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髓核摘除联合Isobar非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 方法 2006年5月-2008年5月,对65例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髓核摘除联合Isobar非融合内固定(A组,34例)和单独髓核摘除(B组,31例)治疗.A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23~51岁,平均38.8岁.责任节段:L2、3 1例,L3、44例,L4、520例,L5、S19例.分型:突出型11例,脱出型16例,游离型7例.病程1~66个月,平均7.2个月.B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21~49岁,平均39.2岁.责任节段:L3、4 2例,L4、5 24例,L5、S15例.分型:突出型13例,脱出型15例,游离型3例.病程3周~72个月,平均6.5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比较评价,并动态观察术后责任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9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A、B组患者腰、腿痛症状均明显改善,B组1例发生术后脑脊液漏,经处理后治愈.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内同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A、B组术后3周、3、6个月和1、2年腰、腿痛VAS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2年,A、B组间腰痛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两组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A组责任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6个月、1年及2年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术后各时间点责任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髓核摘除联合Isobar非融合内固定治疗节段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满意,患者术后腰痛缓解程度较单独髓核摘除术更明显,可能与其能维持术后责任椎间隙高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