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并分析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3年6月为对照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2月为观察阶段,对照阶段的患者均按照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阶段则在风险管理模式下对患者进行护理,比较两阶段患者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护理后,对照阶段60例患者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23.3%,明显高于观察阶段的5.0%;且其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4.47±4.33)分,明显高于对照阶段的(88.25±7.45)分。上述两项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血液透析护理中的不安全事件,必须引起重视。
关键词:血液透析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
血液透析是临床上用于治疗肾衰竭的常用方法,属肾脏替代型疗法。近年来,血液透析患者治疗后的存活率有显著提高,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也在不断上升,做好血液透析护理工作有重要意义[1]。但在护理实践中,血液透析护理过程中发生不安全事件的几率仍较高,我科对血液透析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加强风险管理,取得良好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科行门诊血液透析的患者,透龄>1年,每周透析时间8~12h,将2013年1月~6月作为对照阶段,另选取2013年7月~12月为观察阶段,两阶段内我科护理人员的年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在两个阶段内随机选取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各60例,纳入标准:①未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损伤;②意识清醒,可自主完成调查;③治疗时间贯穿整个阶段。排除中途转院治疗或死亡患者。对照阶段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31~70岁,平均年龄(46.9±2.1)岁,观察阶段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57.3±2.6)岁。两阶段所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阶段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常规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按照一般流程进行血透护理。观察阶段则在风险管理模式下进行护理:(1)在全科内形成完善各护理流程,所有护士均熟练掌握各个操作流程,对各项护理工作落实个体责任制度;(2)透析前仔细检查透析器及管道是否有破损,监测透析器的消毒液浓度,如管路包装破损应及时更换。(3)在血透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无菌技术贯穿于每个医疗、护理操作环节。透析治疗前后严格洗手、戴手套,且一用一洗手、一用一换手套。戴污染的手套不得进行其他操作或接触其他清洁区域。医务人员的手有伤口时应先包扎伤口,再戴双层手套。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时应做好标准预防。(4)透析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穿刺及置管部位是否有渗血、移位等异常现象,以便及时进行处理;(5)在透析过程中,向邻近的两位分管护士之间进行互相核查,核查的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机位号、治疗模式、各参数的设置、透析器的型号及复用时间及有效时间 和容积、肝素的使用、穿刺点的情况以及管理连接是否正确,有无打折扭曲等。(6)详细记录患者透析前后的体重变化,判定患者的实际脱水量,是否达到治疗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2]
比较两阶段患者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同时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共包括20个项目,每项均设置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及非常满意5个选项,分别对应1-5分,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水平,分数越高表明护理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组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安全事件
对照阶段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23.3%,观察阶段的不安全事件率为5.0%。观察阶段患者的不安全事件率明显低于对照阶段,两阶段间的比较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详细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综合比较分析[(n)%]
不安全事件
对照组
观察组
x2
P
透析器核对
1(1.7)
0(0.0)
13.784
<0.05
人为错误导致血肿
3(5.0)
1(1.7)
管路未闭合导致出血
2(3.3)
0(0.0)
消毒液残留
1(1.7)
0(0.0)
医嘱执行错误或遗漏
2(3.3)
0(0.0)
内瘘针或导管脱落
2(3.3)
0(0.0)
参数设置错误
3(5.0)
2(3.3)
总计
14(23.3)
3(5.0)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阶段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阶段,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详见下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分析(
)
组别
例数 护理满意度
对照阶段
60
88.25±2.45
观察阶段
60
94.47±4.33
t
--
9.684
P
--
<0.05
3 讨论
3.1 不安全因素分析
血透护理中常见的不安全事件主要有:透析器核对;人为错误导致血肿;管路未闭合导致出血,消毒液残留;医嘱执行错误或遗漏;内瘘针或导管脱落;参 数设置错误等。对血透患者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可将血透护理不安全因素归纳如下:①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不达标。部分护理人员由于工作年限较短,仍无法熟练掌握血透护理患者的护理要点;且年轻护士普遍缺乏工作责任心,在护理过程中未对相关工作引起足够重视,进而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3]。②护理人员的排班制度不合理。由于患者人数较多,往往会出现一名护士分管6~7名患者的现象,容易出现混淆而导致不安全事件;③患者自身因素。透析治疗疗程普遍较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烦躁、焦虑等情绪,或患者自身意识不清晰,均可能导致导管脱落。
3.2 防范措施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加强风险管理后,我科发生不安全事件的几率仅为5.0%,明显低于对照阶段的23.3%;且观察阶段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达(94.47±4.33)分,显著优于对照阶段。因此应针对上述不安全因素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第一,制定有效科学的护士排班制度,可采取弹性排班方式[4],使护理人员更好地满足血透患者的护理需求;第二,对经验不足的护士加强培训,可由经验丰富护士带领年轻护士进行护理[5];同时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对于常见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第三,积极主动地与患者交流,帮助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护理依从性,并在征求家属同意后,对意识不清患者采取相应约束措施。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进行血液透析护理时,应加强风险管理,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石虹.血液透析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全科护理,2010,08(31):2869.
[2]于力.影响血液透析护理安全的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2,14(26):50.
[3]李丽.血液透析中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14):88.
[4]谈晓燕.血液透析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7):104-105.
[5]王丽.血液透析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12):525.
关键词:血液透析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
血液透析是临床上用于治疗肾衰竭的常用方法,属肾脏替代型疗法。近年来,血液透析患者治疗后的存活率有显著提高,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也在不断上升,做好血液透析护理工作有重要意义[1]。但在护理实践中,血液透析护理过程中发生不安全事件的几率仍较高,我科对血液透析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加强风险管理,取得良好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科行门诊血液透析的患者,透龄>1年,每周透析时间8~12h,将2013年1月~6月作为对照阶段,另选取2013年7月~12月为观察阶段,两阶段内我科护理人员的年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在两个阶段内随机选取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各60例,纳入标准:①未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损伤;②意识清醒,可自主完成调查;③治疗时间贯穿整个阶段。排除中途转院治疗或死亡患者。对照阶段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31~70岁,平均年龄(46.9±2.1)岁,观察阶段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57.3±2.6)岁。两阶段所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阶段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常规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按照一般流程进行血透护理。观察阶段则在风险管理模式下进行护理:(1)在全科内形成完善各护理流程,所有护士均熟练掌握各个操作流程,对各项护理工作落实个体责任制度;(2)透析前仔细检查透析器及管道是否有破损,监测透析器的消毒液浓度,如管路包装破损应及时更换。(3)在血透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无菌技术贯穿于每个医疗、护理操作环节。透析治疗前后严格洗手、戴手套,且一用一洗手、一用一换手套。戴污染的手套不得进行其他操作或接触其他清洁区域。医务人员的手有伤口时应先包扎伤口,再戴双层手套。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时应做好标准预防。(4)透析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穿刺及置管部位是否有渗血、移位等异常现象,以便及时进行处理;(5)在透析过程中,向邻近的两位分管护士之间进行互相核查,核查的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机位号、治疗模式、各参数的设置、透析器的型号及复用时间及有效时间 和容积、肝素的使用、穿刺点的情况以及管理连接是否正确,有无打折扭曲等。(6)详细记录患者透析前后的体重变化,判定患者的实际脱水量,是否达到治疗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2]
比较两阶段患者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同时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共包括20个项目,每项均设置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及非常满意5个选项,分别对应1-5分,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水平,分数越高表明护理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组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安全事件
对照阶段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23.3%,观察阶段的不安全事件率为5.0%。观察阶段患者的不安全事件率明显低于对照阶段,两阶段间的比较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详细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综合比较分析[(n)%]
不安全事件
对照组
观察组
x2
P
透析器核对
1(1.7)
0(0.0)
13.784
<0.05
人为错误导致血肿
3(5.0)
1(1.7)
管路未闭合导致出血
2(3.3)
0(0.0)
消毒液残留
1(1.7)
0(0.0)
医嘱执行错误或遗漏
2(3.3)
0(0.0)
内瘘针或导管脱落
2(3.3)
0(0.0)
参数设置错误
3(5.0)
2(3.3)
总计
14(23.3)
3(5.0)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阶段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阶段,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详见下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分析(
)
组别
例数 护理满意度
对照阶段
60
88.25±2.45
观察阶段
60
94.47±4.33
t
--
9.684
P
--
<0.05
3 讨论
3.1 不安全因素分析
血透护理中常见的不安全事件主要有:透析器核对;人为错误导致血肿;管路未闭合导致出血,消毒液残留;医嘱执行错误或遗漏;内瘘针或导管脱落;参 数设置错误等。对血透患者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可将血透护理不安全因素归纳如下:①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不达标。部分护理人员由于工作年限较短,仍无法熟练掌握血透护理患者的护理要点;且年轻护士普遍缺乏工作责任心,在护理过程中未对相关工作引起足够重视,进而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3]。②护理人员的排班制度不合理。由于患者人数较多,往往会出现一名护士分管6~7名患者的现象,容易出现混淆而导致不安全事件;③患者自身因素。透析治疗疗程普遍较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烦躁、焦虑等情绪,或患者自身意识不清晰,均可能导致导管脱落。
3.2 防范措施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加强风险管理后,我科发生不安全事件的几率仅为5.0%,明显低于对照阶段的23.3%;且观察阶段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达(94.47±4.33)分,显著优于对照阶段。因此应针对上述不安全因素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第一,制定有效科学的护士排班制度,可采取弹性排班方式[4],使护理人员更好地满足血透患者的护理需求;第二,对经验不足的护士加强培训,可由经验丰富护士带领年轻护士进行护理[5];同时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对于常见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第三,积极主动地与患者交流,帮助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护理依从性,并在征求家属同意后,对意识不清患者采取相应约束措施。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进行血液透析护理时,应加强风险管理,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石虹.血液透析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全科护理,2010,08(31):2869.
[2]于力.影响血液透析护理安全的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2,14(26):50.
[3]李丽.血液透析中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14):88.
[4]谈晓燕.血液透析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7):104-105.
[5]王丽.血液透析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1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