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住院精神病人;出走;原因;护理
出走是指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没有得到医生的同意而私自离开医院的行为。是对住院持抗拒心理的外在表现,轻者可延误治疗,重者可因精神症状影响而出现伤人、伤己行为,甚至发生意外事故。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8——2011年期间共发生住院精神病人出走事件1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新入院出走的4例,康复期出走的6例。
2 出走行为的原因分析[1]
2.1自知缺乏。部分精神病人否认自己生病,无须治疗,被强制住院后选择出走来躲避就医。
2.2 精神症状支配。部分精神病人因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支配而出现出走行为。如:躁狂症病人可能由于情绪的高涨和思维的敏捷突然做出决定要实行一个宏伟的计划,常因来不及或怕受阻挡而寻找机会离开医院。抑郁症病人可因要采取自杀行动而寻找机会离开医院。命令性幻听“命令患者某时到某地做某事”或幻觉“看见亲人车祸惨死”等患者急于离开医院。
2.3环境因素
2.3.1 住院环境狭小,噪杂,活动空间小,病房拥挤,卫生差,户外活动少。
2.3.2住院病人处于封闭式管理,感到生活单调,受拘束和限制。
2.3.3 部分病人对住院和治疗存在着恐惧心理,如害怕被约束,对电抽搐治疗有误解等。
2.3.4 新入院患者对医院环境陌生,对周围人群不熟悉,亲人没留下陪住,而出现恐惧不安全心理。
2.3.5 工作人员态度生硬,对病人不耐心等会使病人产生不满情绪。
2.4 社会家庭因素。家人或单位对患者缺乏关心,长期未到医院探望患者。患者因思念家人,挂念工作,增加出走率。
2.5 药物副作用。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治疗而出现以椎体外系副反应为主的药物副作用,使患者不能忍受较为严重的躯体不适而出走。
3 护理措施[2]
3.1 出走的预防
3.1.1 做好病区安全管理工作。随时巡视检查门窗关锁情况,门窗损坏的要及时修理,活动区院坝四周情况。 加强鈅匙的管理,鈅匙要随身携带不要到处乱发不能给病人拿到。及早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3.1.2 增进沟通。护理人员应主动接触、关心病人加强与病人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与安慰,并尽量满足。对有出走想法的病人应及时了解病因,给予解释和安慰,力求消除病人的出走念头。
3.1.3 加强监护:通过观察,对有出走企图的病人,必须重点监护,严密观察其病情动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严格实施安全措施。如:将病人置于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活动,避免病人在门口活动,应谨防病人趁工作人员进出时伺机出走。安排住监护室午休或夜眠时每15分钟或不定时的加强巡视病房。外出活动、检查时必须有专门护士负责,加强观察,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加强护送力量或急性期暂缓检查及外出活动,防止病人趁机出走。
3.1.4 寻求社会支持。加强与病人家属或单位的联系鼓励他们来医院探视病人,减少病人被遗弃感和社会隔离感。
3.1.5丰富住院生活。经常可展室内工娱疗活动,充实病人的住院生活,使其安心住院,而且还能促进其精神活动及社会功能的恢复。
3.1.6优化住院环境。保持空气洁净,病房整洁、干燥,物品放置统一,周围无噪音,工作人员仪表整洁、态度温和、主动接患者对病人和蔼可亲,耐心细致,业务技术娴熟。
3.1.7健康教育。做好入院宣教,新入患者应做好入院指导,介绍住院环境,介绍护士长、责任护士、病友、作息时间等;对患者实施精神卫生知识的宣教,指导病人和家属有关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认识疾病复发的危害、认识维持治疗对预防疾病复发、防止疾病恶化的重要性;了解有关精神药物的知识及注意事项,了解特殊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使病人能正确了解自己的疾病,明确住院的重要性,安心住院;指导家属配合支持治疗的技巧。
3.1.8心理护理。(1)尊重、关心病人。从病人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心情,给予援助和关爱。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帮助病人与其他病友建立之间良好的关系,有利于病人缓解内心的压力。(2)给予表达情感的机会。经常与病人谈心,让病人有一个表达内心情感的机会。合理的交流不仅能给病人以情感上的支持与满足,且通过信息的传递可强化病人思维活动,减少思维的退化。(3)加强心理疏导、心理支持。以平等的态度关心、鼓励病人,决不能对病人讥笑、讽刺、歧视,否则会使病人因精神压力过大而导致增高出走率。(4)学会一些应对应激的技巧。教会病人自我解脱及处理负面情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教会一些应对技巧如:倾述、升华、自我安慰等;改变不正确的认知思维模式。
3.1.8.5 鼓励参与集体活动。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与病友和睦相处增进感情减少孤独感。
3.2出走发生后的处理。发现病人出走后,立即逐级上报医院领导,并与家属联系,分析与判断病人出走的时间、方式、去向、组织人员寻找。找到后要做好病人的医疗和护理,防止再次出现出走。
参考文献
[1]杨萍主编.心理与精神护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19-165
出走是指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没有得到医生的同意而私自离开医院的行为。是对住院持抗拒心理的外在表现,轻者可延误治疗,重者可因精神症状影响而出现伤人、伤己行为,甚至发生意外事故。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8——2011年期间共发生住院精神病人出走事件1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新入院出走的4例,康复期出走的6例。
2 出走行为的原因分析[1]
2.1自知缺乏。部分精神病人否认自己生病,无须治疗,被强制住院后选择出走来躲避就医。
2.2 精神症状支配。部分精神病人因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支配而出现出走行为。如:躁狂症病人可能由于情绪的高涨和思维的敏捷突然做出决定要实行一个宏伟的计划,常因来不及或怕受阻挡而寻找机会离开医院。抑郁症病人可因要采取自杀行动而寻找机会离开医院。命令性幻听“命令患者某时到某地做某事”或幻觉“看见亲人车祸惨死”等患者急于离开医院。
2.3环境因素
2.3.1 住院环境狭小,噪杂,活动空间小,病房拥挤,卫生差,户外活动少。
2.3.2住院病人处于封闭式管理,感到生活单调,受拘束和限制。
2.3.3 部分病人对住院和治疗存在着恐惧心理,如害怕被约束,对电抽搐治疗有误解等。
2.3.4 新入院患者对医院环境陌生,对周围人群不熟悉,亲人没留下陪住,而出现恐惧不安全心理。
2.3.5 工作人员态度生硬,对病人不耐心等会使病人产生不满情绪。
2.4 社会家庭因素。家人或单位对患者缺乏关心,长期未到医院探望患者。患者因思念家人,挂念工作,增加出走率。
2.5 药物副作用。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治疗而出现以椎体外系副反应为主的药物副作用,使患者不能忍受较为严重的躯体不适而出走。
3 护理措施[2]
3.1 出走的预防
3.1.1 做好病区安全管理工作。随时巡视检查门窗关锁情况,门窗损坏的要及时修理,活动区院坝四周情况。 加强鈅匙的管理,鈅匙要随身携带不要到处乱发不能给病人拿到。及早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3.1.2 增进沟通。护理人员应主动接触、关心病人加强与病人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与安慰,并尽量满足。对有出走想法的病人应及时了解病因,给予解释和安慰,力求消除病人的出走念头。
3.1.3 加强监护:通过观察,对有出走企图的病人,必须重点监护,严密观察其病情动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严格实施安全措施。如:将病人置于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活动,避免病人在门口活动,应谨防病人趁工作人员进出时伺机出走。安排住监护室午休或夜眠时每15分钟或不定时的加强巡视病房。外出活动、检查时必须有专门护士负责,加强观察,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加强护送力量或急性期暂缓检查及外出活动,防止病人趁机出走。
3.1.4 寻求社会支持。加强与病人家属或单位的联系鼓励他们来医院探视病人,减少病人被遗弃感和社会隔离感。
3.1.5丰富住院生活。经常可展室内工娱疗活动,充实病人的住院生活,使其安心住院,而且还能促进其精神活动及社会功能的恢复。
3.1.6优化住院环境。保持空气洁净,病房整洁、干燥,物品放置统一,周围无噪音,工作人员仪表整洁、态度温和、主动接患者对病人和蔼可亲,耐心细致,业务技术娴熟。
3.1.7健康教育。做好入院宣教,新入患者应做好入院指导,介绍住院环境,介绍护士长、责任护士、病友、作息时间等;对患者实施精神卫生知识的宣教,指导病人和家属有关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认识疾病复发的危害、认识维持治疗对预防疾病复发、防止疾病恶化的重要性;了解有关精神药物的知识及注意事项,了解特殊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使病人能正确了解自己的疾病,明确住院的重要性,安心住院;指导家属配合支持治疗的技巧。
3.1.8心理护理。(1)尊重、关心病人。从病人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心情,给予援助和关爱。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帮助病人与其他病友建立之间良好的关系,有利于病人缓解内心的压力。(2)给予表达情感的机会。经常与病人谈心,让病人有一个表达内心情感的机会。合理的交流不仅能给病人以情感上的支持与满足,且通过信息的传递可强化病人思维活动,减少思维的退化。(3)加强心理疏导、心理支持。以平等的态度关心、鼓励病人,决不能对病人讥笑、讽刺、歧视,否则会使病人因精神压力过大而导致增高出走率。(4)学会一些应对应激的技巧。教会病人自我解脱及处理负面情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教会一些应对技巧如:倾述、升华、自我安慰等;改变不正确的认知思维模式。
3.1.8.5 鼓励参与集体活动。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与病友和睦相处增进感情减少孤独感。
3.2出走发生后的处理。发现病人出走后,立即逐级上报医院领导,并与家属联系,分析与判断病人出走的时间、方式、去向、组织人员寻找。找到后要做好病人的医疗和护理,防止再次出现出走。
参考文献
[1]杨萍主编.心理与精神护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1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