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在大众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出合格的设计人才,满足国家产品设计发展的需要,是当前产品设计教育面临的挑战。在分析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必要性、内容、原则的基础上,就如何落实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人才类型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展开了讨论。针对学生应掌握宽厚的知识、具备综合的创新设计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产品设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案。根据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落实提出相关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知识体系;能力目标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对于具备产品设计本科学位授予权的全国高等院校的统计,至2007年全国有260余所开设了产品设计本科专业,名列设置最多的工科类专业的前8名,超过了绝大多数的传统专业。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对产品设计人才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部分院校盲目设置新专业,导致专业膨胀。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产品设计教育体系,但设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仍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此,应重新审视产品设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研究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路。
一、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一些高校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大家众说纷纭,各执己见。前文提及的260余所高校中,涉及到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和老本科院校,也有不少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在校生数万名。各校因办学条件、办学历史、学科依托、行业或区域依托各有不同,人才培养目标本应有所特色或不同,但目前呈现培养目标趋同化,表现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时学分数、教材等的趋同,不能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多元化的需求。由此出现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局面,甚至有些学校不能保证最基本的教学质量。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和专业规范给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我们应以此为指导思想,结合本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科专业基础,细化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内涵,并贯彻到培养目标中。
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强调作为一个设计人员所要达到的高度,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并能描述优秀、良好、合格的设计人员的共性与特性。一般说来,即使是优秀的毕业生如果没有经过多年的市场锤炼,也很难只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就能完成其“凤凰涅磐”,再说学生本身存在个体差异,最终的培养效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类型差异。有些高校忽视了这种无阶梯性差别,一味拔高产品设计培养目标,却直接导致无法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过高目标直接影响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落实和质量的保证。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时代背景要求高校根据学校定位和本专业建设目标合理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新专业目录前提下,培养目标理解上的模糊和培养规格缺乏类型分类,要求高校尽快研究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规格,加强专业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所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一种预期设定,是课程体系制定、保障体系确立、教学水平评估的主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活动组织的“核心”,任何教育活动都必须以此指导思想为中心,围绕目标的实现而展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并可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及时反馈。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包括人才类型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两部分。
三、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原则
(一)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产品设计依托的主干学科有机械工程和艺术学,专业本身具有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特性,無疑高素质的产品设计人才要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因此,通过多元化、多学科交叉的教育培养知识复合、能力复合的复合型人才是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方向。由此,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
(二)培养目标必须与人才市场需求及人的发展规律相结合
人才培养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需求为要义。同时考虑到市场的功利性和短视性,专门化的知识技能只是一时之需,我们更应尊重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优化,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观念。
(三)培养目标必须与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相符合
具备产品设计本科学位授予权的200余所高校分布全国各地,地域特色、经济发展各有不同,学校的学科特色与教学力量也各有不同,所以培养目标只有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依托校内强势学科、优秀的师资和行业基地,才能打造特色方向,强化专业特色。
四、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内容
(一)产品设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产品设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掌握扎实产品设计基础理论和技能,能从事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和设计管理,能够适应潮流并努力变革的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
(二)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本专业所需的人文艺术、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手绘表达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掌握产品设计方面的基本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具有良好的信息组织与分析能力,以及提出设计方案的能力;学习和应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能从事产品创新设计的组织与研发,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自我激励和自我学习的责任心,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对工科和艺术类的学生在培养目标上有侧重点
产品设计专业同时面向理工类和艺术类招生,学生的基础教育背景不同,两者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应当各有侧重点,但其总的培养目标应当是一致的。 工科类:熟练掌握设计材料与加工工艺;具备结构设计、结构评估、成本核算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了解产品设计相关的工程学科的学术前沿和行业发展动态;掌握市场调研、市场推广的基本手段与方法,具有从事新产品的策划与推广的初步能力。
艺术类:熟练掌握市场调研、市场推广的基本手段与方法,具有从事新产品的策划与推广的初步能力;能从事产品的形象推广策划和综合展示设计的能力;学习了解设计材料与加工工艺基本知识,具备对设计方案进行成本评估和结构评估的能力;了解产品设计相关的交叉学科的学术前沿和行业发展动态。
五、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知识体系构建与相应的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宽厚的知识目标、较强的综合创新设计能力目标等,我们必须就人才培养规格作具体阐述,主要内容是对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构建进行描述。产品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依托机械工程和艺术学科,并与材料、市场、管理、社会学、心理学、环境保护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这就使产品设计教育也具有了综合性、跨学科的特征。
面对这一现状,笔者的主要改革思路是:没有“深度”就无所谓“宽度”。专业知识体系的跨领域,并不是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如何“教得宽”,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学得宽”、“用得宽”,以深度的学习推动宽度的探究,而宽度探究形成的知识和能力进一步促进专业核心知识的深度研究,从而逐步构建稳固的金字塔形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并随着能力结构的完善,才能不断实现该体系的宽度延伸和深度拓展。
六、结语
产品设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从人才类型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细化描述中,艺工結合、多学科交叉的教育是其天然的本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建设数字化资源为探究型学习的保障体系,充分重视学生自主研究型学习能力的培养,完成对宽博的知识领域的扩展学习;以建设扎实的知识结构、交叉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为基础,搭建贴近行业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保障体系,鼓励服务型学习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完成知识的复合和能力的复合,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邵陵.高校培养目标策划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26):343-346.
[2]周健儿,罗金明,韩占生.普通高等院校工科本科人才培养专业规范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2):8-10.
[3]张进明,郭广生,齐再前,等.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顶层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05 (1):45-47.
关键词: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知识体系;能力目标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对于具备产品设计本科学位授予权的全国高等院校的统计,至2007年全国有260余所开设了产品设计本科专业,名列设置最多的工科类专业的前8名,超过了绝大多数的传统专业。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对产品设计人才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部分院校盲目设置新专业,导致专业膨胀。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产品设计教育体系,但设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仍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此,应重新审视产品设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研究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路。
一、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一些高校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大家众说纷纭,各执己见。前文提及的260余所高校中,涉及到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和老本科院校,也有不少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在校生数万名。各校因办学条件、办学历史、学科依托、行业或区域依托各有不同,人才培养目标本应有所特色或不同,但目前呈现培养目标趋同化,表现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时学分数、教材等的趋同,不能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多元化的需求。由此出现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局面,甚至有些学校不能保证最基本的教学质量。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和专业规范给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我们应以此为指导思想,结合本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科专业基础,细化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内涵,并贯彻到培养目标中。
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强调作为一个设计人员所要达到的高度,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并能描述优秀、良好、合格的设计人员的共性与特性。一般说来,即使是优秀的毕业生如果没有经过多年的市场锤炼,也很难只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就能完成其“凤凰涅磐”,再说学生本身存在个体差异,最终的培养效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类型差异。有些高校忽视了这种无阶梯性差别,一味拔高产品设计培养目标,却直接导致无法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过高目标直接影响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落实和质量的保证。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时代背景要求高校根据学校定位和本专业建设目标合理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新专业目录前提下,培养目标理解上的模糊和培养规格缺乏类型分类,要求高校尽快研究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规格,加强专业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所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一种预期设定,是课程体系制定、保障体系确立、教学水平评估的主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活动组织的“核心”,任何教育活动都必须以此指导思想为中心,围绕目标的实现而展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并可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及时反馈。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包括人才类型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两部分。
三、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原则
(一)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产品设计依托的主干学科有机械工程和艺术学,专业本身具有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特性,無疑高素质的产品设计人才要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因此,通过多元化、多学科交叉的教育培养知识复合、能力复合的复合型人才是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方向。由此,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
(二)培养目标必须与人才市场需求及人的发展规律相结合
人才培养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需求为要义。同时考虑到市场的功利性和短视性,专门化的知识技能只是一时之需,我们更应尊重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优化,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观念。
(三)培养目标必须与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相符合
具备产品设计本科学位授予权的200余所高校分布全国各地,地域特色、经济发展各有不同,学校的学科特色与教学力量也各有不同,所以培养目标只有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依托校内强势学科、优秀的师资和行业基地,才能打造特色方向,强化专业特色。
四、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内容
(一)产品设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产品设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掌握扎实产品设计基础理论和技能,能从事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和设计管理,能够适应潮流并努力变革的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
(二)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本专业所需的人文艺术、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手绘表达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掌握产品设计方面的基本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具有良好的信息组织与分析能力,以及提出设计方案的能力;学习和应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能从事产品创新设计的组织与研发,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自我激励和自我学习的责任心,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对工科和艺术类的学生在培养目标上有侧重点
产品设计专业同时面向理工类和艺术类招生,学生的基础教育背景不同,两者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应当各有侧重点,但其总的培养目标应当是一致的。 工科类:熟练掌握设计材料与加工工艺;具备结构设计、结构评估、成本核算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了解产品设计相关的工程学科的学术前沿和行业发展动态;掌握市场调研、市场推广的基本手段与方法,具有从事新产品的策划与推广的初步能力。
艺术类:熟练掌握市场调研、市场推广的基本手段与方法,具有从事新产品的策划与推广的初步能力;能从事产品的形象推广策划和综合展示设计的能力;学习了解设计材料与加工工艺基本知识,具备对设计方案进行成本评估和结构评估的能力;了解产品设计相关的交叉学科的学术前沿和行业发展动态。
五、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知识体系构建与相应的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宽厚的知识目标、较强的综合创新设计能力目标等,我们必须就人才培养规格作具体阐述,主要内容是对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构建进行描述。产品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依托机械工程和艺术学科,并与材料、市场、管理、社会学、心理学、环境保护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这就使产品设计教育也具有了综合性、跨学科的特征。
面对这一现状,笔者的主要改革思路是:没有“深度”就无所谓“宽度”。专业知识体系的跨领域,并不是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如何“教得宽”,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学得宽”、“用得宽”,以深度的学习推动宽度的探究,而宽度探究形成的知识和能力进一步促进专业核心知识的深度研究,从而逐步构建稳固的金字塔形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并随着能力结构的完善,才能不断实现该体系的宽度延伸和深度拓展。
六、结语
产品设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从人才类型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细化描述中,艺工結合、多学科交叉的教育是其天然的本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建设数字化资源为探究型学习的保障体系,充分重视学生自主研究型学习能力的培养,完成对宽博的知识领域的扩展学习;以建设扎实的知识结构、交叉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为基础,搭建贴近行业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保障体系,鼓励服务型学习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完成知识的复合和能力的复合,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邵陵.高校培养目标策划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26):343-346.
[2]周健儿,罗金明,韩占生.普通高等院校工科本科人才培养专业规范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2):8-10.
[3]张进明,郭广生,齐再前,等.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顶层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05 (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