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技术市场中摸爬滚打了多年,本人自认为已经算是眼光如炬了,那些技术(专利)转让项目,哪些真、哪些假,一看就能分辨。但是不久前,我险些让一份检测报告给“忽悠”了。在技术(专利)项目转让方面,可千万要擦亮眼睛,小心上当。
我的一位朋友拿了份环保型项目的资料找到我,希望我可以帮他判断一下项目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这个项目我并不熟悉,不过我知道两年前该项目的实验室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资料中除了介绍项目的优势,还附带了好几份国家级、省级权威机构检测报告的复印件。我仔细地看了几遍,看不出这个项目有任何的缺陷。为了安全起见,我又让朋友找这家技术公司要检测报告的传真件和报告书原件(他们用电子邮件将原件扫描后的图片传给了我们)。很快,我们便拿到了所有的文件,认真看了几次,也没有发现伪造的痕迹。
朋友十分兴奋,恨不得马上就去签合同。但凭借职业敏感,我还是劝朋友打电话到权威机构去核实一下,其结果让我们惊出了一身冷汗。
检测报告确实是这几家权威机构出具的,但是这些机构只是对技术(实际上就是转让设备)进行了常规检测。至于设备是否具有宣传资料描写的功能,他们没有检测过,因此无法下结论。换言之,骗子们利用真实的常规检测报告,在宣传材料中肆意夸大项目优势。
我希望通过这件事告诉小投资者们在考察项目时,千万不要让检测报告“忽悠”了。目前市场中关于检测报告的骗术主要有以下几个:
“张冠李戴”:技术公司会给投资者邮寄检测报告的复印件。如果投资者要看报告原件,公司就会以种种借口推托。原因很简单,他们根本就没有检测报告。他们通常将别人的检测报告借来,然后将别人公司的名字盖住,附上自己公司的名称,通过多次复印来伪造假报告。这个骗术是最低的,也是多数骗子公司惯常使用的方法。
“瞒天过海”:技术公司会通过电子邮件给投资者传输检测报告的原件。但是他们一般不会给投资者传真件或复印件。原因是他们的报告是通过PHOTOSHOP软件进行了修改,在电脑里可以以假乱真。
“偷梁换柱”:技术公司会给投资者提供一些国外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满纸外文,而且语言复杂专业,有时连专业翻译都看不懂。这些公司利用了一些人盲目相信外国检测机构水平比中国高的心理来蒙蔽投资者,一般小型外贸公司用得比较普遍。
“偷换概念”:这是本人最为高级的骗术,所有的检测报告部是真的,即使投资者打电话到检测机构核实,也是属实的。其实技术公司在玩“偷换概念”的把戏,他们出示的检测报告无法证明技术(设备)投入生产后是否具有功效,技术公司用权威检测机构的名头来“忽悠”投资者。例如,一辆自行车,技术核心是可以折叠,可是检测报告的内容却是轮胎如何耐磨。如果投资者不仔细看,肯定会被“忽悠”了。
投资者在考察项目时,不要盲目相信权威,千万要学会质疑,反复查证,否则但被“忽悠”了,你的投资肯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编辑:星辉
我的一位朋友拿了份环保型项目的资料找到我,希望我可以帮他判断一下项目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这个项目我并不熟悉,不过我知道两年前该项目的实验室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资料中除了介绍项目的优势,还附带了好几份国家级、省级权威机构检测报告的复印件。我仔细地看了几遍,看不出这个项目有任何的缺陷。为了安全起见,我又让朋友找这家技术公司要检测报告的传真件和报告书原件(他们用电子邮件将原件扫描后的图片传给了我们)。很快,我们便拿到了所有的文件,认真看了几次,也没有发现伪造的痕迹。
朋友十分兴奋,恨不得马上就去签合同。但凭借职业敏感,我还是劝朋友打电话到权威机构去核实一下,其结果让我们惊出了一身冷汗。
检测报告确实是这几家权威机构出具的,但是这些机构只是对技术(实际上就是转让设备)进行了常规检测。至于设备是否具有宣传资料描写的功能,他们没有检测过,因此无法下结论。换言之,骗子们利用真实的常规检测报告,在宣传材料中肆意夸大项目优势。
我希望通过这件事告诉小投资者们在考察项目时,千万不要让检测报告“忽悠”了。目前市场中关于检测报告的骗术主要有以下几个:
“张冠李戴”:技术公司会给投资者邮寄检测报告的复印件。如果投资者要看报告原件,公司就会以种种借口推托。原因很简单,他们根本就没有检测报告。他们通常将别人的检测报告借来,然后将别人公司的名字盖住,附上自己公司的名称,通过多次复印来伪造假报告。这个骗术是最低的,也是多数骗子公司惯常使用的方法。
“瞒天过海”:技术公司会通过电子邮件给投资者传输检测报告的原件。但是他们一般不会给投资者传真件或复印件。原因是他们的报告是通过PHOTOSHOP软件进行了修改,在电脑里可以以假乱真。
“偷梁换柱”:技术公司会给投资者提供一些国外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满纸外文,而且语言复杂专业,有时连专业翻译都看不懂。这些公司利用了一些人盲目相信外国检测机构水平比中国高的心理来蒙蔽投资者,一般小型外贸公司用得比较普遍。
“偷换概念”:这是本人最为高级的骗术,所有的检测报告部是真的,即使投资者打电话到检测机构核实,也是属实的。其实技术公司在玩“偷换概念”的把戏,他们出示的检测报告无法证明技术(设备)投入生产后是否具有功效,技术公司用权威检测机构的名头来“忽悠”投资者。例如,一辆自行车,技术核心是可以折叠,可是检测报告的内容却是轮胎如何耐磨。如果投资者不仔细看,肯定会被“忽悠”了。
投资者在考察项目时,不要盲目相信权威,千万要学会质疑,反复查证,否则但被“忽悠”了,你的投资肯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编辑: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