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国际神经损伤大会将在荷兰鹿特丹召开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le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一、资料与方法  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手术救治双额叶或双额+一侧颞叶挫裂伤76例,男56例,女20例.年龄6~68岁,平均3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5-72h,平均6h.术前GCS评分:4~5分6例,6~8分48例;一侧瞳孔散大16例,一侧略大28例.手术前CT表现:双额部挫裂伤并颅内血肿31例,双额叶、一侧颞叶挫裂伤并颅内血肿45例;环池、基底池变窄或消失38例.中线移位<1.0cm
期刊
硬脑膜的切开有很多种方法,根据部位和手术的要求,也有一些特殊的硬脑膜切开法,如翼点入路的放射状切开.剪开硬脑膜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获得最佳(而非最大)的颅内暴露,对于半球手术可以要求最大范围的脑皮层显露;(2)硬膜剪开的长度最短;(3)便于缝合;(4)操作简单.缝合硬脑膜的顺序与切开的顺序相反,即:先剪开的后缝合,后剪开的先缝合.根据北京天坛医院小儿神经外科多年的实践经验,介绍以下三种硬脑
期刊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破裂后的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以及再破裂出血是导致病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因素.因此,早期诊断、早期病因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关键[1,2].2000年6月至2004年3月作者对62例(65个动脉瘤)患者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急性出血期(7d)内,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d
期刊
可脱性球囊系统是血管内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材料,主要应用于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栓塞、颅内大血管永久闭塞和颅内动静脉瘘的栓塞等,使用中要求可脱性球囊系统具有较好的顺应性、安全性,球囊解脱后要求球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组织相容性.从2001年5月至2003年4月,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应用可脱性硅胶球囊系统(detachable silicone balloon,DSB)栓塞颅内血管病变35例,现报
期刊
一、资料与方法  男11例,女3例,年龄23~65岁.车祸致伤10例,坠落伤3例,打击伤1例.发现迟发性血肿时间:最短于术中10例,24h以内2例,术后5-7d 2例.伤后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入院查体14例GCS≤5分,轻偏瘫12例.发生于急性血肿侧脑疝14例,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3例,血肿侧瞳孔散大11例。
期刊
目前对Amold-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复合征的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手术方式较多,疗效各异。华西医院1996年1月至2003年5月共收治颅颈交界处畸形患者350例。其中,小脑扁桃体下疝伴脊髓空洞综合症(ACM-SM复合征)患者310例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期刊
颅脑外伤后颅内的异常改变往往并非固定不变,一次CT扫描并不能反映其动态变化.动态的CT扫描观察不仅能发现颅内血肿的有无、大小、部位,而且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收集我科3次以上CT扫描的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ATICH)116例患者临床资料,现总结报告如下。
期刊
患者女,69岁,因摔伤致昏迷1h入院.查体:浅昏迷状,GCS评分7分.双侧瞳孔等大形圆,直径约0.2cm,对光反射灵敏,右眼球向左凝视,左眼球居中.额纹对称,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居中.刺痛可见左侧肢体活动好,右侧肢体活动少.腹壁反射存在,右侧巴氏征阳性.头颅CT:左额颞部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中线轻度右偏.入院诊断为:中型颅脑损伤:(1)额颞部硬膜下血肿(左侧);(2)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后
期刊
早在1938年美国首先建立有别于一般神经外科学会或神经外科医师协会的美国神经外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ical Surgery),对美国神经外科的临床及科研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1982年在纽约举行的美国神经外科学院会议上,参会的德国神经外科Hans Pia教授与德国、日本等国的教授进行了讨论,Pia教授和日本东京大学脑神经外科佐野圭司教授共同倡导建立欧亚神经
期刊
例1 男,60岁.2004年10月8日入院.被人用竹条、砖头打伤头部1d,当时无昏迷,半小时后头晕,并感周围物体旋转,站立不稳,乃卧于地,呕吐一次.入院检查:意识恍惚,无眼球震颤,余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右顶枕部有一1cm×1cm的头皮挫伤.CT扫描检查,见右小脑内有一3cm×3cm大小的高密度区,诊断为小脑内血肿.全麻下行右侧颅后窝开颅术,切开硬脑膜后见小脑向外膨出,皮质表面无挫伤和出血,血肿位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