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一个衍生物。本文主要以留守儿童在文化教育、心理健康、社会侵害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调查和分析的重点,使社会及广大家长广泛关注留守儿童。
【关键词】留守儿童; 文化教育; 心理健康; 社会暴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就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中产生了一个特殊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即没有能够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当地农村上学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孩童时期是人的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缺乏父母关爱与呵护的留守儿童,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他们极易在心理、生理、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很多偏差性的问题。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越多的留守儿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虽然国家在近几年加大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也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有效政策与措施,加强文化与心理的教育与引导力度、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等以改善留守儿童的现状,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持续增长的趋势。据新华网发布的全国妇联的最新研究报告给出的最新数据指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人。 因此,在留守儿童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无论是新出现的还是已有的,均亟待解决。
1“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1学习热情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这些年级学习较差的“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学习热情明显不如其他学生。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加之作业本上不断出现的红色“X”,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这不,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天南海北的做生意、挣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1.2学习方法不科学,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对于这些年级学习较差“留守儿童”而言,习惯可能比知识、能力更重要。在对低年级“留守儿童”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放学回家,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三年级学生占25.3%,四年级学生占19.6%,五年级学生占13.8%,六年级学生占9.8%,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些中、高年级学习较差“留守儿童”不良的习惯中,要数做作业的习惯最差:要家长督促做作业的占65.3%,向同学抄作业的占16.2%,边做作业边听音乐或边吃东西的占39.4%。另外,在做作业时,经常和别人讲话或做其它事的占56.1%;还有7.5%的同学经常或有时把学习时间花在学习以外的事情上了。
1.3厌学情绪严重,引发学习心理障碍:
父母离家进城后,留守儿童在学习和接受教育上处于无人看管的境地。一旦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在学校还可以向老师请教,在家只能靠自己思索,思索不出只好放弃,长此以往导致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动力,产生了厌学情绪,并且自信心严重受损。由于缺乏一些正确的心理疏导以及学习上的帮助,使他们面对成绩不能上升的情况后逐渐变的消沉,总感觉自己太笨,没有自信心,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加之家庭结构、生活环境的欠缺,这些留守儿童在学习中受到较多的负面情绪影响。养成他们任性、冷漠、自卑、郁闷、胆怯、失望、冲动、敏感、嫉妒、孤独等不良心理。
1.4他们和教师的关系值得深思:
调查结果中有几点值得我们深思:(1)只有14.4%的拥有学习问题的“留守儿童”认为教师经常表扬他;(2)只有9.9%的教师经常找这些拥有学习问题的“留守儿童”谈话或者家访。只要在学校里成长过的人们都有同样的体会,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成长意味着什么,更何况对于这些在心理上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留守儿童。在其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教师如能承担起培养其自信心的重任,则会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成长动力。
1.5学校对他们的有效管理相对薄弱:
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教师对这些中、高年级学习较差“留守儿童”的了解不可能只凭课堂的几节课,还需要向家长和社会了解这些“留守儿童”的表现。但是,由于这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这样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
那么,如何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教育呢?
(1)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定期召开座谈会:
学校或班主任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开学的一二个星期就应该摸底,看看哪些学生的家长在哪里上班,哪里打工,家庭情况,住址,电话号码等都要弄清楚,以便和家长沟通联系,做学生的工作时好有的放矢。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比较少与子女沟通,据调查,有15%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0.2%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有的就比较冷漠,孤僻等不良心理。因此,班主任应提供给这些“问题学生”适当的宣泄空间,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会,给心理有问题的留守儿童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尽情谈自己的看法、想法,对父母的思念怨恨都可以在同龄人之间得到共鸣,并互相讨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2)与家长沟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协调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据调查,有问题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特别是一些缺乏现代教育知识的“传统家长”。“传统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孩子必须听从家长的一切指示,孩子稍有犯错,不问缘由就加于责罚,或是棍棒伺候;不与孩子谈心交流;试问,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心理能健康吗?能不成“问题学生”吗?因此,做老师的应与学生家长经常联系,与家长电话沟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必要时还应教给家长一些现代教育知识,改变家长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如今的一部分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读书,一切都是老师的责任了。做家长的就很少管家孩子,因此,学校也应该召开家长座谈会,交流教育学生的经验,让家长明白,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想孩子健康顺利的成长,家庭教育必须配合好学校教育,只有二者结合好,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人才。 2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
2.1自卑心理和人格障碍: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他们自惭形秽,怕被别人瞧不起。因此,内向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心理问题越明显。有的父母把孩子托给亲属,孩子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认为自己不是这家庭中的一员,觉得自己比这个家庭中的人低一等,说话小心翼翼,做事思前想后,怕做错或做不好招别人责备,这很容易形成焦虑和抑郁的人格障碍。
2.2孤僻心理与交往障碍: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信任感,容易对周围的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害怕与人交往,逃避各种活动,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周宗奎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现一定的自我封闭性,不敢参加集体活动,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后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一段时间不爱说话、不愿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心理孤僻抑郁[1]。
2.3逆反心理和行为偏差:
因缺少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对人际交往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对老师、亲友的批评管教产生较强的抵触心理,常表现为“不听话”“、不谦虚”“、恶作剧”等[2]。由于他们认识能力发展滞后,自我控制能力差,一些儿童会因心灵空虚转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有的赌博、打麻将,有的拉帮结派、抽烟喝酒、逃学打架,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同时,这些孩子缺少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这些父母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拥有大量的零花钱,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2.4厌学心理和怨恨父母:
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时不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学习比较被动,加之家里的老人文化水平低,根本没有能力帮助他们,接管他们的亲戚一般只管他们的生活不管学习,他们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最终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症等问题。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不理解,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据公安部的调查,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曾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
总之,留守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留守儿童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的素质,不单学校要抓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全社会都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 文化教育; 心理健康; 社会暴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就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中产生了一个特殊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即没有能够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当地农村上学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孩童时期是人的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缺乏父母关爱与呵护的留守儿童,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他们极易在心理、生理、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很多偏差性的问题。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越多的留守儿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虽然国家在近几年加大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也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有效政策与措施,加强文化与心理的教育与引导力度、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等以改善留守儿童的现状,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持续增长的趋势。据新华网发布的全国妇联的最新研究报告给出的最新数据指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人。 因此,在留守儿童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无论是新出现的还是已有的,均亟待解决。
1“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1学习热情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这些年级学习较差的“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学习热情明显不如其他学生。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加之作业本上不断出现的红色“X”,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这不,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天南海北的做生意、挣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1.2学习方法不科学,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对于这些年级学习较差“留守儿童”而言,习惯可能比知识、能力更重要。在对低年级“留守儿童”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放学回家,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三年级学生占25.3%,四年级学生占19.6%,五年级学生占13.8%,六年级学生占9.8%,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些中、高年级学习较差“留守儿童”不良的习惯中,要数做作业的习惯最差:要家长督促做作业的占65.3%,向同学抄作业的占16.2%,边做作业边听音乐或边吃东西的占39.4%。另外,在做作业时,经常和别人讲话或做其它事的占56.1%;还有7.5%的同学经常或有时把学习时间花在学习以外的事情上了。
1.3厌学情绪严重,引发学习心理障碍:
父母离家进城后,留守儿童在学习和接受教育上处于无人看管的境地。一旦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在学校还可以向老师请教,在家只能靠自己思索,思索不出只好放弃,长此以往导致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动力,产生了厌学情绪,并且自信心严重受损。由于缺乏一些正确的心理疏导以及学习上的帮助,使他们面对成绩不能上升的情况后逐渐变的消沉,总感觉自己太笨,没有自信心,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加之家庭结构、生活环境的欠缺,这些留守儿童在学习中受到较多的负面情绪影响。养成他们任性、冷漠、自卑、郁闷、胆怯、失望、冲动、敏感、嫉妒、孤独等不良心理。
1.4他们和教师的关系值得深思:
调查结果中有几点值得我们深思:(1)只有14.4%的拥有学习问题的“留守儿童”认为教师经常表扬他;(2)只有9.9%的教师经常找这些拥有学习问题的“留守儿童”谈话或者家访。只要在学校里成长过的人们都有同样的体会,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成长意味着什么,更何况对于这些在心理上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留守儿童。在其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教师如能承担起培养其自信心的重任,则会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成长动力。
1.5学校对他们的有效管理相对薄弱:
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教师对这些中、高年级学习较差“留守儿童”的了解不可能只凭课堂的几节课,还需要向家长和社会了解这些“留守儿童”的表现。但是,由于这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这样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
那么,如何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教育呢?
(1)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定期召开座谈会:
学校或班主任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开学的一二个星期就应该摸底,看看哪些学生的家长在哪里上班,哪里打工,家庭情况,住址,电话号码等都要弄清楚,以便和家长沟通联系,做学生的工作时好有的放矢。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比较少与子女沟通,据调查,有15%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0.2%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有的就比较冷漠,孤僻等不良心理。因此,班主任应提供给这些“问题学生”适当的宣泄空间,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会,给心理有问题的留守儿童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尽情谈自己的看法、想法,对父母的思念怨恨都可以在同龄人之间得到共鸣,并互相讨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2)与家长沟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协调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据调查,有问题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特别是一些缺乏现代教育知识的“传统家长”。“传统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孩子必须听从家长的一切指示,孩子稍有犯错,不问缘由就加于责罚,或是棍棒伺候;不与孩子谈心交流;试问,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心理能健康吗?能不成“问题学生”吗?因此,做老师的应与学生家长经常联系,与家长电话沟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必要时还应教给家长一些现代教育知识,改变家长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如今的一部分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读书,一切都是老师的责任了。做家长的就很少管家孩子,因此,学校也应该召开家长座谈会,交流教育学生的经验,让家长明白,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想孩子健康顺利的成长,家庭教育必须配合好学校教育,只有二者结合好,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人才。 2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
2.1自卑心理和人格障碍: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他们自惭形秽,怕被别人瞧不起。因此,内向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心理问题越明显。有的父母把孩子托给亲属,孩子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认为自己不是这家庭中的一员,觉得自己比这个家庭中的人低一等,说话小心翼翼,做事思前想后,怕做错或做不好招别人责备,这很容易形成焦虑和抑郁的人格障碍。
2.2孤僻心理与交往障碍: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信任感,容易对周围的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害怕与人交往,逃避各种活动,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周宗奎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现一定的自我封闭性,不敢参加集体活动,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后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一段时间不爱说话、不愿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心理孤僻抑郁[1]。
2.3逆反心理和行为偏差:
因缺少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对人际交往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对老师、亲友的批评管教产生较强的抵触心理,常表现为“不听话”“、不谦虚”“、恶作剧”等[2]。由于他们认识能力发展滞后,自我控制能力差,一些儿童会因心灵空虚转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有的赌博、打麻将,有的拉帮结派、抽烟喝酒、逃学打架,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同时,这些孩子缺少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这些父母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拥有大量的零花钱,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2.4厌学心理和怨恨父母:
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时不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学习比较被动,加之家里的老人文化水平低,根本没有能力帮助他们,接管他们的亲戚一般只管他们的生活不管学习,他们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最终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症等问题。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不理解,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据公安部的调查,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曾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
总之,留守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留守儿童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的素质,不单学校要抓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全社会都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