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鳞副泥鳅一冬龄亲鱼选择培育技术研究

来源 :河北渔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x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鳞副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目前制约大鳞副泥鳅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为苗种。自然捕捞的苗种数量少(真泥鳅占80%以上),种质差,病害多,生长速度慢,养殖成本高。而全人工繁殖的大鳞副泥鳅苗种具有体型均匀、生长速度快、自繁能力强、病害少、群体产量高等优点,但目前其数量也不能满足养殖需求。大鳞副泥鳅具有一次产卵量小,性腺多次成熟,多次产卵的特点,因此在人工繁殖时对亲鱼的需求量极大。当前大鳞副泥鳅人工繁育技术已基本成熟,充足的亲鱼供应是大鳞副泥鳅苗种规模化生产的基础。野生亲鱼产卵量不稳定、受精率低,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人工养殖亲鱼培育周期长(3-4年),有效使用周期短(2年),养殖资源占有量大。因此如何在短期内培育出优良的亲鱼,是大鳞副泥鳅繁殖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解决大鳞副泥鳅苗种供应问题的关键。
  本研究对子一代人工养殖群体采用群体选育的方法挑选2~3次,并对挑选出来的最优个体进行强化培育后作为选育亲鱼,研究了一冬龄繁育群体的选择培育方法。同时对一冬龄泥鳅选育亲鱼(以下简称“选育亲鱼”)(1年)、人工养殖的亲鱼(以下简称“养殖亲鱼”)和野捕亲鱼分别进行催产试验,比较三种不同亲鱼的催产效果,为解决大鳞副泥鳅优良亲鱼培育和苗种供应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选育亲鱼培育
  1.1.1原始亲鱼于2015年4月17日,从人工养殖群体中挑选100尾雌性亲鱼,全长14~18 cm,体重23.6~36.8 g,年龄均在2龄。从野生群体中挑选200尾雄性亲鱼,全长10~14 cm,体重13.6~23.4 g,年龄均在2~3龄。
  1.1.2池塘条件池塘位于梁山易恒渔业有限公司,黄河灌渠旁。养殖用水均取自黄河灌渠,水质无污染,符合渔业用水水质标准。养殖池二口,面积各400 m2左右;产卵池与孵化水泥池各一口,面积20 m2左右。各池周围光照充足,交通便利,电力供应充足。
  1.1.3方法
  1.1.3.1人工催产与产卵受精2015年4月17日下午1时,开始进行催产注射。按每kg亲鱼体重用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8 000 IU+LRH-A(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8 mg的混合液,采用背部肌肉一次性注射。雄鱼用量为雌鱼的半量。亲鱼注射后雌雄按1∶2比例放入产卵池网箱中微流水微充气刺激待产,水温21 ℃,效应时间17 h,发现雌雄鱼互相追逐缠绕开始产卵受精。
  1.1.3.2人工孵化待亲鱼完成产卵受精后,将受精卵移入孵化池内进行微流水孵化。在孵化过程中,保持孵化水温平均为23 ℃,经33 h孵化,仔鱼开始破膜,至35 h全部破膜。孵后3 d,鳔开始充气,仔鱼平游,卵黄囊基本消失,开始投喂熟鸭蛋黄。第二天计数共67万尾,放入培育池进行培育。
  1.1.3.3仔稚鱼培育放养前15 d采用漂白粉对池塘进行带水清塘,将池水基本排干留20 cm左右。将漂白粉置于桶内溶化全池泼洒,用量5 kg/池。培育池塘加水深60~80 cm,5 d后中午每米水深施生物肥30 kg/hm2,EM菌7 500 mL/hm2进行肥水。5 d后池水渐变呈微绿色,透明度40 cm,轮虫量在2 300个/L左右时进行仔鱼下塘培育,每天投喂适量黄豆浆(每池合干黄豆0.25~1 kg),辅以人工开口饵料。饲养15 d后,投喂人工配合膨化饵料,45 d后拉网挑选。
  1.1.3.4人工选择培育下塘后大鳞副泥鳅仔鱼经45 d的培育生长,进行第一次人工选择,将体长达5~6 cm大规格个体进行分塘稀养促进生长发育。第二次人工选择在2015年8月17进行,将体长达10 cm以上个体进行分塘育肥。进入冬季采取自然越冬,冬季的低温和短日照促进其性腺发育。
  在整个培育过程中每隔1个月进行一次拉网锻炼,增加人为干扰强度,以增强亲鱼体质和抗应激能力,减轻因鱼体应激反应所导致的产卵困难和不产卵。
  1.2养殖亲鱼和野生亲鱼选择
  从人工养殖的2~3龄群体中挑选出性腺发育成熟、条件优良的泥鳅作为养殖亲鱼组进行试验;从野捕群体中挑选条件较好的泥鳅作为野生亲鱼组进行试验。
  1.3催产试验
  2016年4月23日,从选育亲鱼群体中取雌性100尾,全长11~13 cm,体重21.9~25.7 g;雄性200尾,全长9~12 cm,体重10.8~15.3 g,进行催产试验。同时催产相同尾数的野生亲鱼和养殖亲鱼。催产方法同1.1.3.1。
  2试验结果
  3讨论
  3.1大鳞副泥鳅生物学基础
  此次选择培育按照春季繁殖,夏季生长,秋季育肥,冬季性腺发育的技术路线进行。一般刚孵化出仔鱼,体长约0.3 cm;孵化后30 d可长至3 cm左右,体重0.4 g;60 d可达5.5 cm左右;孵化后9~10个月的当年大鳞副泥鳅,体长达10 cm,体重9.6 g以上,达性成熟。雌性性成熟比雄性泥鳅稍迟,体长5 cm时,腹腔内有一对卵巢,8 cm时,两个卵巢愈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卵巢,并由前端向后端延伸,开始正常发育,最小成熟个体在8~10 cm左右;雄泥鳅最小成熟的个体在6 cm以上。因此大鳞副泥鳅一冬龄繁育群体的选育完全符合其生物学发育特性,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3.2强化培育
  此次按照低密度、高营养、强锻炼、大淘汰的原则进行强化培育,充分发挥一龄鱼的生长优势。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放养密度保持在常规养殖密度1/5。营养投入时,3 cm以下的鱼以投喂轮虫和枝角类活性饵料为主,辅以高蛋白人工开口饵料及Vc等营养添加剂;3~10 cm以投喂煮熟野杂鱼类为主,辅以人工膨化饵料及Vc、VE等营养添加剂,以满足泥鳅快速生长的营养需求。在该群体快速生长的同时,进行定期拉网,加强体质锻炼和抗应激能力,同时对小规格和体弱的个体进行淘汰,做到优中选优,确保群体的优势,为此次选育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过一年半的选择培育和繁殖试验,证明该群体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比野生亲鱼产卵量大、受精率和孵化率高,仔鱼培育成活率略高,子代生长发育整齐。原因在于选择培育群体在营养、环境等同的情况下性腺发育同步,卵子成熟一致,应激反应小。而野生亲鱼则相反。与人工养殖2~3龄个体相比除产卵数低,其余均无较大差距,原因是一龄群体个体与怀卵量均小于2~3龄个体。此试验表明,达到初次性成熟的大鳞副泥鳅个体经强化培育后,完全可以作为优良种鱼使用。对一冬龄个体进行亲鱼选择培育技术既可缩短了培育时间,降低了养殖成本,同时又能达到提高繁殖效果的目的。
  此次大鳞副泥鳅一冬龄繁育群体的选育成功,解决了当前大鳞副泥鳅人工繁殖的又一瓶颈,经过几代的不断选育必将培育出生长快、繁殖力大、抗逆性强的优良群体,对大鳞副泥鳅的品种改良具有一定实效。
其他文献
对一例青贮饲料饲喂不当引起的羊瘤胃酸中毒的病例的诊治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从平顶山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实践出发,分析影响配套工程建设质量的因素,对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中出现几种最常见的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总结,并针对性地从南水北调配套
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工程战线长、构筑物工序多、运行期流量大、工程质量管理风险点多。通过分析各责任单位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控制工程质量措施,确保南水北调中线河南
摘要:人工鱼礁建设近几年发展较快,大部分是以海参增殖为主,从各地人工鱼礁增殖效果看,有较大的差别,经济效益不尽相同。笔者认为主要是对鱼礁海参增殖技术不甚明了,因此,总结出了人工鱼礁海参增殖五大关键技术供以增养殖海参为主的鱼礁建设者参考。  关键词:人工鱼礁;海参;增殖  人工鱼礁的建设是恢复渔业资源、保护渔业生态环境、增加水产品种类、保护鱼类产卵场及幼稚仔鱼的一种有效手段。  近年来,我国人工鱼礁
整本书阅读早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但是,刚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其生活环境、学习经历等方面的影响,在阅读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存在随意性、缺乏个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战线长、沿线地质复杂多变,渠道工程边坡石方开挖质量直接关系到渠道安全运行和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文章简要介绍施工中缓边坡石方预裂爆破工艺和质量缺陷
1999年,一种低温多晶硅AMLCD获得了第五届世界显示协会(SID)年度奖的金奖。其它获奖项目还有一种新型轻便HMD,一种液晶电视,一种液晶监视器,一种集成的图像处理器,以及一种数
PE给水管作为一种新型管材,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文章重点阐述PE管道的施工工艺流程及关键工序控制要点,为今后同类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PE pipe as a ne
戊子初夏,水利系统内诸君聚于白洋淀,共商全省水利宣传之是。余时闲暇,夜入荷淀,观荷之风骨,品荷之精神,从容之间,吟而成曲,和徐新蒲同志。月羞,灯红,依然朗照中。挺淤而出濯
期刊
利用参数空间方法,优化了反射式双稳态扭曲向列相液晶显示的对比度。对比度作为显示器的扭曲角、盒厚、与双折射率乘积的函数,通过绘制图线,可以清楚地看到具有高对比度的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