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名《复活节游行》
作者 [美]理查德·耶茨
译者 孙仲旭
出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
时间 2009年11月
母亲格兰姆斯夫人,姐姐莎拉,妹妹艾米莉,这个组合让我想起苏童的《妇女生活》。女人的命运总有着说不清的相似,相似的缺失,相似的欲望,相似的结局。但比起苏童,耶茨笔下的女性似乎更平实一些,她们不是旧时上海的闺秀名媛,只生活在70年代美国的普通家庭。母亲离婚了,两个女儿必需和母亲迁徙在美国的一个个不同的城市中,但是偌大的美国无法消化妈妈的孤独,这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格兰姆斯家的两姐妹都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我很好奇耶茨为什么要在作品的开篇就给这个故事下如此一个定义,他为什么不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反而要自顾自地抢白。看完整本书之后才发现,耶茨不是在告诉你这个故事是否幸福,而是在告诉你,这个故事到底不幸福到什么程度。很显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母亲和莎拉都在孤独中死去,一个死在精神病院里,一个死在酗酒和家庭暴力中,她们还没来得及检视自己的人生,就把干瘪的肉体献给了人们的叹息。艾米莉是聪明的,她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在姐姐与男友约会时乖乖地跟在身边不作言语,只会在浴室里的镜子前,对着自己的裸体想象着姐姐的男友会对她说:“艾米莉,我爱的是你。”她信仰知识,读到大学,理想是成为一名能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她懂得如何在母亲和姐姐身上吸取教训,希望凭靠知识不依附于男人、婚姻,甚至不依附于性。但是,她却又什么都要,要爱,要性,要婚姻,还要幸福。
她错了,规避人生中的某一条道路并不能使她畅通无阻地走上另一条道路,事情往往是,现实只能给你部分的补偿,而这补偿,往往无法弥补你之前全部的缺失,也无法保证你全部的未来。
在艾米莉成年以后的三十多年中,她依着自己的理想爱上过思想上的巨人,但他在身体上却是一个“站不起来”的人;于是她转而爱上身体的强者,此人却因为身体的过于强壮而抛弃了她。到了30岁,经历了跳槽、离婚和堕胎,她却始终游弋在这两類男人之间,像个知错就改的孩子,希望通过不断地订正交出一份满分的答卷。到了50岁,她仍在努力地躲避着那些可能伤害到她的可能性,像一个活在困境中一辈子的老太婆,没有工作、爱人、家庭、朋友……
艾米莉的故事会让我们想到什么?一名独立女性追求自由自主的失败案例?一份关于幼年缺失父爱的女性成长经历的精神分析?社会学的概念和定义显然无法让我们停止不去悲伤。
这个世界至今不变的规律,对于女人而言无非是在一个值得爱的男人身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寄托自己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时代的进步只会让女性去做更多的事,以此来实现这个非常简单的愿望。而耶茨的解释则是:如果说我的作品有一个主题,我怀疑这个主题并不复杂,那就是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种无法逃脱的孤独中,他们的悲剧也在于此。
你想要不犯错,最终还是会犯,你想要幸福,最终还是会有不幸……耶茨真是个悲观主义者,还宿命,面对这样的作者,你又怎能不悲伤呢?
即使像艾米莉那样,总是目标明确,行动敏捷,到头来,还不是只能说一句:你知道有件事情很滑稽吗?我都快50岁了,这辈子还是什么事情都弄不明白……
作者 [美]理查德·耶茨
译者 孙仲旭
出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
时间 2009年11月
母亲格兰姆斯夫人,姐姐莎拉,妹妹艾米莉,这个组合让我想起苏童的《妇女生活》。女人的命运总有着说不清的相似,相似的缺失,相似的欲望,相似的结局。但比起苏童,耶茨笔下的女性似乎更平实一些,她们不是旧时上海的闺秀名媛,只生活在70年代美国的普通家庭。母亲离婚了,两个女儿必需和母亲迁徙在美国的一个个不同的城市中,但是偌大的美国无法消化妈妈的孤独,这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格兰姆斯家的两姐妹都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我很好奇耶茨为什么要在作品的开篇就给这个故事下如此一个定义,他为什么不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反而要自顾自地抢白。看完整本书之后才发现,耶茨不是在告诉你这个故事是否幸福,而是在告诉你,这个故事到底不幸福到什么程度。很显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母亲和莎拉都在孤独中死去,一个死在精神病院里,一个死在酗酒和家庭暴力中,她们还没来得及检视自己的人生,就把干瘪的肉体献给了人们的叹息。艾米莉是聪明的,她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在姐姐与男友约会时乖乖地跟在身边不作言语,只会在浴室里的镜子前,对着自己的裸体想象着姐姐的男友会对她说:“艾米莉,我爱的是你。”她信仰知识,读到大学,理想是成为一名能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她懂得如何在母亲和姐姐身上吸取教训,希望凭靠知识不依附于男人、婚姻,甚至不依附于性。但是,她却又什么都要,要爱,要性,要婚姻,还要幸福。
她错了,规避人生中的某一条道路并不能使她畅通无阻地走上另一条道路,事情往往是,现实只能给你部分的补偿,而这补偿,往往无法弥补你之前全部的缺失,也无法保证你全部的未来。
在艾米莉成年以后的三十多年中,她依着自己的理想爱上过思想上的巨人,但他在身体上却是一个“站不起来”的人;于是她转而爱上身体的强者,此人却因为身体的过于强壮而抛弃了她。到了30岁,经历了跳槽、离婚和堕胎,她却始终游弋在这两類男人之间,像个知错就改的孩子,希望通过不断地订正交出一份满分的答卷。到了50岁,她仍在努力地躲避着那些可能伤害到她的可能性,像一个活在困境中一辈子的老太婆,没有工作、爱人、家庭、朋友……
艾米莉的故事会让我们想到什么?一名独立女性追求自由自主的失败案例?一份关于幼年缺失父爱的女性成长经历的精神分析?社会学的概念和定义显然无法让我们停止不去悲伤。
这个世界至今不变的规律,对于女人而言无非是在一个值得爱的男人身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寄托自己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时代的进步只会让女性去做更多的事,以此来实现这个非常简单的愿望。而耶茨的解释则是:如果说我的作品有一个主题,我怀疑这个主题并不复杂,那就是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种无法逃脱的孤独中,他们的悲剧也在于此。
你想要不犯错,最终还是会犯,你想要幸福,最终还是会有不幸……耶茨真是个悲观主义者,还宿命,面对这样的作者,你又怎能不悲伤呢?
即使像艾米莉那样,总是目标明确,行动敏捷,到头来,还不是只能说一句:你知道有件事情很滑稽吗?我都快50岁了,这辈子还是什么事情都弄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