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继承我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一方面在战场上同朝鲜人民军密切协同,猛烈地打击穷凶极恶的敌军;另一方面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对敌进行宣传,瓦解敌军士气,而对放下武器、停止抵抗的敌军被俘人员,则实行人道主义的宽待政策。
当时承担对敌宣传任务的,是由刘川诗、张连仲担任正、副科长的对敌宣传科,它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宣传部。随着任务的不断增加,对敌宣传科扩编为对敌宣传处,刘川诗同志担任处长。1952年春,敌军工作部正式成立,部长由总政宣传部黄远副部长兼任,对敌宣传处即编入敌工部序列。对敌宣传处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编印对敌宣传的传单。刘川诗处长率领通晓中、英文的青年知识分子干部张宗安、汪向同、郭长虹,以及美术工作者周光玠、郭文玉、曹昌武等,一共10来人,承担这项工作。另外,还有3位国际友人担任特别顾问,他们是:外文出版局的专家爱泼斯坦、夏庇若,新华社的专家陈志昆。这些同志和朋友,不避寒暑,不分昼夜,每周两三次聚集在一起,研究打着“联合国军”旗号的侵朝美军及其仆从军的思想动态、国际形势,以及朝鲜战况,等等,有针对性地定出各个时期的主题,高效率地编制成词语简明精练的英文传单。
新中国成立伊始,千头万绪,百废待兴,许多具体工作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印制传单也是如此。当时唯有外文印刷厂有条件印制外文印刷品,因此,印制对敌英文传单的任务就落到了外文印刷厂的头上。工厂领导和工人、技术人员把它当做一项十分重大的政治任务来对待,克服设备、技术甚至于纸张、油墨等诸多方面的困难,按时将传单印制出来,源源不断地运往朝鲜前线。
二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趁机纠集16个国家和地区的军队,打起“联合国军”的旗号,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在这前后,美国在国际上以及在其军队官兵中进行了很多欺骗宣传,说什么美国出兵朝鲜是“执行联合国警察的任务”,是“帮助朝鲜独立统一”。“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居然大言不惭地叫嚷:“战争三个月即可结束”,美军官兵“可以回家过圣诞节”。他们还污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野蛮”,“被中、朝军队俘虏就意味着死亡”,如此等等。我们初期的传单着重阐明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的非正义性,指出美军官兵远离家乡,来到朝鲜,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启发他们争取和平,反对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后,彭德怀司令员即与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联合签署关于宽待俘虏的命令,做出4项规定:
1.保证战俘生命安全。
2.保留战俘个人的财物。
3.不侮辱战俘人格,不虐待战俘。
4.如战俘有伤、有病,给予治疗。
此项宽待俘虏的政策规定,除向朝、中部队进行教育并要求严格执行之外,我们特地精制成传单,在前线广为散发,揭露美国的欺骗宣传,同时消减美军官兵的敵对情绪和恐惧心理,这就是深受美军官兵珍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安全通行证”。
三
战争的进程并没有按照美国将军的主观愿望发展,陷入泥潭的美国侵略军,其官兵不仅未能在3个月内从朝鲜回国过圣诞节,3年也未能返回家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劣势装备和极其高昂的士气,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给予了武器装备精良、自诩具有“海空绝对优势”的美国侵略军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特别是经过志愿军发动的5次战役的连续打击,“联合国军”的嚣张气焰受到严重的挫败,在美国舆论界引起了一片惊恐。1951年4月23日,美国《时代》周刊刊登了一张“联合国军”墓地的照片,公布了美、英军队的死亡数字,惊呼“伤亡惨重”。美军士气严重低落,怀乡思家之情在军中蔓延。此时,我们便将美国《时代》周刊的报道编制成传单,在朝鲜前线散发。传单的全文如下:
死者不再回家乡。
他们被永远地埋葬在距其亲人5000英里之外的朝鲜。
第一座联合国军墓地(永久性的)在朝鲜釜山附近,俯视着大海,如此遥远,这里躺着4715具战死者的尸体(4410为美国籍)。
——翻印自1951年4月23日美国《时代》杂志
联合国军在10个月的伤亡情况:(1950年11月至1951年9月5日)
总伤亡数322,000
分项:
美籍和英籍140,000
(南朝鲜)李承晚军182,000
联合国军士兵们:
那些关爱你们的人们,希望你们平安而健康地返回家乡。
不要被打死了埋进朝鲜那些永久性的坟墓里去。
过来吧!我们宽待俘虏,这是你们可靠的回家之路。
这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著名的“116号传单”。“116号传单”之所以著名,一则因为它是援引美国媒体报道的事实做依据,美国当局再也不能说“这是共产党的捏造”;二则因为美国《时代》周刊报道的是“第一座联合国军墓地”的死亡数字,实际上“联合国军”的伤亡数字要比这大得多;三则因为这份传单宣传了我们宽待俘虏的政策,指明了美军官兵的出路。因而这份传单在朝鲜战场美军前沿阵地散发,并发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碧潼俘虏管理处的被俘美军官兵阅览后,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有些被俘的美军人员公开表示,庆幸自己没有在战场上因顽抗被打死,而是当了志愿军的俘虏,这样回家也就有了指望。
四
总政领导对于敌军工作非常重视。萧华、甘泗淇、刘志坚副主任等领导同志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中,也要经常抽时间到敌工部办公室走走、看看,与同志们一起研究工作中的问题。一次,萧华副主任看到大家在编制一批新的传单,就询问散发传单的方法。大家告诉他,在朝鲜战场上,主要是由部队战士、翻译、敌工干部在前沿阵地散发。他说,能不能多想些办法。
在萧华副主任的启发下,我们进行了一次用迫击炮散发传单的试验。
1952年一个和煦的春日,在北京西苑的一片旷野里,承担试验任务的部队架起了2门射程最远可达3500米的八二迫击炮,指挥员一声令下,炮弹应声射出,如同实弹射击一般,但炮弹里装的不是炸药,而是传单。宣传弹在预定目标——假想敌军阵地上空裂开,传单散落开来,遍地都是,试验是成功的。不久,我们又在北京香山地区进行了一次模拟对敌广播喊话试验。当时,器材、设备非常缺乏。由笔者经手,仅在北京灯市东口一家很小的电器商店里买到了一些导线、喇叭、话筒、扩音机等简单的器材,架设起来,我们就按传单中的简练语言进行试播:“中国人民志愿军宽待俘虏!”“举起手来,缴枪不杀!”声音洪亮,传得很远,效果果然不错。
总政萧华副主任、敌工部黄远部长等领导同志,都亲临现场观看了这两次试验,称赞试验做得好,今后继续努力,精益求精。
莫道这些试验简单,但对敌军工作的不断开展创新,却是有意义的。由于停战谈判及其他种种原因,在朝鲜战场上,虽然用迫击炮散发传单做得不多,而多采用了一些喇叭筒实行火线喊话,后期用扩音器向敌方阵地广播,但是,在50年代末对国民党军的“金门炮战”中却用得很多,并且有很大的发展。我们用风筝、气球携带传单,在福建沿海向国民党军盘踞的金门、马祖岛散发,有的气球甚至于飘到了台湾岛的上空,在台湾引起人们很大的惊奇。
(摘自华艺出版社《美军战俘:朝鲜战争火线纪事》 作者:程绍昆 等)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继承我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一方面在战场上同朝鲜人民军密切协同,猛烈地打击穷凶极恶的敌军;另一方面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对敌进行宣传,瓦解敌军士气,而对放下武器、停止抵抗的敌军被俘人员,则实行人道主义的宽待政策。
当时承担对敌宣传任务的,是由刘川诗、张连仲担任正、副科长的对敌宣传科,它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宣传部。随着任务的不断增加,对敌宣传科扩编为对敌宣传处,刘川诗同志担任处长。1952年春,敌军工作部正式成立,部长由总政宣传部黄远副部长兼任,对敌宣传处即编入敌工部序列。对敌宣传处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编印对敌宣传的传单。刘川诗处长率领通晓中、英文的青年知识分子干部张宗安、汪向同、郭长虹,以及美术工作者周光玠、郭文玉、曹昌武等,一共10来人,承担这项工作。另外,还有3位国际友人担任特别顾问,他们是:外文出版局的专家爱泼斯坦、夏庇若,新华社的专家陈志昆。这些同志和朋友,不避寒暑,不分昼夜,每周两三次聚集在一起,研究打着“联合国军”旗号的侵朝美军及其仆从军的思想动态、国际形势,以及朝鲜战况,等等,有针对性地定出各个时期的主题,高效率地编制成词语简明精练的英文传单。
新中国成立伊始,千头万绪,百废待兴,许多具体工作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印制传单也是如此。当时唯有外文印刷厂有条件印制外文印刷品,因此,印制对敌英文传单的任务就落到了外文印刷厂的头上。工厂领导和工人、技术人员把它当做一项十分重大的政治任务来对待,克服设备、技术甚至于纸张、油墨等诸多方面的困难,按时将传单印制出来,源源不断地运往朝鲜前线。
二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趁机纠集16个国家和地区的军队,打起“联合国军”的旗号,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在这前后,美国在国际上以及在其军队官兵中进行了很多欺骗宣传,说什么美国出兵朝鲜是“执行联合国警察的任务”,是“帮助朝鲜独立统一”。“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居然大言不惭地叫嚷:“战争三个月即可结束”,美军官兵“可以回家过圣诞节”。他们还污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野蛮”,“被中、朝军队俘虏就意味着死亡”,如此等等。我们初期的传单着重阐明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的非正义性,指出美军官兵远离家乡,来到朝鲜,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启发他们争取和平,反对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后,彭德怀司令员即与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联合签署关于宽待俘虏的命令,做出4项规定:
1.保证战俘生命安全。
2.保留战俘个人的财物。
3.不侮辱战俘人格,不虐待战俘。
4.如战俘有伤、有病,给予治疗。
此项宽待俘虏的政策规定,除向朝、中部队进行教育并要求严格执行之外,我们特地精制成传单,在前线广为散发,揭露美国的欺骗宣传,同时消减美军官兵的敵对情绪和恐惧心理,这就是深受美军官兵珍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安全通行证”。
三
战争的进程并没有按照美国将军的主观愿望发展,陷入泥潭的美国侵略军,其官兵不仅未能在3个月内从朝鲜回国过圣诞节,3年也未能返回家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劣势装备和极其高昂的士气,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给予了武器装备精良、自诩具有“海空绝对优势”的美国侵略军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特别是经过志愿军发动的5次战役的连续打击,“联合国军”的嚣张气焰受到严重的挫败,在美国舆论界引起了一片惊恐。1951年4月23日,美国《时代》周刊刊登了一张“联合国军”墓地的照片,公布了美、英军队的死亡数字,惊呼“伤亡惨重”。美军士气严重低落,怀乡思家之情在军中蔓延。此时,我们便将美国《时代》周刊的报道编制成传单,在朝鲜前线散发。传单的全文如下:
死者不再回家乡。
他们被永远地埋葬在距其亲人5000英里之外的朝鲜。
第一座联合国军墓地(永久性的)在朝鲜釜山附近,俯视着大海,如此遥远,这里躺着4715具战死者的尸体(4410为美国籍)。
——翻印自1951年4月23日美国《时代》杂志
联合国军在10个月的伤亡情况:(1950年11月至1951年9月5日)
总伤亡数322,000
分项:
美籍和英籍140,000
(南朝鲜)李承晚军182,000
联合国军士兵们:
那些关爱你们的人们,希望你们平安而健康地返回家乡。
不要被打死了埋进朝鲜那些永久性的坟墓里去。
过来吧!我们宽待俘虏,这是你们可靠的回家之路。
这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著名的“116号传单”。“116号传单”之所以著名,一则因为它是援引美国媒体报道的事实做依据,美国当局再也不能说“这是共产党的捏造”;二则因为美国《时代》周刊报道的是“第一座联合国军墓地”的死亡数字,实际上“联合国军”的伤亡数字要比这大得多;三则因为这份传单宣传了我们宽待俘虏的政策,指明了美军官兵的出路。因而这份传单在朝鲜战场美军前沿阵地散发,并发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碧潼俘虏管理处的被俘美军官兵阅览后,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有些被俘的美军人员公开表示,庆幸自己没有在战场上因顽抗被打死,而是当了志愿军的俘虏,这样回家也就有了指望。
四
总政领导对于敌军工作非常重视。萧华、甘泗淇、刘志坚副主任等领导同志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中,也要经常抽时间到敌工部办公室走走、看看,与同志们一起研究工作中的问题。一次,萧华副主任看到大家在编制一批新的传单,就询问散发传单的方法。大家告诉他,在朝鲜战场上,主要是由部队战士、翻译、敌工干部在前沿阵地散发。他说,能不能多想些办法。
在萧华副主任的启发下,我们进行了一次用迫击炮散发传单的试验。
1952年一个和煦的春日,在北京西苑的一片旷野里,承担试验任务的部队架起了2门射程最远可达3500米的八二迫击炮,指挥员一声令下,炮弹应声射出,如同实弹射击一般,但炮弹里装的不是炸药,而是传单。宣传弹在预定目标——假想敌军阵地上空裂开,传单散落开来,遍地都是,试验是成功的。不久,我们又在北京香山地区进行了一次模拟对敌广播喊话试验。当时,器材、设备非常缺乏。由笔者经手,仅在北京灯市东口一家很小的电器商店里买到了一些导线、喇叭、话筒、扩音机等简单的器材,架设起来,我们就按传单中的简练语言进行试播:“中国人民志愿军宽待俘虏!”“举起手来,缴枪不杀!”声音洪亮,传得很远,效果果然不错。
总政萧华副主任、敌工部黄远部长等领导同志,都亲临现场观看了这两次试验,称赞试验做得好,今后继续努力,精益求精。
莫道这些试验简单,但对敌军工作的不断开展创新,却是有意义的。由于停战谈判及其他种种原因,在朝鲜战场上,虽然用迫击炮散发传单做得不多,而多采用了一些喇叭筒实行火线喊话,后期用扩音器向敌方阵地广播,但是,在50年代末对国民党军的“金门炮战”中却用得很多,并且有很大的发展。我们用风筝、气球携带传单,在福建沿海向国民党军盘踞的金门、马祖岛散发,有的气球甚至于飘到了台湾岛的上空,在台湾引起人们很大的惊奇。
(摘自华艺出版社《美军战俘:朝鲜战争火线纪事》 作者:程绍昆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