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爱与坚守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j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峰说,正月初二早上,有个人订购了一堆水果,订单上只有购买人却没有收货人。仔细往下看,才发现下面有一行备注:送给中南医院的医护人员。
  靜静,我们真的不能回去了
   窗外寂静无声,阳台上的虎皮兰长势依然。天还没有完全亮,妻子已经把早餐准备好,简单的鸡蛋煮面,外加一碟从湖南常德带回来的腌萝卜。业已成为半个武汉人的岳成军,每每品尝老家的腌菜,内心总会泛起淡淡的乡愁;虽说湖南湖北相隔不远,但定居武汉以后,回家成了一种奢望。
   今天就要回老家了,岳成军的内心多少有点忐忑。他一手夹起一块腌萝卜,一手习惯性地打开手机,映入眼帘的是“长江云”推送的一条新闻:自2020年1月23日10时起,武汉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恢复时间另行通告。
   常年奋战在信访接待一线,岳成军养成了处变不惊的沉稳性格,但这个“封城”的消息,还是令他焦虑起来。他把夹起的腌萝卜放回到碗里,与妻子罗艳红对视了一下,并没有说话。
   岳成军的儿子小岳在中华路幼儿园读大班。元旦之前,疫情刚刚出现,武汉人仍处在观望期,许多单位强调上下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佩戴口罩,无特殊公务不许出行,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的防护措施。可1月21日,当小岳看到爸爸“全副武装”地回到家中,才发觉疫情已经变得严重。他问爸爸今年春节还能不能去老家的壶瓶山游玩,岳成军虽然没有正面回答,心里却想着:既然是儿子的愿望,那就去吧。
   可岳成军没料到疫情扩散得如此迅疾,一旦“封城”,便意味着交通阻断,回家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了。
   他把手机递给妻子,妻子的脸上划过一丝不安,但看完新闻后,她又长舒一口气:“我们是九点十分的动车,来得及。”
   “疫情这么严重,我看还是不回去了吧。”岳成军走到窗台前,望着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浩荡江水,似乎在瞬间失去了活力。
   “那怎么行,武汉实在是不安全!再说了,三年没回老家,公公婆婆嘴上不说,心里肯定有怨言。”妻子觑了一眼岳成军,而后转身走向小岳的卧室。
   岳成军本想说什么,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小岳正在穿衣服。一放寒假,小岳就开始赖床,如果不是今天回老家,他还会九点以后再起床。
   现在是早上六点多,离发车还有三个小时,只要没有其他意外,回家是板上钉钉的事——但岳成军不想冒这个险。
   他给同事发了一条微信,询问当前的情况,同事转来《致全省学生及家长的一封信》,信尾强调:“让我们增强责任意识和防护意识,齐心协力,群防群控,共同打赢这一场防疫阻击攻坚战!”看着这封信,岳成军的心里五味杂陈……
  “静静,我们真的不能回去了,留在武汉是责任,回家反而成了负担。”岳成军在客厅里大声说。
   当妻子听到“静静”两个字时,心头一热。结婚以后,岳成军总喊她“罗老师”,“静静”这个略显暧昧的称呼,伴随岁月的流逝,如同一条搁浅的小船,渐渐停泊在远去的记忆里。
   “你退票吧。”妻子似乎想到了什么,她出奇平静的眸子里,掠过一抹淡淡的忧伤。
  小岳在屋里喊:“退票做什么?我要回常德。”正说着,小岳从床上跳下来,径直走到岳成军面前,惺忪的睡眼里满是惊诧与不解。
  “小岳,你害怕生病吗?”岳成军问。
   “当然。”
  “现在好多武汉人都得了肺炎,我们很可能被传染,也很可能成为传染源,你担心吗?”
   “不担心,有医生可以治疗。”小岳肯定地回答。
   “可是现在火车站已经关闭,火车也已经取消,我们就留在武汉过年吧。”
   小岳不同意,他带着哭腔说:“我想去壶瓶山,姑姑还给我准备了压岁钱……”
   岳成军摸着小岳的头,耐心地说:“压岁钱爸爸给你,不过常德真的回不去了,你幼儿园的同学都守在武汉,你也不能缺席。”
   当九点十分G1155次列车驶离车站、一路向南之时,岳成军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在微信朋友圈中写道:“刚刚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退掉火车票留在武汉,陪小岳过春节。愿武汉的朋友一切安好,祝外地的亲人节日快乐。”
   岳成军转过头,对妻子说:“高考那年我填错了志愿,原本可以去北京,却阴差阳错来到武汉。以前我总是水土不服,现在我喜欢上了武汉的执拗。”
  哪怕被隔离,我也愿意
   一连三日,天空总是阴沉。除夕晚上,熊薇的婆婆做了一桌年夜饭,不算丰盛,却也色香味俱全。
   熊薇爱吃糖醋里脊,虽然今年猪肉的价格一路飙涨,但婆婆还是按照原来的计划,该买的一样没少买。看着满桌子美味佳肴,熊薇说一年了,本该跟三叔三婶相聚,好好畅叙一番,可是疫情蔓延到了家门口,虽然在同一个小区住着,却有山高水远的感觉。婆婆劝慰她:“特殊时期特别对待,不出门、少聚会,你好我好,他们就好。”
   婆婆这一番话,说到了熊薇心里。
   除夕早上,熊薇给远在随州老家的爸爸打了一个电话,爸爸从随州市中心医院退休后,被社区卫生院返聘,一年到头很少见面。她本想正月初二带着不到一岁的儿子回随州,但疫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扩散到大街小巷,熊薇的回乡计划就此取消。
   如今的熊薇,特别理解爸爸的不易。小时候,每当看到爸爸穿着白大褂给病人看病,熊薇总是不以为然,她十分羡慕那些有爸妈陪着玩耍的同学。可长大以后,熊薇懂得了医生的神圣,儿时对他人的羡慕,渐渐变得遥远而模糊。高考那年,熊薇本想报考临床医学,但因为考试成绩不大理想,最后选择了会计学。
   眼下,武汉的局势一天比一天严峻,小区已经封锁,红色条幅上的“疫情面前,人人有责,加强防范,自我隔离”十六个大字,在廊桥两侧红灯笼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刺眼。    正月初一,熊薇又给爸妈打电话,送去新春的祝福,不过令她没有想到的是,爸爸不在家。妈妈说一大早随州市卫健委调度室就通知他去医院上班,曾都区政府也下发文件,强调全区医务人员取消春节假期,提前到岗做好准备。听到这个消息,熊薇心里一沉,她叮嘱妈妈千万不要外出,提醒爸爸做好安全防范。
   这段时间,熊薇常常担心家人的身体出问题,好在这几天放假,防护工作相对好做一些。
   但令熊薇没有想到的事情还是来了。
   1月27日一早,熊薇接到工作单位的通知,让她在下午两点到文印室印制文件,届时将会派车接送。
  得到这一消息,熊薇觉得没什么,可婆婆的反应却令她愕然——“谁出门,谁隔离”。
  “封城”以后,武汉的大街小巷已经看不到人影,可流动的空气就像无形的杀手,在城市里肆意游荡。每个行人的心里,都像安装了一枚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引爆。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面对突如其来的通知,熊薇做着艰难的思想斗争。如果被隔离,有家难回;如果不加班,有违制度。
   思虑之余,熊薇想到了住在武昌区单位家属院的吴晨。吴晨以前在文印室带过班,熟悉文件印制的流程,离单位又近,让她帮忙不是问题。
   熊薇打开微信,写了一段文字:“吴晨姐,新年好。单位有通知需要印发,是个急件,我在汉口家中,距离较远,您能否帮我印一下?”
   写完这段话,熊薇核对了一下内容及表达方式,觉得没什么不妥,但她没有点击发送——在这样危急的时刻,全国人民心系武汉,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置生死于不顾,自己却因为一件小事踟蹰不决……熊薇决心“听从安排,随时待命”。
  午饭过后,车停在了小区楼下,熊薇戴上口罩跟婆婆道别后,向单位赶去。
  一路上,熊薇没有讲话。隔窗远望,昔日人来车往的粮道街、大东门、司门口、黄鹤楼,静如止水;街道两侧林立的铺面和商店,大门紧闭。
   路过武昌火车站时,熊薇拍了一个短视频,发到朋友圈:“今天是正月初三,街道上依旧没什么人。出门一趟,回家可能要收拾一小时,消毒酒精已经备好,戴过的口罩剪碎再丢,鞋子也不能带进家里。今晚怕是不能和宝宝睡在一起了,但我很开心,就算是被家人隔离,我也愿意。”
  人间有爱,便不冷了
   1月26日,正月初二,冷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天。
   晚上十点半,王峰冒雨骑行在路上,他已记不太清这是今天的第几个订单,但这是一个大单——家住首义路的市民刘先生通过微信小程序订购了六袋大米,每袋五公斤,压在电动车上,沉甸甸的,行进途中有些吃力。
   自从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以后,市民不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为了保障日常生活所需,不少人通过外卖订购生活必需品,外卖小哥成为这个寒冬里不停穿梭的“逆行者”。
   二十三岁的王峰是武汉外卖团队中的一员。在疫情肆虐之时,王峰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冒着随时被感染的风险,日夜兼程,为千家万户送去温暖。
   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王峰的话不多,但是問及如何看待这场疫情阻击战时,他坚定地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疫情面前,不分你我。”
   王峰到达首义路时,已经是十一点多,刘先生住的小区没有电梯,王峰忙上忙下跑了几趟,才把大米送到刘先生家中。彼时,汗水夹杂着雨水,在王峰脸上流淌,但事后看到刘先生在盒马鲜生首义店顾客群里发来的一个点赞的表情时,他觉得再累都是值得的。
   同为外卖小哥的余长青说:“武汉‘封城’以来,订单暴涨,我们不分白天黑夜连轴转。有些路程较远的订单,只能采取接力的方式,只为货物能够准确送到顾客手中。”
   外卖小哥的义举得到了武汉市民的称赞。很多顾客或是嘘寒问暖,或是送上口罩和热饮,临走时还不忘叮嘱一句注意安全,戴好口罩,做好防范。那些暖心的话语,就像冬日里的一团火,炙热又深情满满。
   盒马鲜生首义店共有五十名外卖小哥,部分家在外地的小哥之前已经回家过年,目前人数不及平时的一半。以前一个配送员一天接单四十个,现在一天接单接近六十个,只得十二个小时超负荷工作。为了保证他们有充足的体力,店里会在晚上十一点加一次餐。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外卖小哥每天都能收到一些“特殊”的订单。王峰说,正月初二早上,有个人订购了一堆水果,订单上只有购买人却没有收货人。仔细往下看,才发现下面有一行备注:送给中南医院的医护人员。
   那个瞬间,一股暖流在王峰心中涌动。气温渐渐回升,春天就要到来,疫情终将走远……
   梁衍军摘自《北京晚报》
其他文献
如今,母亲的头发全白了,比雪更白。每次望着她的白发,我心里就有一场场纷纷扬扬的雪,一直在落……  在我记忆里,染白母亲头发的第一场雪,是在我八岁那年。雪纷纷扬扬,我和大我三岁的哥哥,披麻戴孝,去山上为父亲送葬。身上是白的,天地也是白的。   母亲没有流泪。我和哥从山上送葬回來,看到母亲站在院外,望向山,一动不动。脸上没有表情,就那么肃穆地站着,像一座雕塑。   第二年冬天,依然是在一场雪中,我
期刊
一场未知尽头的疫病几乎将时间劈成两半,人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来了180度大转弯。宅家,成了疫情中众人的日常。   2020年1月27日,我在朋友圈发了几张九宫数独图,包括:常规数独、异形数独、对角线数独、杀手数独。附了八个字:“就这样吧,祝你平安。”以此打发时间,甚是有效。很多朋友看到,也做起数独来,我们在网上交流解题思路,忘记了郁闷。   后来杭州解禁,中国陆续解禁,世界却陷入了泥淖,进入了人人
期刊
或许,哪一天她会突然出现在码头上,我怕她到时找不到回家的路。  小王才走出车站,一群人便围了上来,都是些开摩的、蹬三轮车的,乱哄哄地问要去哪里。他没有应答,有些生厌地拨开他们,径自走向不远处的出租车,拉开车门上了车。   小王的家就在这座城市,他的父亲也是蹬三轮车的。他这次专程从省城回来,就是要与父亲商量,别再蹬三轮车了。   回到家里,冷冷清清的没有一点生气。电话里他已经告诉过父亲回家的钟点
期刊
“当然,我很快乐……我有你妈陪我,我爱你妈,你知道的。”他转头凝视着远方。  我下车往父母家走去,想起父亲上次住院,有如一场噩梦。胡桃树上有两只雪白的鸽子在咕咕叫着,待我走近时飞走了。我自己走进去,屋内跟往常一样阴暗。我的父母都怕光,母亲怕有着40年历史的老沙发会退色,同时又哀叹她的植物永远种不起来。父亲坚持拉上窗帘,以免有人往里面偷看。  母亲在躺椅上睡着了,面前的电视发出巨大的声音。无论我什么
期刊
父母那一代人,有很多人都是这样活过来的,一辈子为生存挣扎,为伴侣、子女奉献,不曾真正拥有过自我。热血、理想都是太奢侈、太遥远的词语。   1   去年过年回家,我突然发现爸爸的牙齿快没了,原先门牙的位置一片空洞,其他牙齿也几乎不见踪影,露出大片的凄凉与滑稽。  我问我爸发生了什么,毕竟他才40多岁的年纪,牙齿怎么也不至于自然掉光。我爸说,前几年夏天吃冰棍,他吃得急了,结果牙齿在瞬间受了冻,落下病根
期刊
每天困扰我的烦恼和痛苦,都变得无所谓了,我对因身边琐事或喜或忧的自己感到惭愧。  迄今为止,我已见过3000多名患者及家属,现在仍能从很多人身上获益良多。   因为患病,因为身体不能自由活动,因为净给身边的人添麻烦了,所以自己活着没有价值?   绝对不是。   有的患者已经接到余命通知,身体状况并不好,但交谈时依然面带笑容。   有的患者连走路都费劲,却仍然从很远的地方花几个小时赶来面谈。
期刊
印象里她永远低着头切卤味,从来不停歇,只有感觉人多了,才抬头招呼客人自己找座。她呢?她还能准时开门么?  “沈阳路口炸面窝的熊阿姨得了新冠走了。”林子给我发信息,我打心眼里不愿意面对这样的事实。  我隐约知道,一场疫情过后,很多小店或许会消失。但我自私地以为,只要不去看不去想,它或许就不会成真。  面窝是除热干面、豆皮之外,武汉过早里另一个“流行单品”。这是一个用黄豆和大米制作的炸物,黄豆大米加水
期刊
这天夜间,我好久好久没有睡着,我知道我是再也不会看到熊大哥了,但是,我是那么地珍惜它留下来的友情。  记得30年前,当我17岁的时候,曾干了一件蠢事——我跟朋友打赌,说我敢单独步行穿过加拿大西部的罗布森山。于是,我准备好行装后,独自一人出发了。   这天,我背着露营装备,整整走了一天。傍晚,在溪畔选择好了一块空地,架起了帐篷,正准备晚餐,猛一抬头,只见30米处有一头极大的雄黑熊,正在缓缓地沿着空
期刊
荷兰人请客就像请来了大少爷二少奶奶,穿梭于屋里屋外,伺候宾客忙得不亦乐乎,所以他们轻易不请人吃饭。   你如果不凑巧在吃饭时间来到荷兰人家里,他们耐心地等你走了再做饭吃饭;如果你不知趣賴着不走,他们就用眼睛看你,直到把你看走了事。不是荷兰人小气,而是因为他们做的饭总是正好够吃。   荷兰人每做饭之前都要去超市买菜,不多不少,就够一顿的。买就多买点呗,省得明天再跑腿,而且多买价钱还便宜些!他们说
期刊
我们经常互相问候:“你去哪里度假了?”“你睡得怎么样?”还有一个问题,我觉得大家应该互相多问一下,那就是:“你在读什么书?”这是一个简单却有力的问题,它可以改变生活,为被文化、年龄、时间和空间分割的人们创造一个共享的宇宙。   当我們问别人“你在读什么书”时,有时我们会发现与他人的相似之处,有时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地方,有时我们会发现隐藏的共同爱好,有时我们会打开思索新世界、新想法的大门。当怀着真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