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陶瓷纤维具有较好的力学、耐高温和抗热震性能,是重要的高温隔热材料.目前,传统陶瓷纤维膜高温隔热性能不佳,限制了其在高温隔热领域的应用.本研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具有高红外遮蔽性能的SiZrOC纳米纤维膜,纤维的平均直径为(511±108)nm,组成为SiO2、ZrO2、SiOC和自由碳.SiZrOC纤维膜展现出优异的高温隔热性能.在1000℃时,SiZrOC纤维膜的热导率仅为0.127 W·m–1·K–1,明显低于其他传统陶瓷隔热纤维.此外,SiZrOC纤维膜还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柔性和优异的耐高温性
【机 构】
:
国防科技大学 空天科学学院 新型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大学 空天科学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长沙 41007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瓷纤维具有较好的力学、耐高温和抗热震性能,是重要的高温隔热材料.目前,传统陶瓷纤维膜高温隔热性能不佳,限制了其在高温隔热领域的应用.本研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具有高红外遮蔽性能的SiZrOC纳米纤维膜,纤维的平均直径为(511±108)nm,组成为SiO2、ZrO2、SiOC和自由碳.SiZrOC纤维膜展现出优异的高温隔热性能.在1000℃时,SiZrOC纤维膜的热导率仅为0.127 W·m–1·K–1,明显低于其他传统陶瓷隔热纤维.此外,SiZrOC纤维膜还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柔性和优异的耐高温性能,在高温隔热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可以为制备其他高性能隔热材料提供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光催化去除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在污水净化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分别采用水热法和固相法合成了四元BiMnVO5可见光催化剂,对催化剂的形貌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并计算了其电子结构.结果表明,水热法可以快速合成高纯度、高结晶度的BiMnVO5.BiMnVO5为直接带隙半导体,禁带宽度为1.8 eV,与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一致.态密度分析结果表明,其光吸收可归因于从Mn3d/O2p到V3d的电子跃迁.光催化实验结果显示,水热法合成的BiMnVO5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高,可见光照射4 h后,亚甲基蓝的降
高吸光催化剂对提高光热转换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阵列结构光热催化剂的陷光效应有助于增强光吸收并提高光热转换效率.但是,现有阵列基光热催化剂仍存在单位面积上活性金属负载量过低的不足,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本研究发展了二氧化硅保护的MOFs热解策略,获得了单位辐照面积上活性金属质量可调、太阳光吸收效率超过90%的粉体钴等离激元超结构光热催化剂,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模拟计算证实其高吸光能力源于纳米颗粒的等离子杂化效应.相比阵列基等离子体超结构催化剂,该粉体结构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显著增强,在相同催化条件下,二氧化碳转
臭氧污染已成为我国继PM2.5之后的主要污染物,传统的臭氧分解催化材料在湿润环境中性能不稳定.本工作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种铁掺杂改性的碱式碳酸镍催化剂(NiCH-Fe),该催化剂可在60%相对湿度下稳定分解2.14μg/L臭氧12 h,去除率达99%.水分子吸附质量检测结果表明,NiCH-Fe表面的水分子吸附量比纯NiCH明显减少,表面水分子吸脱附可逆;密度泛函理论结果证明,Fe原子是新的代替Ni原子的臭氧吸附位点,并且Fe原子对臭氧分子的吸附能力更强.此外,XPS表明作为活性位点的Fe元素在反应前后保持稳
多铁材料在新型器件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其研究已成为当今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钛酸钡(BaTiO3,BTO)在室温下具有较强的铁电性、高介电常数和电光特性等丰富的物理性能,吸引了科研人员对其进行多铁化的研究.本工作通过固相烧结法制备BTO和BaTi0.94(TM1/2Nb1/2)0.06O3(TM=Mn/Ni/Co)陶瓷,系统研究了B位共掺杂对陶瓷的生长特性与电学、磁学和光学方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掺杂有效抑制了六方相的产生,样品晶体结构由四方相向立方相转变,不同元素离子半径的差异使得相变的程度有所不同
三维(3D)有机–无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薄膜的表面和晶界处存在大量缺陷,容易导致载流子的非辐射复合并加快3D钙钛矿分解,进而影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能量转换效率(PCE)及稳定性.本研究通过引入对氯苄胺阳离子,与3D钙钛矿薄膜及其表面过剩的碘化铅反应后原位形成了二维(2D)钙钛矿,实现了对3D钙钛矿薄膜表面和晶界处的缺陷钝化并改善了表面疏水性.基于该策略,成功制备出具有更高PCE和更好稳定性的2D/3D-PSCs.本工作系统研究了钙钛矿薄膜的结构、形貌和器件的光电特性及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2D/3
采用前驱体浸渍热解(PIP)工艺制备了ZrC-SiC、ZrB2-ZrC-SiC和HfB2-HfC-SiC复相陶瓷基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中的超高温陶瓷相均呈现出亚微米/纳米均匀弥散分布的特征,对比研究了上述材料在大气等离子和高温电弧风洞考核环境中的超高温烧蚀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超高温复相陶瓷基复合材料相比传统的未改性SiC基复合材料,烧蚀后复合材料表面原位生成了固液两相致密氧化膜,两相协同作用实现了抗冲蚀和抗氧化的效果,对液相SiO2的流失起到了阻碍作用,提升了材料的超高温烧蚀性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设计超高
环己基过氧化氢(CHHP)分解是环己烷无催化氧化工艺制备环己醇和环己酮的重要反应步骤.本研究以Co3O4纳米颗粒为内核,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硅源,采用模板法制备了核壳结构材料Co3O4@SiO2.考察了SiO2壳层制备条件:乙醇和水的比例、CTAB的浓度和TEOS的用量对核壳材料结构的影响.使用不同技术手段表征材料的结构特征,在CHHP分解反应中进行材料的催化性能评价和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壳层薄且孔隙率高的材料催化性能更好,并且核壳结构可以减少钴元素的流失
金属硫化物Ag2S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催化、传感及光电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本工作利用一种区熔技术制备了尺寸为?18 mm×50 mm的Ag2S并对其潜在热电性能进行了研究.Ag2S在450 K以下具有标准的 α-Ag2S单斜P21/c结构,450 K以上发生相变成为立方 β-Ag2S相.Ag2S在300~650 K范围始终具有负的Seebeck系数而呈现n型半导体特征,这主要是因为材料中存在Ag间隙离子而提供了多余电子.Ag2S的Seebeck系数在室温下约为-1200μV·K–1,440
活动识别已成为智能家居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有关活动识别方法的研究有很多,研究人员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活动建模和识别,可分为数据驱动方法和知识驱动方法.数据驱动方法容易受到维数的限制,并且需要大量的数据集来训练出活动模型.目前在有关活动识别研究的方法中缺少一种既能够考虑到异构数据之间的知识共享,又能够考虑到活动的不确定性的方法.该文将D-S理论(Dempster-Shafer theory,证据理论)和本体推理结合起来,在改进的证据合成规则的基础上提出了ER-OT(evidential rea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