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鼓励基层因地制宜,围绕“让群众能够就近看病、能够看得好常见病”目标,采取多种模式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载体。在中国,没有哪项改革如公立医院改革这般牵扯部门之广,涉及利益之众。若此为“医改难”原因的纵轴,那医疗自身的属性(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医学发展规律、老百姓与医师专业信息不对等)便为横轴。如此横纵交错,而又相互叠加。要打破原貌重塑体制、机制谈何容易。
医改是社会事务的一部分,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其主要矛盾、改革主体也不同。
近日,在全国卫生系统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从原来“以治病为中心”,向“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意味着医改要在逐步解决“病有所医”问题的基础上,转变理念、聚焦健康,致力于提升全民健康覆盖的质量,矢志增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可持续性,推动“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转型。
在这样的背景下,适逢四川省级综合医改元年。面对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不足、服务能力弱、防治脱节等新问题、旧矛盾,四川各地有哪些不同的探索?深化医改的道路又如何走?
就上述问题,《民生周刊》记者对四川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沈骥进行专访。
为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不足、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促进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体系建设,四川早在2011年3月便提出《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方案》。在该项目的大背景下,宜宾一院与屏山县人民医院走出了“托管 创新”的模式,助力县级人民医院医疗服务综合实力提档升级。
民生周刊:据了解,四川为贯彻落实“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公共卫生均等化”这一医改方针,做了多方面探索,特别是在医疗资源纵向一体化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比如,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对屏山县人民医院开创的“托管 创新”的管理模式。那么,“托管 创新”的医联体模式在四川医改中发挥了何种作用?
沈骥: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不单是一个口号。具体体现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能力建设、服务模式转变,包括医保、药品、财政补助的一些配套,除此以外还要特别强调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推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关键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改造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宜宾第一人民医院开创的“托管 创新”的医联体模式属于这个范畴。各“医联体”牵头医院以建立医联体为抓手,以设立延伸门诊、病房和培训、进修为手段,大力加强医联体整体服务能力建设,有效推动了省内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资源、医疗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构建了分级就医新秩序。
事实上,充分考虑四川的地域差异、层级递补、专业对口等问题,除了医联体模式外,2009年以来,我省以对老少边穷地区全覆盖为目标,以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及预防、监督等机构专业帮扶为特色,以对基层单位人、财、物的全面支援为对口支援的内涵,形成了一级帮扶一级、专科医院对口帮扶的支援体系。
民生周刊:另一方面呢?
沈骥:另一方面是在此基础上实现服务模式转变。
我们通过采取医联体、对口支援建设,实际上是纵向整合资源,引导牵头医院跟基层医院建立关系,对资源进行整合,这种整合某种程度上是对基层医疗机构短板的补足。短板补足后,整个体系相对合理。那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理念、服务的模式要发生转变就有了载体。
为推动服务模式转变,一方面我们大力推进远程医疗。充分利用这种先进技术优势和医联体等的载体作用,把省市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基层。其次,创新开展巡回医疗服务模式。2011年我委在全国率先开展巡回医疗工作,组织对口支援派驻人员和三州地区州、县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到边远山区、农牧民聚集区开展巡回医疗工作,巡回医疗队通过开展义诊活动、发放宣传资料、送医送药到户、进行医疗卫生知识宣传培训等方式为边远地区的农牧民、寺庙僧尼送去健康。
民生周刊:通过重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都取得了哪些成绩?
沈骥:通过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重要进展。
近年来,我们先后印发了《关于规范医疗联合体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作战区建设和管理的通知》,对全省医联体建设进行规范管理统一布局,目前全省医疗机构协同作战的结构布局初具雏形,我省16家省部级领头医院共与983家医疗机构签约组建医联体,其中紧密型8家、松散型355家。23家市级领头医院共与1150家医疗机构签约组建医联体,其中緊密型66家、松散型1084家。
对于深入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我委连续3年受到国家卫生计生委的通报表扬。
今年,我省将城乡对口支援与医疗精准扶贫相结合,重点帮扶88个贫困县,实现了88个贫困县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心卫生院支援全覆盖。目前1364名支援人员已全部到位,并实名在卫生计生委网站公布。
在切实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方面。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省—九大区域远程会诊中心、九大区域远程会诊中心—市、市—县、县—乡的五层四级远程会诊网络。全省共有1900个乡镇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建立了远程联系、252个县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建立远程会诊关系。全省88个贫困县医院远程会诊建设率为92%,三州地区远程会诊建设率为88%。藏区县医院实现了远程会诊系统全覆盖。2015年全省远程会诊人次就达15万,较2014年(66745人次)同比增长123%。
四川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重构的重要环节还包括县乡村一体化建设。在完善县乡村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基层医务人员短缺的问题凸显。部分市、县创新机制致力于破解医务人才困局。例如,屏山县人民医院实施“县招乡用”政策,希冀医务人员“招得来,留得住,用得活”。 民生周刊:您特别强调了,要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助推公共卫生均等化。屏山县实施的“县招乡用”模式是否适合全省推开?为什么?
沈骥:近年来,针对基层医务人员人才不足的问题,四川省内不少地方都探索出了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办法、思路。
宜宾市的屏山等地实施“县招乡用”政策。主要做法是推行“编制在县,岗位在乡(镇)”编制与岗位分离管理模式。将“医联体”内所有医疗单位空缺编制收归牵头医院统筹使用。乡镇卫生院进人以牵头医院名义公开招聘,用“身份”吸引人才,这样的探索较好地破解了乡镇医务人员“招不来”的困境。
由于四川地广人多,各地经济、社会、医疗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我们认为不能单纯地推广某一种模式,应该鼓励基层因地制宜,围绕“让群众能够就近看病、能够看得好常见病”目标,采取多种模式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民生周刊:除此以外,還有哪些模式?
沈骥:破解基层人才困局,除屏山县的“县招乡用”外,还涌现出很多模式,比如:“地方设岗”型,典型的有雅安市宝兴县。就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采取地方设置“村医”岗位序列,由乡镇卫生院公开招聘,比照所在乡镇卫生院正式职工待遇,为聘用人员购买“五险一金”和兑现补助。聘用人员由乡镇卫生院统一调配。达到国家要求的条件的村医,优先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内。
“乡聘村用”型,典型的有绵阳市游仙区等。就是当地政府通过“资产回购”方式,将村卫生室全部收回由乡镇卫生院管理。乡镇卫生院通过“乡聘村用”模式,与乡村医生签订《劳动用工合同》,配齐配强村医队伍。
“联合团队”型,典型的有成都市新津县等。他们将建立家庭医生团队与一体化管理有效融合,乡镇卫生院与村医签订一体化管理协议,根据工作量合理选配村医,通过饱和的工作量、细致的业务委托任务考核,实施一体化统筹管理。村医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待遇得到保障。对落选的年龄大的村医,在为其购买城乡居民保险基础上,合理安排一些小业务包,既保障其待遇,又让这部分人没有大的失落感,很切合实际。
民生周刊:那么,如何评估上述探索取得的效果?
沈骥:可以用三句话来进行评价,即“队伍得到稳定、能力得到提升、群众得到方便”。
改革以来,屏山县先后引进(招聘)医技人员205名,相当于过去十几年招聘医疗人员的总和。宝兴县引进乡村卫生人员28人,由多年的人员“净流出”转变为“净增加”;乡村医生中取得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乡村执业医生资格的人员由2010年的28人增加到现在的73人,增长260%。
在基层服务能力方面,宝兴县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率提升了12个百分点,基层首诊率明显增加。屏山县人民医院新增20多项新技术,11个乡镇卫生院、101个村卫生室通过达标评审,15个乡镇卫生院已新增一级科室31个;县县乡医疗机构门诊人次同比增长8.7%,住院人次同比增长22.9%,其中乡镇卫生院门诊人次同比增长18.8%,住院人次同比增长8.3%,新农合县内就诊率由48%提升到87.29%。
今年,四川被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选中,成为继江苏、福建、安徽、青海首批省级综合医改之后的第二批试点省份之一。四川作为西南省份的医改排头兵,四川在面对以往医改“单兵突进”、相关改革脱节等问题有何布局备受关注。
民生周刊:看病难、看病贵具有普遍性,但具体到每个省份问题不同。目前,四川在这方面的基本情况如何?
沈骥:“难”跟“贵”是一个相对概念。就四川而言,让群众看病更方便,让群众的负担能够逐渐下降,是我们追求医改的本质。医改是世界性难题,涉及复杂的利益调整和机制体制变革。
医改进入第八个年头,全省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医疗资源纵向一体化改造以及医疗服务模式方式转变,总体上群众看病的负担得到一定缓解。
然而,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角度看,四川仍然面临重医轻防、防治脱节;分级诊疗制度还不健全;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滞后,药品和耗材价格虚高,一些群众就医负担还比较重,医务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
民生周刊:四川医改下一阶段的工作重心和目标是什么?
沈骥:今年,国家将四川列入综合医改试点省。我们将以开展综合医改试点为契机,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推动健全均等的公共卫生制度、高效的医疗供给制度、公平的全民医保制度、规范的药品保障制度、科学的行业监管制度,为群众提供公平可及、安全有效、方便可负担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是健全全民预防保健制度,健全专业公共卫生体系,完善防治结合机制,构建大健康服务格局,着力解决我省传染病和慢性病频发多发的问题。二是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药品分类采购机制,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保障医务人员合理待遇,着力解决公立医院机制不优、公益性不强的问题,增加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三是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完善社会办医政策,落实监管责任,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着力解决医疗服务供给不足、效率不高的问题。四是健全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医保管理体制,统一城乡医保政策,完善大病保障制度,着力解决群众就医个人负担较重的问题。五是加快构建分级诊疗模式,落实基层首诊,规范双向转诊,实施急慢分治,加强政策引导,引导患者科学合理、方便及时就医,着力解决不合理就医加剧“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六是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医疗管理、编制人事、收入分配、医教研协同机制,加强医药卫生综合监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着力解决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综合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七是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完善中医药政策机制,深化中医医院改革,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着力解决中西医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八是全面实施健康扶贫攻坚,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增强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着力解决部分群众因病致贫、贫病交加的问题。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载体。在中国,没有哪项改革如公立医院改革这般牵扯部门之广,涉及利益之众。若此为“医改难”原因的纵轴,那医疗自身的属性(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医学发展规律、老百姓与医师专业信息不对等)便为横轴。如此横纵交错,而又相互叠加。要打破原貌重塑体制、机制谈何容易。
医改是社会事务的一部分,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其主要矛盾、改革主体也不同。
近日,在全国卫生系统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从原来“以治病为中心”,向“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意味着医改要在逐步解决“病有所医”问题的基础上,转变理念、聚焦健康,致力于提升全民健康覆盖的质量,矢志增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可持续性,推动“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转型。
在这样的背景下,适逢四川省级综合医改元年。面对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不足、服务能力弱、防治脱节等新问题、旧矛盾,四川各地有哪些不同的探索?深化医改的道路又如何走?
就上述问题,《民生周刊》记者对四川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沈骥进行专访。
为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不足、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促进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体系建设,四川早在2011年3月便提出《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方案》。在该项目的大背景下,宜宾一院与屏山县人民医院走出了“托管 创新”的模式,助力县级人民医院医疗服务综合实力提档升级。
民生周刊:据了解,四川为贯彻落实“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公共卫生均等化”这一医改方针,做了多方面探索,特别是在医疗资源纵向一体化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比如,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对屏山县人民医院开创的“托管 创新”的管理模式。那么,“托管 创新”的医联体模式在四川医改中发挥了何种作用?
沈骥: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不单是一个口号。具体体现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能力建设、服务模式转变,包括医保、药品、财政补助的一些配套,除此以外还要特别强调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推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关键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改造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宜宾第一人民医院开创的“托管 创新”的医联体模式属于这个范畴。各“医联体”牵头医院以建立医联体为抓手,以设立延伸门诊、病房和培训、进修为手段,大力加强医联体整体服务能力建设,有效推动了省内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资源、医疗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构建了分级就医新秩序。
事实上,充分考虑四川的地域差异、层级递补、专业对口等问题,除了医联体模式外,2009年以来,我省以对老少边穷地区全覆盖为目标,以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及预防、监督等机构专业帮扶为特色,以对基层单位人、财、物的全面支援为对口支援的内涵,形成了一级帮扶一级、专科医院对口帮扶的支援体系。
民生周刊:另一方面呢?
沈骥:另一方面是在此基础上实现服务模式转变。
我们通过采取医联体、对口支援建设,实际上是纵向整合资源,引导牵头医院跟基层医院建立关系,对资源进行整合,这种整合某种程度上是对基层医疗机构短板的补足。短板补足后,整个体系相对合理。那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理念、服务的模式要发生转变就有了载体。
为推动服务模式转变,一方面我们大力推进远程医疗。充分利用这种先进技术优势和医联体等的载体作用,把省市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基层。其次,创新开展巡回医疗服务模式。2011年我委在全国率先开展巡回医疗工作,组织对口支援派驻人员和三州地区州、县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到边远山区、农牧民聚集区开展巡回医疗工作,巡回医疗队通过开展义诊活动、发放宣传资料、送医送药到户、进行医疗卫生知识宣传培训等方式为边远地区的农牧民、寺庙僧尼送去健康。
民生周刊:通过重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都取得了哪些成绩?
沈骥:通过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重要进展。
近年来,我们先后印发了《关于规范医疗联合体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作战区建设和管理的通知》,对全省医联体建设进行规范管理统一布局,目前全省医疗机构协同作战的结构布局初具雏形,我省16家省部级领头医院共与983家医疗机构签约组建医联体,其中紧密型8家、松散型355家。23家市级领头医院共与1150家医疗机构签约组建医联体,其中緊密型66家、松散型1084家。
对于深入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我委连续3年受到国家卫生计生委的通报表扬。
今年,我省将城乡对口支援与医疗精准扶贫相结合,重点帮扶88个贫困县,实现了88个贫困县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心卫生院支援全覆盖。目前1364名支援人员已全部到位,并实名在卫生计生委网站公布。
在切实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方面。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省—九大区域远程会诊中心、九大区域远程会诊中心—市、市—县、县—乡的五层四级远程会诊网络。全省共有1900个乡镇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建立了远程联系、252个县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建立远程会诊关系。全省88个贫困县医院远程会诊建设率为92%,三州地区远程会诊建设率为88%。藏区县医院实现了远程会诊系统全覆盖。2015年全省远程会诊人次就达15万,较2014年(66745人次)同比增长123%。
四川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重构的重要环节还包括县乡村一体化建设。在完善县乡村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基层医务人员短缺的问题凸显。部分市、县创新机制致力于破解医务人才困局。例如,屏山县人民医院实施“县招乡用”政策,希冀医务人员“招得来,留得住,用得活”。 民生周刊:您特别强调了,要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助推公共卫生均等化。屏山县实施的“县招乡用”模式是否适合全省推开?为什么?
沈骥:近年来,针对基层医务人员人才不足的问题,四川省内不少地方都探索出了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办法、思路。
宜宾市的屏山等地实施“县招乡用”政策。主要做法是推行“编制在县,岗位在乡(镇)”编制与岗位分离管理模式。将“医联体”内所有医疗单位空缺编制收归牵头医院统筹使用。乡镇卫生院进人以牵头医院名义公开招聘,用“身份”吸引人才,这样的探索较好地破解了乡镇医务人员“招不来”的困境。
由于四川地广人多,各地经济、社会、医疗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我们认为不能单纯地推广某一种模式,应该鼓励基层因地制宜,围绕“让群众能够就近看病、能够看得好常见病”目标,采取多种模式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民生周刊:除此以外,還有哪些模式?
沈骥:破解基层人才困局,除屏山县的“县招乡用”外,还涌现出很多模式,比如:“地方设岗”型,典型的有雅安市宝兴县。就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采取地方设置“村医”岗位序列,由乡镇卫生院公开招聘,比照所在乡镇卫生院正式职工待遇,为聘用人员购买“五险一金”和兑现补助。聘用人员由乡镇卫生院统一调配。达到国家要求的条件的村医,优先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内。
“乡聘村用”型,典型的有绵阳市游仙区等。就是当地政府通过“资产回购”方式,将村卫生室全部收回由乡镇卫生院管理。乡镇卫生院通过“乡聘村用”模式,与乡村医生签订《劳动用工合同》,配齐配强村医队伍。
“联合团队”型,典型的有成都市新津县等。他们将建立家庭医生团队与一体化管理有效融合,乡镇卫生院与村医签订一体化管理协议,根据工作量合理选配村医,通过饱和的工作量、细致的业务委托任务考核,实施一体化统筹管理。村医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待遇得到保障。对落选的年龄大的村医,在为其购买城乡居民保险基础上,合理安排一些小业务包,既保障其待遇,又让这部分人没有大的失落感,很切合实际。
民生周刊:那么,如何评估上述探索取得的效果?
沈骥:可以用三句话来进行评价,即“队伍得到稳定、能力得到提升、群众得到方便”。
改革以来,屏山县先后引进(招聘)医技人员205名,相当于过去十几年招聘医疗人员的总和。宝兴县引进乡村卫生人员28人,由多年的人员“净流出”转变为“净增加”;乡村医生中取得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乡村执业医生资格的人员由2010年的28人增加到现在的73人,增长260%。
在基层服务能力方面,宝兴县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率提升了12个百分点,基层首诊率明显增加。屏山县人民医院新增20多项新技术,11个乡镇卫生院、101个村卫生室通过达标评审,15个乡镇卫生院已新增一级科室31个;县县乡医疗机构门诊人次同比增长8.7%,住院人次同比增长22.9%,其中乡镇卫生院门诊人次同比增长18.8%,住院人次同比增长8.3%,新农合县内就诊率由48%提升到87.29%。
今年,四川被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选中,成为继江苏、福建、安徽、青海首批省级综合医改之后的第二批试点省份之一。四川作为西南省份的医改排头兵,四川在面对以往医改“单兵突进”、相关改革脱节等问题有何布局备受关注。
民生周刊:看病难、看病贵具有普遍性,但具体到每个省份问题不同。目前,四川在这方面的基本情况如何?
沈骥:“难”跟“贵”是一个相对概念。就四川而言,让群众看病更方便,让群众的负担能够逐渐下降,是我们追求医改的本质。医改是世界性难题,涉及复杂的利益调整和机制体制变革。
医改进入第八个年头,全省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医疗资源纵向一体化改造以及医疗服务模式方式转变,总体上群众看病的负担得到一定缓解。
然而,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角度看,四川仍然面临重医轻防、防治脱节;分级诊疗制度还不健全;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滞后,药品和耗材价格虚高,一些群众就医负担还比较重,医务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
民生周刊:四川医改下一阶段的工作重心和目标是什么?
沈骥:今年,国家将四川列入综合医改试点省。我们将以开展综合医改试点为契机,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推动健全均等的公共卫生制度、高效的医疗供给制度、公平的全民医保制度、规范的药品保障制度、科学的行业监管制度,为群众提供公平可及、安全有效、方便可负担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是健全全民预防保健制度,健全专业公共卫生体系,完善防治结合机制,构建大健康服务格局,着力解决我省传染病和慢性病频发多发的问题。二是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药品分类采购机制,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保障医务人员合理待遇,着力解决公立医院机制不优、公益性不强的问题,增加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三是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完善社会办医政策,落实监管责任,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着力解决医疗服务供给不足、效率不高的问题。四是健全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医保管理体制,统一城乡医保政策,完善大病保障制度,着力解决群众就医个人负担较重的问题。五是加快构建分级诊疗模式,落实基层首诊,规范双向转诊,实施急慢分治,加强政策引导,引导患者科学合理、方便及时就医,着力解决不合理就医加剧“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六是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医疗管理、编制人事、收入分配、医教研协同机制,加强医药卫生综合监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着力解决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综合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七是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完善中医药政策机制,深化中医医院改革,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着力解决中西医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八是全面实施健康扶贫攻坚,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增强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着力解决部分群众因病致贫、贫病交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