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初中学生对社会事物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局限,所以中国人口状况对初中学生来说,只是具体的数字,没有完整的感受,学习会略显苦燥和抽象,只能通过生活的具体事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国人口的现状,做出合理的判断。
【关键词】地理;教学;感悟
遭遇尴尬
下午第一节是八(2)班的地理课,学习的内容是第一章第二节《众多的人口》,书本列举数字说明了中国人口较多并且分布不均。这些苦燥的数字让学生听的昏昏欲睡,当讲到我国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教室的后边有个学生大声说:“计划生育没有什么好处,中国那么大,也不再乎多几个。”顿时,我感到相当的恼怒,心想上课不好好听讲,还乱发议论,于是把书本“啪”一声扔在了讲桌上。教室里的气氛立刻紧张起来,连那些本来没精打采的学生都提起精神,把目光盯住我和那个学生,想看看我究竟怎么处罚。这时,我感到自己的失态,忽然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计划生育的认识,这样既可缓解紧张气氛,也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还能避免单纯的说教。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一个辩论方案在我心里酝酿。
辩论是非
学生们听说要开展辩论会,个个都来了劲。我征集了两种意见:“计划生育好”和“计划生育没有必要”。于是,我把持两种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两个阵营,让刚才说话的那个同学做反方组长,另推选一名正方组长,每个小组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方代表轮流发言自由阐述观点,每次不得超过半分钟。
正方:“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应该共同遵守的法律规定。
反方:虽然是法律规定,但它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一家一个孩子,如果是个女孩,将来出嫁了,谁来养老。再者,人家家庭条件富裕,要两个、三个孩子,又不要别人养活,根本没必要计划生育。
正方:你说的不对,法律规定无论儿子和女儿,都有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国家将来会出台相关的养老保险政策。
正方:刚才我们也学习了,知道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很大。虽然我国许多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多,人均却位居世界排名的倒数。
反方:虽然人均少,但人是社会的创造者,人越多创造的价值越多。
正方:人多创造出来的价值固然多,但消耗的也多,而且有许多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一但用完了,在今后几十或几百万年都不会再有,那时人们就根本无法生产和生活。
反方:现在计划生育一家一个孩子,将来再过二、三十年,一对夫妇就要承担养活四个以上的老人责任和义务,负担会很重。加之,社会上老年人越来越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的比例越来越小,甚至国家的安全都会受到威胁。
正方:孩子多了,就未必都养活父母。我们村组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她有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五个儿子都拒不承担养老的责任,只有两个出嫁的女儿偶尔接济老人的生活,她实在是孤苦伶仃。
正方:未来中国人口再少,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人口大国,国家的安全根本不会缺乏保卫者,而且将来的国防都是高科技。现在一家几个孩子,根本没有能力供养他们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将来的社会竞争被淘汰。
……
一位位学生的精彩发言真让我惊喜,没有想到他们积极性这么高,知识面这么广,而且独立思维能力这么强。
引导认识
老师:请大家思考下边两组数字说明了什么?
①公元1740年(清乾隆)至公元1840年(清道光)100年间我国人口由不到1亿增至4亿多;解放初1950年到2000年50年间,全国人口由4.7亿增至12.95亿。(注1)
②解放初我国人口4.7亿,耕地面积146822万亩,人均土地2.6亩多;2000年我国人口12.95亿,耕地面积147632万亩,人均土地1.14亩。(注2)
③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经讨论形成一致认识:我国的人口增长数量越来越多,由于基数不断增大,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由于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人均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其他资源也如此)。
结论:中国的国情决定必须实行计划生育。
这节课在学生积极参与中,不知不觉已到了下课时间。
理性思考
①教学形式应该多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②给学生大胆发言的机会,不轻易对学生下结论。
③课堂教学要找准问题的突破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3月第2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注1、注2:出处:出自湖北人民出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中国文化知识精萃》。
注3:出处:国家统计局网站(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2号)2011年4月29日。
【关键词】地理;教学;感悟
遭遇尴尬
下午第一节是八(2)班的地理课,学习的内容是第一章第二节《众多的人口》,书本列举数字说明了中国人口较多并且分布不均。这些苦燥的数字让学生听的昏昏欲睡,当讲到我国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教室的后边有个学生大声说:“计划生育没有什么好处,中国那么大,也不再乎多几个。”顿时,我感到相当的恼怒,心想上课不好好听讲,还乱发议论,于是把书本“啪”一声扔在了讲桌上。教室里的气氛立刻紧张起来,连那些本来没精打采的学生都提起精神,把目光盯住我和那个学生,想看看我究竟怎么处罚。这时,我感到自己的失态,忽然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计划生育的认识,这样既可缓解紧张气氛,也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还能避免单纯的说教。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一个辩论方案在我心里酝酿。
辩论是非
学生们听说要开展辩论会,个个都来了劲。我征集了两种意见:“计划生育好”和“计划生育没有必要”。于是,我把持两种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两个阵营,让刚才说话的那个同学做反方组长,另推选一名正方组长,每个小组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方代表轮流发言自由阐述观点,每次不得超过半分钟。
正方:“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应该共同遵守的法律规定。
反方:虽然是法律规定,但它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一家一个孩子,如果是个女孩,将来出嫁了,谁来养老。再者,人家家庭条件富裕,要两个、三个孩子,又不要别人养活,根本没必要计划生育。
正方:你说的不对,法律规定无论儿子和女儿,都有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国家将来会出台相关的养老保险政策。
正方:刚才我们也学习了,知道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很大。虽然我国许多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多,人均却位居世界排名的倒数。
反方:虽然人均少,但人是社会的创造者,人越多创造的价值越多。
正方:人多创造出来的价值固然多,但消耗的也多,而且有许多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一但用完了,在今后几十或几百万年都不会再有,那时人们就根本无法生产和生活。
反方:现在计划生育一家一个孩子,将来再过二、三十年,一对夫妇就要承担养活四个以上的老人责任和义务,负担会很重。加之,社会上老年人越来越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的比例越来越小,甚至国家的安全都会受到威胁。
正方:孩子多了,就未必都养活父母。我们村组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她有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五个儿子都拒不承担养老的责任,只有两个出嫁的女儿偶尔接济老人的生活,她实在是孤苦伶仃。
正方:未来中国人口再少,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人口大国,国家的安全根本不会缺乏保卫者,而且将来的国防都是高科技。现在一家几个孩子,根本没有能力供养他们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将来的社会竞争被淘汰。
……
一位位学生的精彩发言真让我惊喜,没有想到他们积极性这么高,知识面这么广,而且独立思维能力这么强。
引导认识
老师:请大家思考下边两组数字说明了什么?
①公元1740年(清乾隆)至公元1840年(清道光)100年间我国人口由不到1亿增至4亿多;解放初1950年到2000年50年间,全国人口由4.7亿增至12.95亿。(注1)
②解放初我国人口4.7亿,耕地面积146822万亩,人均土地2.6亩多;2000年我国人口12.95亿,耕地面积147632万亩,人均土地1.14亩。(注2)
③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经讨论形成一致认识:我国的人口增长数量越来越多,由于基数不断增大,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由于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人均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其他资源也如此)。
结论:中国的国情决定必须实行计划生育。
这节课在学生积极参与中,不知不觉已到了下课时间。
理性思考
①教学形式应该多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②给学生大胆发言的机会,不轻易对学生下结论。
③课堂教学要找准问题的突破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3月第2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注1、注2:出处:出自湖北人民出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中国文化知识精萃》。
注3:出处:国家统计局网站(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2号)2011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