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前期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面临国际双重竞争压力,经济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跨越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其在2018年5月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又进一步指出:“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需要牢固確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因此,通过培养人才,我国才能实现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向技术竞争优势转换,从人口数量优势向人口质量优势转换,实现劳动力成本增长模式向“熊彼特”增长模式的转换。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人才培养;改革
一、制约我国人才比较优势转换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仍显匮乏。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1977年招录27万扩大到2017年的654万人,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科技和研发人力资源。当前,我国科研人员总数已位居全球第一:但总体上看,我国高端人才尤其是科技领军人才仍显不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领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短板”,制约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二是仍存在体制壁垒。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政府作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打破人才培养、流动、评价和激励机制等体制壁垒,取得了很多成效,我国人才队伍建设成果显著。但仍然存在阻碍科研人员专心科研、阻碍人才发展的不合理机制。例如:职称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科研人员的项目报账仍需耗费大量精力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都有很强的“粘性”,调整的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同时,还存在专业特色不显著、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导致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难以支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战略实施。
二、建立我国新的比较优势,跨越“中等收入”陷进的人才培养建议
一是激活国内存量人才、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国内高端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坚力量。通过建立符合我国国情,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引才用才模式,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进一步加强“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等国家和各省市的人才项目,充分调动我国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升我国人才队伍的活力。吸引国际高端人才是我国获得高级人力资本要素的一个便捷方式。通过上海自贸区等我国12个自贸区,积极探索建立与发达国家接轨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为国外来华就业、创业人才提供便利的生活工作环境,促进国外高级人才向我国集聚。
二是进一步打破体制壁垒。通过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保障成长成才的通道顺畅,让真正有水平的人才能脱颖而出。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和各类职称评审管理办法,推进人事制度变革,让各类人才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平台。保障人才流动的畅通,实现高端人才要素的重组,激发创新活力。强化人才激励机制,让科研人员尤其是对国家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才获得更高的生活待遇,为社会创造出积极创新创业的氛围和斗志。
三是加快改革高校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例如,创新创业除了需要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大量心理学知识、营销知识、投融资知识等等。围绕创新创业所需知识,在培养方案中引入相关课程,扫除知识盲点。通过引入社会创新创业人才进课堂,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积极搭建实践基地和实践平台等方式,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脱离“纸上谈兵”阶段,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积累创新创业经验。
参考文献:
[1]于新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7年9期.
[2]许剑颖,余文华,周凌宇等.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11-12.
[3]李楠.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制教学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9):126-127.
[4]闵倩,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
[5]张晓芬,史宪睿.“内外协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8(3):47-51.
[6]中国高层次人才仍显匮乏,政府正视短板广纳英才,光明日报.2014年6月5日。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人才培养;改革
一、制约我国人才比较优势转换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仍显匮乏。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1977年招录27万扩大到2017年的654万人,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科技和研发人力资源。当前,我国科研人员总数已位居全球第一:但总体上看,我国高端人才尤其是科技领军人才仍显不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领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短板”,制约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二是仍存在体制壁垒。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政府作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打破人才培养、流动、评价和激励机制等体制壁垒,取得了很多成效,我国人才队伍建设成果显著。但仍然存在阻碍科研人员专心科研、阻碍人才发展的不合理机制。例如:职称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科研人员的项目报账仍需耗费大量精力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都有很强的“粘性”,调整的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同时,还存在专业特色不显著、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导致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难以支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战略实施。
二、建立我国新的比较优势,跨越“中等收入”陷进的人才培养建议
一是激活国内存量人才、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国内高端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坚力量。通过建立符合我国国情,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引才用才模式,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进一步加强“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等国家和各省市的人才项目,充分调动我国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升我国人才队伍的活力。吸引国际高端人才是我国获得高级人力资本要素的一个便捷方式。通过上海自贸区等我国12个自贸区,积极探索建立与发达国家接轨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为国外来华就业、创业人才提供便利的生活工作环境,促进国外高级人才向我国集聚。
二是进一步打破体制壁垒。通过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保障成长成才的通道顺畅,让真正有水平的人才能脱颖而出。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和各类职称评审管理办法,推进人事制度变革,让各类人才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平台。保障人才流动的畅通,实现高端人才要素的重组,激发创新活力。强化人才激励机制,让科研人员尤其是对国家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才获得更高的生活待遇,为社会创造出积极创新创业的氛围和斗志。
三是加快改革高校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例如,创新创业除了需要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大量心理学知识、营销知识、投融资知识等等。围绕创新创业所需知识,在培养方案中引入相关课程,扫除知识盲点。通过引入社会创新创业人才进课堂,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积极搭建实践基地和实践平台等方式,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脱离“纸上谈兵”阶段,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积累创新创业经验。
参考文献:
[1]于新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7年9期.
[2]许剑颖,余文华,周凌宇等.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11-12.
[3]李楠.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制教学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9):126-127.
[4]闵倩,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
[5]张晓芬,史宪睿.“内外协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8(3):47-51.
[6]中国高层次人才仍显匮乏,政府正视短板广纳英才,光明日报.2014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