇区为居民常住场所,作业点为农牧业劳动临时居住场所。定居点按照作业点作业半径1.2-1.5公里,沿主要道路,主要管道两侧布置。阿苇灌区内共规划23个定居点,其中,中心镇1个,作业点22个。居民点数量多,规模小,作业半径小,控制面积较为均匀,适宜于规模化、产业化的农牧业发展,公共设施集中在中心镇区,投资小,服务面广。
阿苇中心镇位于新疆东北部、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境内,东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距离乌鲁木齐530公里;阿热勒托别乡西南,萨尔托海乡以北,喀旦逊套山以西,富蕴县与青河县交界附近。
规划阿苇中心镇牧民定居点位于青河县城南部的阿苇戈壁,据青河县城40公里,地貌特征为山前洪积砾质平原,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大地形较平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目前规划中心镇区内部无建设现状,无作物种植,无人员居住,是一片尚未开垦的荒漠草场,人员活动少。
基地与外界的联系靠基地东侧的228省道完成,228省道同时也是基地与青河县城的交通联系纽带。216国道从项目区西部通过,320省道西与216国道相接,向东横穿项目区至塔什肯口岸。
规划依托阿苇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外围自然山水资源,综合考虑,从方便生活、有利生产出发,引导集中居住、规模开发,充分结合当地牧民生活习俗以及生态环境基础上,从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入手确定功能组织,合理规划镇区布局。
规划考虑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将传统居住生活空间与现代居住生活空间结合起来布置,既体现传统生活的魅力,又展现现代城镇生活的活力,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要。
在遵循适用、经济、安全、美观、节能为原则的前提下,提倡户型设计多样,尽量利用地方建筑材料,并符合工程质量要求。住宅建筑风格应体现青河县地方特色和哈萨克民族特色,各居住组团空间的开敞性和通透性方面体现着传统韵味,最大限度与自然亲和。住宅布置以独门双拼式、联排式为主,独立式布置为辅。并且住宅组团布局应结合地形,灵活布局,空间组合丰富。在结合地形及围边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对原有特色的尊重,居住空间实现了健康、愉悦、时尚的主题,并成为一个现代开放、成熟人居环境。
在城镇居住生活的背景下,设计了清真寺、民俗文化展示空间、赛马场(远景)等民族传统公共生活空间,彰显多民族多元特色风貌。规划中根据现有用地情况,结合居民平时的生活规律,规划城镇公共活动空间,以人的尺度和习惯为准则,以形式美体现思想性和精神面貌。以简约的、概括的现代手法为主,细节上以精细的工笔手法刻画,体现出优雅的文化特色及装饰效果,突出景观规划的装饰性、观赏性和时代性。在设计时,侧重竖向的绿化,平面绿化率适当减少,绿化手法上以开阔的、简练的划分手法处理,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节奏。诸多功能通过公共服务结构单元将其他空间结构单元有机组织起来,构成城镇整体空间结构。
中心镇区道路结构采用环路加方格网的布局形式,方便各个功能结构单元之间的交通联系。通过步行道路将公共服务中心与其他各个功能结构单元有机联系起来,塑造完整的核心空間。
镇区绿化布置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以休闲公园绿化、住区片状绿化和中央景观带山为集中绿化,产业园区周边绿化隔离带、中心镇环城林带为带状绿化,各个节点空间绿化构成点状绿化散布于镇区各个部分,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城镇绿化空间系统。
牧民定居是新疆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基础,是改变牧民生活方式、改善生产条件,转变发展方式,增加牧民收入的迫切需要,真正体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赢,阿苇中心镇的建设是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的必要。游牧是一种局限性很大的生产生活方式,定居可以促进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向专业化、社会化的生产方式转变,同时有利于开展文化教育,技能培训,实现牧业生产的升级发展。中心镇的建设为此提供了很好条件。
新疆青河县阿苇中心镇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牧民的素质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心镇的建设,旨在改善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的游牧生存状况,使其定居在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城镇当中,使牧民更好地发展自己,享受现代文明;与此同时,还能改善天然草场因过度放牧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水源涵养功能下降,以及沙尘天气和河流水量减少频发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青河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河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2]青河县阿苇牧民定居规划.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