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3-000-02
摘 要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体能”为基础的运动训练理论被引入中国。迅速被我国训练界全面接受并加以利用,使之成为传统,在我国的训练实践指导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训练理论从训练理论的根本理念上分析,茅鹏等专家把其叫做二元训练理论,简称为“二元论”。
关键词 一元论 二元论 体能与技术 训练理论
一、对二元与一元训练理论的理解
(一)二元与一元训练理论的立论基础
从运动训练的系统性来看,二元论把人体看成是“他组织系统”,训练目的在于发展其“功能素质”,之后再与专项技术结合,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尤其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训练”方面,将其进一步细化,例如:耐力素质可以分为速度耐力、力量耐力等。它在努力寻找一种更合适的、更专项化的运动素质,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往往忽视了人体从遗传而得的、体内固有的发展动力学规律,以及人体运动能力的整体性。
一元训练理论认为体能和技术在本质上是“一元”的,不存在没有体能内容的技术动作,也不存在没有技术形式的体能发放。体能与技术,如同形式和内容,在客观现实中无法分离。因此将这种理论命名为“一元训练理论”。
根据这种观点,一元训练理论提出了以训练专项化代替训练全面化,运动训练中要强调和突出专项训练。
(二)对二元与一元训练理论的体能与技术认识
一元训练理论还从训练和比赛关系、体力波和训练波、技术体能先后顺序的问题,对传统的“大训练周期”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小周期和全周期理论,倡导以赛代练,以赛带练,全年训练计划中都要进行专项训练;根据运动能力的“可生长发展期”理论,提出应对青少年进行早期专项化训练,并在运动训练中采用全面专项化训练。
二元论是针对传统运动训练理论关于运动成绩构成的主要因素,是从提高运动成绩的主要矛盾方面考虑的,而一元训练理论的提出,主要是从运动成绩的本质方面,即体能与技术内在统一性。
二、体能、技术训练的理论探究
一元训练理论对传统训练理论的颠覆是从传统的二因素(“体能”和“技术”)开始的,认为传统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建立在“身体素质”、“专项技术”这两种“元因素”的基础之上,所以称之为“二元训练理论”。
(一)体能与技术的分别存在
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由运动素质、机能、身体形态三个因素构成,它们之间密切联系且相互影响,其中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具体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素质,所以,在运动训练中多以发展各种运动素质为身体训练的基本内容。
(二)国内外学术界对体能概念的理解
体能这个概念在体育学科中使用的频率很高,而且相关、相近的概念很多。运动训练界和理论界对这个概念理解的不一致,导致在实践中出现许多偏差,在理论界也引起许多混乱。这里简述几种常见的论述。
罗马尼亚1974年出版的工具书中提到Physical Capacity的概念,与体能的概念相近,我国学者将其翻译为:“本来的和已经达到的赖以完成各种不同结构与份量的负荷的运动能力的总称。”
国际上和港澳台等地通常采用体适能的说法,其先行概念是适能(fitness),即身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完整适能包括身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和心理适能(psychological fitness;mental fitness)两部分。
也有的学者把体能视为“运动员先天具有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经训练形成的在专项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体持续运动的能力”,并将其定义为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三)体能与技术的统一
所谓专项竞技运动能力,是指人体在竞技运动中所从事的专项体育运动的能力,同时也是在竞技运动过程中实力的综合表现。
从专项竞技过程中看,它是“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的综合表现。例如:“合金”理论认为,“木桶理论”将竞技能力各要素进行简单的“叠加”是不对的,并提出对竞技能力的认识必须从构成要素、要素相互作用、作用后的新功能三个方而去研究。因此,把“合金”理论运用于训练学,是指人的运动能力构成,不仅仅是各项运动素质的简单叠加,而是类似于合金的构成,其总体性能由其各组成单质的特性相互协同、相互制约而共同形成的。
在结构上,专项竞技能力包括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每个运动项目都有其独特的运动特征,不同运动项目,专项竞技运动能力不同,虽然结构的组成部分相同,但是其组成部分的作用以及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从构成内容上也很容易看出,不同运动项目对于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其相同点看似是各个运动项目中表现不同作用的“体能”,正是我們对于体能(身体素质)在各运动项目中具有“共性”的错误认识,使我们在一些运动项目上走了许多弯路。
三、专项竞技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
(一)技术与体能的统一
体能与技术分别存在的观点,首先主要来源于“素质论”,以及对运动项目与体能关系的错误认识。其次,虽然两种“理论”都支持运动训练专项化,但由于对早期训练专项化的不同认识,特别是早期专项化中“体能”与“技术”发展顺序问题的认识错位,从而导致体能与技术分别存在观念的形成。“体能”与“技术”应该是一个整体,发展身体运动能力的关键是早期专项化训练过程中体能与技术的相互转化。
(二)二元与一元的统一
通过对两种理论的分析,不难看出二元论在追求所谓体能(素质)基础共性的同时,却又过早地运用在“早期专项化”训练过程中的“专门化”训练阶段,割裂了体能与技术的统一性;而一元论正好弥补二元论训练理论的不足,提倡运动员的一生,从开始运动实践到退役,都是专项化训练,把身体内部的矛盾统一与人体和环境的矛盾统一结合起来,实现了体能与技术的统一,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运动成绩、体能和技术三者之间,并非线性关系,体能作为运动项目的基础具有“个性”,而非“共性”,每个运动项目的体能各不相同,要具体分析具体训练的相互关系。运动训练专项化应该从运动选材开始,贯穿于运动员的全部训练过程,在专项化训练下发展的竞技体育,是体能与专项技术的统一体,既要发展符合专项技术所需要的体能,又要发展符合运动员个性特征的专项技术。在实际训练实践过程中,两种理论应是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
四、结论
综上所述,二元训练理论与一元训练理论是长期实践中得到的宝贵经验,对运动训练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它过于偏重哲学含义,难以理解,而且不易与实践相结合;相关文献中虽然举了大量的事例,看似事实确凿,然而经不起推敲,而且这些事例常常有以偏盖全,混淆视听之嫌;思辨性内容太多,实验性内容太少。未能在一个比较高的层面上用数据说明事实,因此说服力不足。
实践证明先进的训练理论认为人体的科学性和复杂性超出了科学界现有的认知范围,所以训练工作的完全科学化是不可能的。从哲学角度来看,陷入了不可知论的谬误。虽然现有的运动训练学中对运动能力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运动能力构成的划分还不够准确和完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对运动能力本质进行探究的实践行为。强调整体的同时,不能对部分加以否定,只有更准确的认识到各部分的特性,才能更好的对部分进行调整和重组,使各部分功能最大化,进一步强化整体的功能。一味的强调一元和整体,会使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失去针对性。所以,训练学的理论工作者需要及时引入生理学、心理学方面的最新理论进展,进一步认识运动能力发生、发展的本质规律,更科学的分析运动能力的构成要素。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
[2] 茅鹏.一元理论与训练实践[J].体育与科学.2003(9):1-5.
[3] 刘明.二元与一元运动训练理论辨析[J].体育学刊.2008.
[4] 王通.一元训练理论---文献综述[J].吉林体院学报.2000.19(1):1-3.
[5] 张磊.对中国足球体能测试的反思[J].浙江体育科学.2006.30(4):27-29.
[6] 张春合.对一元训练理论立论基础的质疑—体能的客观存在性[J].体育学刊.2008.15(6):88-90.
摘 要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体能”为基础的运动训练理论被引入中国。迅速被我国训练界全面接受并加以利用,使之成为传统,在我国的训练实践指导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训练理论从训练理论的根本理念上分析,茅鹏等专家把其叫做二元训练理论,简称为“二元论”。
关键词 一元论 二元论 体能与技术 训练理论
一、对二元与一元训练理论的理解
(一)二元与一元训练理论的立论基础
从运动训练的系统性来看,二元论把人体看成是“他组织系统”,训练目的在于发展其“功能素质”,之后再与专项技术结合,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尤其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训练”方面,将其进一步细化,例如:耐力素质可以分为速度耐力、力量耐力等。它在努力寻找一种更合适的、更专项化的运动素质,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往往忽视了人体从遗传而得的、体内固有的发展动力学规律,以及人体运动能力的整体性。
一元训练理论认为体能和技术在本质上是“一元”的,不存在没有体能内容的技术动作,也不存在没有技术形式的体能发放。体能与技术,如同形式和内容,在客观现实中无法分离。因此将这种理论命名为“一元训练理论”。
根据这种观点,一元训练理论提出了以训练专项化代替训练全面化,运动训练中要强调和突出专项训练。
(二)对二元与一元训练理论的体能与技术认识
一元训练理论还从训练和比赛关系、体力波和训练波、技术体能先后顺序的问题,对传统的“大训练周期”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小周期和全周期理论,倡导以赛代练,以赛带练,全年训练计划中都要进行专项训练;根据运动能力的“可生长发展期”理论,提出应对青少年进行早期专项化训练,并在运动训练中采用全面专项化训练。
二元论是针对传统运动训练理论关于运动成绩构成的主要因素,是从提高运动成绩的主要矛盾方面考虑的,而一元训练理论的提出,主要是从运动成绩的本质方面,即体能与技术内在统一性。
二、体能、技术训练的理论探究
一元训练理论对传统训练理论的颠覆是从传统的二因素(“体能”和“技术”)开始的,认为传统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建立在“身体素质”、“专项技术”这两种“元因素”的基础之上,所以称之为“二元训练理论”。
(一)体能与技术的分别存在
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由运动素质、机能、身体形态三个因素构成,它们之间密切联系且相互影响,其中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具体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素质,所以,在运动训练中多以发展各种运动素质为身体训练的基本内容。
(二)国内外学术界对体能概念的理解
体能这个概念在体育学科中使用的频率很高,而且相关、相近的概念很多。运动训练界和理论界对这个概念理解的不一致,导致在实践中出现许多偏差,在理论界也引起许多混乱。这里简述几种常见的论述。
罗马尼亚1974年出版的工具书中提到Physical Capacity的概念,与体能的概念相近,我国学者将其翻译为:“本来的和已经达到的赖以完成各种不同结构与份量的负荷的运动能力的总称。”
国际上和港澳台等地通常采用体适能的说法,其先行概念是适能(fitness),即身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完整适能包括身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和心理适能(psychological fitness;mental fitness)两部分。
也有的学者把体能视为“运动员先天具有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经训练形成的在专项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体持续运动的能力”,并将其定义为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三)体能与技术的统一
所谓专项竞技运动能力,是指人体在竞技运动中所从事的专项体育运动的能力,同时也是在竞技运动过程中实力的综合表现。
从专项竞技过程中看,它是“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的综合表现。例如:“合金”理论认为,“木桶理论”将竞技能力各要素进行简单的“叠加”是不对的,并提出对竞技能力的认识必须从构成要素、要素相互作用、作用后的新功能三个方而去研究。因此,把“合金”理论运用于训练学,是指人的运动能力构成,不仅仅是各项运动素质的简单叠加,而是类似于合金的构成,其总体性能由其各组成单质的特性相互协同、相互制约而共同形成的。
在结构上,专项竞技能力包括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每个运动项目都有其独特的运动特征,不同运动项目,专项竞技运动能力不同,虽然结构的组成部分相同,但是其组成部分的作用以及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从构成内容上也很容易看出,不同运动项目对于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其相同点看似是各个运动项目中表现不同作用的“体能”,正是我們对于体能(身体素质)在各运动项目中具有“共性”的错误认识,使我们在一些运动项目上走了许多弯路。
三、专项竞技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
(一)技术与体能的统一
体能与技术分别存在的观点,首先主要来源于“素质论”,以及对运动项目与体能关系的错误认识。其次,虽然两种“理论”都支持运动训练专项化,但由于对早期训练专项化的不同认识,特别是早期专项化中“体能”与“技术”发展顺序问题的认识错位,从而导致体能与技术分别存在观念的形成。“体能”与“技术”应该是一个整体,发展身体运动能力的关键是早期专项化训练过程中体能与技术的相互转化。
(二)二元与一元的统一
通过对两种理论的分析,不难看出二元论在追求所谓体能(素质)基础共性的同时,却又过早地运用在“早期专项化”训练过程中的“专门化”训练阶段,割裂了体能与技术的统一性;而一元论正好弥补二元论训练理论的不足,提倡运动员的一生,从开始运动实践到退役,都是专项化训练,把身体内部的矛盾统一与人体和环境的矛盾统一结合起来,实现了体能与技术的统一,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运动成绩、体能和技术三者之间,并非线性关系,体能作为运动项目的基础具有“个性”,而非“共性”,每个运动项目的体能各不相同,要具体分析具体训练的相互关系。运动训练专项化应该从运动选材开始,贯穿于运动员的全部训练过程,在专项化训练下发展的竞技体育,是体能与专项技术的统一体,既要发展符合专项技术所需要的体能,又要发展符合运动员个性特征的专项技术。在实际训练实践过程中,两种理论应是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
四、结论
综上所述,二元训练理论与一元训练理论是长期实践中得到的宝贵经验,对运动训练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它过于偏重哲学含义,难以理解,而且不易与实践相结合;相关文献中虽然举了大量的事例,看似事实确凿,然而经不起推敲,而且这些事例常常有以偏盖全,混淆视听之嫌;思辨性内容太多,实验性内容太少。未能在一个比较高的层面上用数据说明事实,因此说服力不足。
实践证明先进的训练理论认为人体的科学性和复杂性超出了科学界现有的认知范围,所以训练工作的完全科学化是不可能的。从哲学角度来看,陷入了不可知论的谬误。虽然现有的运动训练学中对运动能力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运动能力构成的划分还不够准确和完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对运动能力本质进行探究的实践行为。强调整体的同时,不能对部分加以否定,只有更准确的认识到各部分的特性,才能更好的对部分进行调整和重组,使各部分功能最大化,进一步强化整体的功能。一味的强调一元和整体,会使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失去针对性。所以,训练学的理论工作者需要及时引入生理学、心理学方面的最新理论进展,进一步认识运动能力发生、发展的本质规律,更科学的分析运动能力的构成要素。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
[2] 茅鹏.一元理论与训练实践[J].体育与科学.2003(9):1-5.
[3] 刘明.二元与一元运动训练理论辨析[J].体育学刊.2008.
[4] 王通.一元训练理论---文献综述[J].吉林体院学报.2000.19(1):1-3.
[5] 张磊.对中国足球体能测试的反思[J].浙江体育科学.2006.30(4):27-29.
[6] 张春合.对一元训练理论立论基础的质疑—体能的客观存在性[J].体育学刊.2008.15(6):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