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兼语式结构一直以来都是汉语言学界的热点话题,有主张取消的,也有反对取消的。本文从动词的界定、取消兼语式、反对取消兼语式几个方面论述了“兼语”存在的一些热点话题,指出要么不考虑语义,从结构入手,把兼语式纳入主谓短语作宾语。要么对兼语动词的语义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关键词:兼语;动词界定;争议
“兼语式”这个提法,首次正式出现在丁声树、吕叔湘等人著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指出其特点“是两个主谓结构套在一起”。例如:“风吹着雪花满天乱飞”,“雪花”是吹着的宾语,同时又兼做“满天乱飞”的主语。“这种宾语兼主语的句法叫做兼语式”。《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以来,“兼语式”这种结构得到了许多语法著作的承认,并对其结构关系、界定范围进行了研究[1]。
一、各种不同的兼语动词的界定
早在50年代,关于什么是兼语就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丁声树的等的“被字句”当做特殊兼语式;有高名凯“使动式”和“非使动式”;有洪心衡的“紧密”与“松弛”两式;还有吕叔湘“给予”式等等,当时对兼语的认识范围比较宽泛。后来胡裕树的《现代汉语》指列出两种兼语式,一种是前一个动词含有使令、促成意义的;二是第一个动词是“有(没有)”的。这两种格式为一般人所公认。由于兼语在结构形式上跟主谓短语做宾语的句子一样,所以许多语法著作对兼语的界定不够清楚,大都依据前一个动词的语义特征来确定,但范围很不一致。
黄伯荣,廖序东在2011年《现代汉语》根据前一动词的语义,把兼语动词分为四类[2]:
1.使令式:前一动词有使令意义,如“请、派、让、叫、催、发动、号召”等。
2.爱恨式:前一动词表示赞许、责怪或心理活动的及物动词,前后动词有因果关系。如“称赞、表扬、夸、爱、恨、嫌、感谢、埋怨”等。
3.选定式:前一动词有“选、聘,称说”等意义。
4.“有”字式:前一动词是表示;领有或存在的“有、轮”。
邢福义在1993年的《现代汉语》中认为兼语前边的动词最常用的是使令动词,但他又认为有些兼语句,兼语前面不是使令动词。但不管用什么动词,都可以分化出“动宾+主谓”[3]。而他在200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中,认为兼语句可以分为“使令”式、“爱恨”式、“有无”式三种。从这里可以看出,邢福义和黄伯荣对兼语前一动词的界定大致一样,但仍然存在细微差别。
简启贤1998年11月版《现代汉语》在谈到兼语的前一个动词是这样进行说明的:兼语的第一个动词一般都具有使令意义,而主谓作宾句的第一个动词一般是表示心理活动或感觉、知觉的动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把心理活动动词界定为主谓做宾句的动词,而黄伯荣、邢福义则把表示爱恨的心理活动动词界定为兼语动词。所以对诸如“孟姜女埋怨万里长城压倒了她的丈夫”、“我恨他糊涂”这一类句式,黄廖本认为是兼语句,而简启贤本则认为是主谓短语作宾句。
从以上文本中可以看出,对兼语前一动词的界定,使令动词得到大家的公认。而表示心理活动动词能否作兼语动词争议最大。
二、兼语能否被取消的争议
由于兼语的特殊性,自从它被作为一种特殊的句法结构提出后,就有人对它产生了怀疑,围绕兼语能否被取消,展开了一场持久战。
(一)取消派的主要意见
50年代到60年代,要求取消兼语式的代表人物有史存直,马忠、肖璋、刘雨人等人。
例如;
1.一时又叫彩霞倒杯茶来。
2.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3.多谢谢姐姐提醒了我。
史存直认为,这些句子必须一气说完,不能在“兼语”前后停顿,所以这类句子不如按照历来的习惯把所谓次系的“谓语”称为“补语”。60年代初,史存直又以句本位理论为指导,认为黎锦熙把兼语式分析为“主语+述语+述带宾语+补足语”是正确的。马忠、刘雨人等也主张舍弃“兼格”之说,采用补语(也叫足语)说[1]。
肖璋認为兼语式的理论和名称使人感到纠缠,不太切合语言实际,很难解决问题,可以用复句的理论和名称来解释“兼语式”。如“他有个弟弟在解放军里”和“他有个弟弟,弟弟在解放军里”都看做复句。把兼语看做复句的还有董杰锋,他认为兼语实际上是一种紧缩句。可以成为“兼语紧缩句”。
70年代,张静对兼语式展开激烈批评,认为兼语实际上是一个“大杂烩”,不仅内部界限不清,也跟别的句法结构相互混杂,不论用形式还是意义标准来衡量,兼语式都没有区别于其他结构的特点。
1997年6月周玉琨在《语文学刊》发表文章,文章认为“兼语式”概括的内容是汉语中存在的客观事实,但不一定非要用“兼语式”这个术语来表述,因为它掩盖了词组背后的结构关系和层次关系。他认为取消“兼语式”,不单纯只是节省一个术语的使用,更重要的是术语与概括的内容更加相符,使主观语法与客观语法更加一致[4]。
童晓峰从生成语法视角的角度对兼语式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兼语” 这一身份不存在。他指出,在生成语法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则,即题元准则,它规定在句法结构的分析中,任何一个题元只能分配给一个论元,而任何一个论元也只能拥有一个题元角色。如在“他让我坐下来”这个句子,“我”在句中同时是受事和施事两个题元角色,,承认兼 语式结构中的 “兼语” 身份,就会与题元准则是相违背。所以他认为这个句子的“兼语” 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主张对“兼语”这一结构重新分类[5]。
(二)保留派对取消派的反驳
针对取消“兼语式”的提法,不少人对此进行了反驳。如唐启运指出肖璋用加插主语的方式,把兼语和复句混为一谈,其做法是不符合语言事实的。他认为不能取消“兼语式”。
宋玉柱认为张静对兼语式有误解,他不能同意张静根本取消兼语的做法,既然存在客观的语言现象,就不能取消兼语。
邢欣则用转换生成理论肯定了“兼语式”的存在。她以“妈妈叫他回来”为例,认为这个句式包含主体句“妈妈叫他”和嵌入句“他回来”,从而得出兼语式的结构式为:[N1+(V1+N2)VP2+(S1)VP1]S,认为兼语内部的组合关系与其他句式不同,所以不应该取消兼语式[1]。
三、结语
从以上争议可以看出,有关兼语式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想要一下子解决争议,统一认识是难以做到的。目前在高校使用教材中,绝大多数在讲述句式时,仍将兼语句列为现代汉语语法中一种特殊句式进行分析。但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由于兼语在结构上跟主谓短语作宾句相似,初学现代汉语者往往难以区分何为兼语,何为主谓作宾。为了让学习者更好的掌握这类句子,一是可以不考虑语义,从结构入手,统统纳入主谓短语作宾语,以减轻学习者的负担。二是但对兼语动词的语义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尽可能缩小兼语动词的范围。
参考文献
[1]王安节 张发明《现代汉语论争》[M].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244-245
[2]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48
[3]邢福义《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323
[4]周玉琨在《取消“兼语式”研究简评》语文学刊.1997年6月,37
[5]童晓峰《兼语式结构应该取消》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8月,95
作者简介
张美安(1965年——),女,汉族,云南腾冲县人,文学学士,保山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
(作者单位:保山学院)
关键词:兼语;动词界定;争议
“兼语式”这个提法,首次正式出现在丁声树、吕叔湘等人著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指出其特点“是两个主谓结构套在一起”。例如:“风吹着雪花满天乱飞”,“雪花”是吹着的宾语,同时又兼做“满天乱飞”的主语。“这种宾语兼主语的句法叫做兼语式”。《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以来,“兼语式”这种结构得到了许多语法著作的承认,并对其结构关系、界定范围进行了研究[1]。
一、各种不同的兼语动词的界定
早在50年代,关于什么是兼语就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丁声树的等的“被字句”当做特殊兼语式;有高名凯“使动式”和“非使动式”;有洪心衡的“紧密”与“松弛”两式;还有吕叔湘“给予”式等等,当时对兼语的认识范围比较宽泛。后来胡裕树的《现代汉语》指列出两种兼语式,一种是前一个动词含有使令、促成意义的;二是第一个动词是“有(没有)”的。这两种格式为一般人所公认。由于兼语在结构形式上跟主谓短语做宾语的句子一样,所以许多语法著作对兼语的界定不够清楚,大都依据前一个动词的语义特征来确定,但范围很不一致。
黄伯荣,廖序东在2011年《现代汉语》根据前一动词的语义,把兼语动词分为四类[2]:
1.使令式:前一动词有使令意义,如“请、派、让、叫、催、发动、号召”等。
2.爱恨式:前一动词表示赞许、责怪或心理活动的及物动词,前后动词有因果关系。如“称赞、表扬、夸、爱、恨、嫌、感谢、埋怨”等。
3.选定式:前一动词有“选、聘,称说”等意义。
4.“有”字式:前一动词是表示;领有或存在的“有、轮”。
邢福义在1993年的《现代汉语》中认为兼语前边的动词最常用的是使令动词,但他又认为有些兼语句,兼语前面不是使令动词。但不管用什么动词,都可以分化出“动宾+主谓”[3]。而他在200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中,认为兼语句可以分为“使令”式、“爱恨”式、“有无”式三种。从这里可以看出,邢福义和黄伯荣对兼语前一动词的界定大致一样,但仍然存在细微差别。
简启贤1998年11月版《现代汉语》在谈到兼语的前一个动词是这样进行说明的:兼语的第一个动词一般都具有使令意义,而主谓作宾句的第一个动词一般是表示心理活动或感觉、知觉的动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把心理活动动词界定为主谓做宾句的动词,而黄伯荣、邢福义则把表示爱恨的心理活动动词界定为兼语动词。所以对诸如“孟姜女埋怨万里长城压倒了她的丈夫”、“我恨他糊涂”这一类句式,黄廖本认为是兼语句,而简启贤本则认为是主谓短语作宾句。
从以上文本中可以看出,对兼语前一动词的界定,使令动词得到大家的公认。而表示心理活动动词能否作兼语动词争议最大。
二、兼语能否被取消的争议
由于兼语的特殊性,自从它被作为一种特殊的句法结构提出后,就有人对它产生了怀疑,围绕兼语能否被取消,展开了一场持久战。
(一)取消派的主要意见
50年代到60年代,要求取消兼语式的代表人物有史存直,马忠、肖璋、刘雨人等人。
例如;
1.一时又叫彩霞倒杯茶来。
2.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3.多谢谢姐姐提醒了我。
史存直认为,这些句子必须一气说完,不能在“兼语”前后停顿,所以这类句子不如按照历来的习惯把所谓次系的“谓语”称为“补语”。60年代初,史存直又以句本位理论为指导,认为黎锦熙把兼语式分析为“主语+述语+述带宾语+补足语”是正确的。马忠、刘雨人等也主张舍弃“兼格”之说,采用补语(也叫足语)说[1]。
肖璋認为兼语式的理论和名称使人感到纠缠,不太切合语言实际,很难解决问题,可以用复句的理论和名称来解释“兼语式”。如“他有个弟弟在解放军里”和“他有个弟弟,弟弟在解放军里”都看做复句。把兼语看做复句的还有董杰锋,他认为兼语实际上是一种紧缩句。可以成为“兼语紧缩句”。
70年代,张静对兼语式展开激烈批评,认为兼语实际上是一个“大杂烩”,不仅内部界限不清,也跟别的句法结构相互混杂,不论用形式还是意义标准来衡量,兼语式都没有区别于其他结构的特点。
1997年6月周玉琨在《语文学刊》发表文章,文章认为“兼语式”概括的内容是汉语中存在的客观事实,但不一定非要用“兼语式”这个术语来表述,因为它掩盖了词组背后的结构关系和层次关系。他认为取消“兼语式”,不单纯只是节省一个术语的使用,更重要的是术语与概括的内容更加相符,使主观语法与客观语法更加一致[4]。
童晓峰从生成语法视角的角度对兼语式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兼语” 这一身份不存在。他指出,在生成语法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则,即题元准则,它规定在句法结构的分析中,任何一个题元只能分配给一个论元,而任何一个论元也只能拥有一个题元角色。如在“他让我坐下来”这个句子,“我”在句中同时是受事和施事两个题元角色,,承认兼 语式结构中的 “兼语” 身份,就会与题元准则是相违背。所以他认为这个句子的“兼语” 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主张对“兼语”这一结构重新分类[5]。
(二)保留派对取消派的反驳
针对取消“兼语式”的提法,不少人对此进行了反驳。如唐启运指出肖璋用加插主语的方式,把兼语和复句混为一谈,其做法是不符合语言事实的。他认为不能取消“兼语式”。
宋玉柱认为张静对兼语式有误解,他不能同意张静根本取消兼语的做法,既然存在客观的语言现象,就不能取消兼语。
邢欣则用转换生成理论肯定了“兼语式”的存在。她以“妈妈叫他回来”为例,认为这个句式包含主体句“妈妈叫他”和嵌入句“他回来”,从而得出兼语式的结构式为:[N1+(V1+N2)VP2+(S1)VP1]S,认为兼语内部的组合关系与其他句式不同,所以不应该取消兼语式[1]。
三、结语
从以上争议可以看出,有关兼语式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想要一下子解决争议,统一认识是难以做到的。目前在高校使用教材中,绝大多数在讲述句式时,仍将兼语句列为现代汉语语法中一种特殊句式进行分析。但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由于兼语在结构上跟主谓短语作宾句相似,初学现代汉语者往往难以区分何为兼语,何为主谓作宾。为了让学习者更好的掌握这类句子,一是可以不考虑语义,从结构入手,统统纳入主谓短语作宾语,以减轻学习者的负担。二是但对兼语动词的语义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尽可能缩小兼语动词的范围。
参考文献
[1]王安节 张发明《现代汉语论争》[M].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244-245
[2]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48
[3]邢福义《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323
[4]周玉琨在《取消“兼语式”研究简评》语文学刊.1997年6月,37
[5]童晓峰《兼语式结构应该取消》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8月,95
作者简介
张美安(1965年——),女,汉族,云南腾冲县人,文学学士,保山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
(作者单位:保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