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致富花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nv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花名为黄花菜,又名金针菜、柠檬萱草、忘忧草等,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当地老百姓通过对黄花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综合效益,老百姓通过种植黄花走出了一条幸福小康路。
  我們一直管黄花叫“金针”。小时候,我奶奶家那院子里有十几株,长得挺茂盛,我奶奶常把那些长成的金针摘下来晒干,要是碰上阴雨天不能晒的话,就把金针在箅子上摆好放锅里蒸一遍,然后在炕头上放块塑料布或是放个蛇皮袋,把蒸好的金针摆上去,借助热炕的温度把金针烘干。那些干金针能放很久,不容易坏。记忆里,奶奶吃金针,大多是下挂面时做汁汤用,要么是炒油豆腐或是喝粉汤时放一些。记得中学时,曾经一块儿玩儿大的一个伙伴回村后管金针叫黄花,我们听了全是反感的目光,心想才出村念了几天书,说话就酸里酸气了,金针就金针,还黄花。待后来参加工作,特别是在农业部门工作,对金针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后,想起我们曾经反感那伙伴管金针叫黄花的事儿时不免有些想笑,人家没错,错的是我们,在家乡这一带人们都习惯叫金针,但到了外面,人们叫黄花的多。我还专程查了一下,黄花名为黄花菜,又名金针菜、柠檬萱草、忘忧草等,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那时候只是知道黄花能吃,但细了解后才知道,黄花还有止血、消炎、清热、利湿、消食、明目、安神等功效,对吐血、大便带血、小便不通、失眠、乳汁不下等有疗效,可作为病后或产后的调补品。有一段时间里,人们讲食疗、药食同源,很多地方都用到黄花,这让很多知道黄花但并不了解黄花的人既意外又惊喜,身边的宝,竟然没发现啊!
  前一段到大同市云州区采风,正赶上了“黄花开摘节”,采摘头茬黄花。黄花种植基地以前也来过,这次却是有种特殊的情缘,带着一种虔诚与敬畏,认认真真走了一次心。白居易在《酬梦得比萱草见赠》中写道:“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在黄花种植基地,“忘忧”的字样格外显眼,在一望无际的黄花地里,无论是正在采摘黄花的花农,还是拍照观赏黄花的游人,脸上所洋溢出来的笑容正都阐释着“忘忧”。听说,前几年,在这黄花种植基地周围还专程修了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取名为忘忧大道。忘忧大道是云州区新建的一条集休闲农业、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旅游道路,距离大同市区15公里,同时也是大同市云州区黄花公园的一部分,包括黄花主题公园、黄花观景平台、眺望台、黄花主题广场,黄花交易市场和驿站以及黄花栈道等,是一条特色景观大道。走在忘忧大道上观赏万亩忘忧花海,感觉风更轻了,云更淡了,天更蓝了,黄花更艳了。点点滴滴中渗着浓浓的诗意。
  其实在大同,栽种黄花已有600年历史,人们种植黄花有着传统的优势,特别是近些年来,大同黄花已是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早在2003年,大同黄花就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远销亚欧10多个国家和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而在大同黄花种植上,云州区最盛。据了解,目前云州区的黄花种植面积已达17万亩,进入盛产期的黄花也有9万亩,产值可达7亿元,全区农民通过种植黄花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黄花真正成了当地老百姓增收的致富花。
  今年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来山西考察调研,在大同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考察调研时指出,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黄花这个产业,让它成为乡亲们致富的一个好门路,变成群众的“致富花”。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仅为大同黄花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更加坚定了当地群众种植黄花的信心。在黄花基地,看到花农们在地里采摘黄花脸上所洋溢出来的笑容时,也不知为什么,心里突然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作为农民的儿子,从农村一路走来,我深知农民脸上洋溢出来的喜悦多么不容易。同一位农民老伯交谈时得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所有种黄花的农户还为黄花买了农业保险,这样,即便有个不好的年景,也有保险赔偿,有个保底收入,这让所有农户在种植黄花上更有信心、更有底气了。那位老伯说黄花就是采摘的时候有点儿费事,其余的啥都好,种在地里,用不着咋精心打理就长成了。而且是宿根作物,种一茬,能收好几年,而且黄花比较好种,不管啥样的地,只要种上,浇足水,就特别容易活,根茎还有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的作用。这黄花的品性倒是有些像咱中国人骨子里传统的那股劲儿,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前不久,黄花被增选为大同市市花,这在展现城市历史底蕴、人文特色、精神气质、推动产业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扩大城市影响等方面,黄花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我问那位老伯,黄花最怕晾晒的时候阴雨潮湿,这么大面积,那么多黄花,采摘下来晾晒时要是碰上阴雨天咋办。那位老伯笑笑,这种情况以前是真怕,现在好多了,黄花基地有加工车间,刚从地里采摘下来的鲜黄花,拉到加工车间,从生产线走一圈下来就成干黄花了。现在人们种植黄花,除采摘需要人工外,其它工序都是机械化。我又问那老伯,进入成产期的黄花一亩能收入多少钱。老伯说,保守一点,除去水费、人工啥的,一亩地也能收入万数来块钱。老伯说现在种黄花,越来越有奔头了,收入上去了,村里很多人都给孩子在县城或是市里买了楼房。现在人们种黄花,都有感情了。黄花产业规模效益没上来那会儿,曾一度时间里,村里的壮劳力大都外出打工了,村子里剩的几乎都是老人、妇女、儿童这“三留”人员。黄花规模出来,效益上去以后,很多外出打工的人又开始回来种地了,特别是那些年轻人回来,感觉村子一下子又有了生机。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很大,有很多高校毕业生都来这儿进行规模化种植黄花,用村里人的话说,人家那些大学生用的全是现代化高科技,村里人不懂,跟着人家学,学着人家做,人家卖产品通过“电商”“直播”啥的,收益很高,村里人也跟着没少带收益。以前村里那些岁数大的人不方便种地,把地租出去收点儿地租,现在把地入股给那些种植大户或是专业合作社,靠每年的分红就有可观的收入。大同黄花,名气越来越大了,乡亲们的日子,肯定越过越好。我赞同老伯的说法,一定会越来越好。
  在黄花展厅里,看到由黄花加工出来的黄花饼、黄花酱、黄花酒、黄花饮料、黄花洁颜面膜等,各种产品琳琅满目。展厅的讲解员说,当地老百姓通过对黄花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综合效益,老百姓通过种植黄花走出了一条幸福小康路。看到展厅墙上贴着“忘忧草、脱贫宝”的宣传字样,这几个字,应该是生动诠释了种植黄花给乡亲们带来的好处。黄花,帮乡亲们忘忧、助乡亲们脱贫、带乡亲们致富。那位老伯说现在人们对于种植黄花都有感情了,这应该是最朴实、最真诚、也最心怀感恩的一句话。
其他文献
我家祖辈都在左云旧高山。史上曾建武州塞,我就出生在城墙上挖的一孔窑洞里。城东地下都是大同炭,过去南山头的大炭旺火一直除夕着到十五。我祖宗、我爷爷、我爹都是农忙出地种庄稼,农闲下窑去背炭。我和二弟都下过煤窑,我三弟一直做矿井地质工作几乎天天下井,直至青磁窑矿地质副总,临近退休还时常下井。  耳闻目睹多了,再看看资料,影影绰绰知道大同煤矿的些许零碎事。  大同煤田包含两套煤系。一是石炭二叠纪煤系,包括
期刊
我们睡到半夜,常会被尿憋醒。三个孩子在子时或丑时,差不多轮流着从被窝里爬起,睡眼迷离,大声喊娘。  “娘——,紧尿了,拉灯。”三两声呼叫,睡梦中的娘会猛然醒来,黑暗中,摸索着抬臂,伸手,揪灯绳,拉灯。“咔嚓”一声,屋里瞬间铺满浑黄的光,吓得地下寻食的老鼠“哧溜哧溜”蹿到躺柜后的鼠洞里。随后,就是我们哗啦啦如流水的尿声。在寂静的夜里,尿声会让我们自己也陡然激灵一下,随后,尿盆递给娘,她把尿倒进地下的
期刊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为自由、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宗白华)尽管政治上混乱黑暗,但是经济、文化、工艺依然曲折前行,民族交流融合加强,文艺兴盛,出现了一大批风流名士,文学、书法交相辉映,人才辈出。“士人并以文义为业”(沈约《宋书·宗悫传》)。文人追求书法美成为自觉的艺术实践活动,此景之下,文房器用日趋精良,呈现新风尚。  工欲善
期刊
我們每个人,都站立在生活,这方偌大的舞台上,上演着不同的剧目,或喜乐或悲伤。而这其中,感人的故事,从未缺席。不断地,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2020年,就像一位路人,和我们擦肩而过。而这位路人的身上,却上演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许多人,在生活的舞台上,将其演绎成一部部憾人心扉的“大剧”,令我们,至今回味不已。  “抗疫有我!”这不是一句普通的誓言,更包含着不舍、依恋与牵挂。临行前,大同市五医院护士长富云
期刊
为什么叫糊窗花?这是我小时候说惯了的。为什么不是贴窗花?因为我生在农村,乡言土语,打小就叫糊窗户;如果再在窗户里边贴上花,就叫糊窗花,习惯成自然。说贴窗花,有点文,不顺口。  过去庄户人家穷,如果家里没有什么重大的喜庆事,比如娶媳妇、嫁闺女,比如庆大寿或别的什么,一般来说一年就糊一次窗户,每逢这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扫尘刷家、糊新窗户。特别是腊月廿三祭灶日,也是扫尘日,大清早,妈妈就做好了饭,再打好一
期刊
我愣了一下,下意识地将笔记本推还回去。  她站在大槐树下,茂密的枝叶遮住灿烂的阳光,连带着掩住了她眼睛里的明亮。她仍旧面带微笑看着我,轻声说:“我没办法再留着它了,只好先拜托你先帮我保存。里面的内容你可以随意翻看,只是不要弄丢了……”  “可是平生姐,这个本子不是你最宝贝的东西吗?怎么突然就要交给我呢?”我盯着她眼底的乌青,暗自揣测她是不是熬了一整夜。任平生抿了抿嘴唇,耸耸肩语气轻松道:“你知道我
期刊
古人讲“烟火人间”,所指多是一个个古老的村庄。诸如“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之类的。因为人间不仅要有烟火气,更要有泥土味,就连村子里飘荡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被称作“土语”、“土话”。  有这样一幅图景,深深地植入脑海里:三九隆冬,口泉河的冰面上泛着凌冽的白光,河床弯曲的地方,有一道斜坡,常有灶灰、瓦渣等各类垃圾圪闹一簸箕一簸箕倒下来,故被称作“灰沙坡”。灰沙坡再
期刊
在大同梁思成纪念馆,人们不仅能管窥一代建筑大师内心的文化情怀、古建学识、巨匠精神,更能了解大师与山西与大同的文化渊源,从中读懂大同的古城保护、文脉传承、发展理念。  梁思成纪念馆位于大同古城东城墙带状公园北侧,是一座青砖灰瓦筑就的两进四合院落。馆名由中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弟子罗哲文所书,馆内陈展主题为“大师·大同”,设有四个展厅,以大量文字、图片、书籍介绍了梁思成的家世、学识和成就,特别对梁思成
期刊
岁末隆冬,寒风渐紧,大地冰封,但在古都大同,充满活力热力的群众文化活动依然热度不减。在云冈美术馆、和阳美术馆,多项艺术展纷纷揭幕;在北魏文化园,“云冈杯”全国魏碑书法双年展的名家作品和优秀参赛作品,为众多书法爱好者与市民呈上艺术盛宴;在大同大剧院,既有展现大同脱贫攻坚故事的原创话剧《热土》会演连场爆棚,也有群众演群众看的文艺演出让这里暖意盎然;在大同古城,“游山西·读历史”2020年大同古长城徒步
期刊
宿白,字季庚。1922年8月3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44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兼教研室副主任。1979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同年当选为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1983年任北京大学考古学系首任系主任,兼北京大学学术委员,同年担任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1983年任美国洛杉矶大学客座教授,讲授中国佛教考古学。2000年出任中国考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