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冲突式问题情境,叩小学科学深度探究之门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uonak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到,小学科学要以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要想在科学课堂中落实深度学习,能否设计出深度的探究活动成为了关键。《课程标准》对探究活动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将探究分成了八个不同的要素,而排在第一要素的就是“提出问题”。但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却经常看到学生提出的问题零散、无法研究,这使得探究问题经常由教师直接提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生不能质疑、不会质疑,甚至不爱质疑的现象。为此,笔者开展了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尝试从中探寻学生踏入深度探究的路径。下面以苏教版二年级“玩磁铁”一课为例,阐述如下。
  一、基于本质挖前知,明确情境目标
  学习要有学习目标,活动要有活动目标,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要有相应的情境目标。学生质疑零散、无法聚焦,往往与教师问题情境创设随意有关,其根源就是设计问题情境时,缺乏明确的情境目标定位。笔者认为,要准确把握情境目标,就既要把握学习本质,又要明确学生的知识起点。
  本质与变式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点之一。把握本质是深度学习,亦是深度探究的根本,而《课程标准》往往就是我们把握本质的依据。如“玩磁铁”一课,基于“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这一概念,学习内容为“磁铁能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小学1至2年级的学习目标为“描述磁铁能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从学习目标的定位可以看出:首先,学生通过学习只需要能够“描述”磁铁能吸铁、镍等现象,不需要探寻其原因。因此,我们要清楚,当学生提出“磁铁为什么能吸铁?”“磁铁为什么不能吸木头?”等问题时,都偏离了学习的本质。其次,学生最终要建构“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这一概念,而要完整建构这个概念,学生不仅要知道磁铁能吸引什么,还要明确磁铁不能吸引什么。我们常常只关注到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却常忽略了学生到达本质前所应排除的干扰。为此,笔者尝试利用“问卷星”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对于“磁铁能吸铁”这一概念,调查的4个班里仅有不到8名同学尚未掌握,仅占调查人数的4%。学生看似对核心概念掌握良好,但在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判断上,却出现了大量错误,如铜钥匙就有45%的学生认为可以被磁铁吸引,铝制易拉罐也有40%的学生认为可以被吸引。综合认知本质和学生前知,我们可以尝试对问题情境目标做出如下定位:学生能够在情境中,主动对磁铁能吸引哪些金属材料产生质疑,并产生主动探究热情。如此,我们就明确了问题情境最终应指向“磁铁能吸引哪些金属材料?”或“是不是所有金属都能被磁铁吸引?”等这类问题。问题情境目标的准确把握,是问题情境创设的第一步。
  二、联系生活埋冲突,设计情境核心
  认知失衡,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核心。要产生认知失衡,一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认知,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经验认知,所以问题情境的设计必须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关;二是要预先埋下一个甚至多个冲突点,使学生在经历体验的过程中,不断产生与自己认知不相符的现象,以此产生质疑。
  在已知学生对非铁、镍金属能否被磁铁吸引的认识存在困难后,笔者开始尝试设计“学生用磁铁检验身边常见金属物品”的活动,并在活动中预设冲突点,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认知失衡。为此,笔者开始在学生生活中寻找由不同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物品。第一次尝试时,提供了“铁制回形针、铁制尺子、铁制燕尾夹、铜制螺丝”等材料供学生体验,发现几个问题:一是器材种类多干扰多,且测试结果大部分与学生认知相同,弱化了学生的思维冲突;二是铜螺丝是明显的冲突点,但因为二年级学生缺乏对螺丝的使用体验,使得很多学生认为铜螺丝之所以不能被磁铁吸引,是因为它是“塑料做的”。第二次尝试时,笔者将体验活动拆分成两个部分:其一,引导学生用磁铁去检测身边常见物品,在满足学生探索欲的同时,构建起“非金属不可以被磁铁吸引的认知”。其二,准备多种超市常见的金属饮料罐:一种为铝制饮料罐,不能被磁铁吸引;一种为部分含铁成分的饮料罐,在瓶口和瓶底可以被磁铁吸引,瓶身不能被磁铁吸引;还有一种为含铁成分的饮料罐,磁铁能轻易吸附瓶子的各个部分。学生对饮料罐十分熟悉,都知道它们是用金属做成的,有了第一环节的认知铺垫,学生普遍都认为“金属饮料罐都能被磁铁吸引”。但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却逐步发现测试结果与认知存在许多不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质疑。联系生活调取认知、预埋冲突,并设法放大冲突点,是设计问题情境的核心,亦是激发学生质疑的有效路径。
  三、把握学情设对比,强化情境氛围
  在上文所述的第一次尝试中,笔者尝试给每个学生准备了多种饮料罐,希望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产生自我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自主质疑。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低年级学生自主质疑能力不足,难以关注到结构化材料中的冲突点。如此一来,问题情境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应根据班级学情,营造出合适的问题情境氛围。
  为此,笔者将学生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收到可以被磁铁吸引的金属罐,一部分收到不能被磁铁吸引的金属罐,还有一部分收到第三种金属罐(部分吸引)。为了让冲突效果更为明显,笔者特意让双方人数有较大区别,如24个小组(每两人为1小组)中,收到可以被磁铁吸引的金属罐的有18组,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仅有4组,剩下2个小组领取第三种金属罐。学生汇报结论时,都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的发现。当出现不同结论时,很快就会引发学生之间的争议,而且出现了一边倒的舆论,即大部分学生都认同金属罐可以被磁铁吸引。而收到不能被磁铁吸引的金属罐的4个小组中,有的学生受到舆论的影响,开始怀疑自己的发现,但仍有个别学生在努力说服着大家。直到这4个小组的学生上台演示了自己的操作,学生才开始慢慢接受“有的金属罐是不能被磁铁吸引的”这一事实。而2个拿到部分可以被磁铁吸引的金属罐的小组,也在此时大胆地举手,汇报了自己的特殊发现。争辩的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精神的契机。最后,笔者顺势引导质疑:“同学们,对这样的观察结果,你们有什么样的疑问呢?”探究问题孕育而生,学生的质疑全都聚焦到了探究问题上。
  综上所述,创设冲突式问题情境,應当明确情境目标、把握情境核心、强化情境氛围,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热情,进而引导学生爱质疑、敢质疑、会质疑,为学生踏入深度探究提供敲门砖。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杏东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其他文献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依据统编教材的特点,增强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指引学生做好语文知识点的复习及理解,强化运用,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课后习题:作业设计的指向标杆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注重把握统编教材特点,对作业进行有效设计,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很好地体现了作业设计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课后
期刊
教师发展是立校之本,是国家教育发展的脊梁。教师的专业发展,应立足于对专业的认同与热爱,对职业的责任与担当,是源于内心、听从内心的一种生命自觉与教育情怀。唯有内核被撬动,壁壳方能破裂,生命终将绽放。为此,我们合心合情、合谋合智、合力合劲,凝聚成松柏小学(以下简称“松小”)教师专业发展的“合”文化。  一、合心,聚焦成长合伙人  教师发展,不仅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定位,更应与学校、社会、国家发展紧密联
期刊
语文教育是“言语”教育,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文本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批注文本能有效提升阅读效果。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一、阅读留痕,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留痕的良好习惯,倡导学生通过传统的批注式阅读提高阅读效果。小学生经过一到三年级的学习积累,识字量达到了一定程度,到了四年级,教师
期刊
一、思维生长点:从计数走向计量,几何直观支撑计数单位到计量单位的转换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从具体到抽象过渡的初期,也是思维进阶的转折点,此时几何直观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关联沟通。设计如下的对比体验素材,让学生经历关联教学过程,锻炼思维能力。  【题组1】  问题: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图略)先估一下,再写出算式,用竖式帮助解答。  追问1:为什么列出乘法算式?  追问2:摆竖式的时候,先算的
期刊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积极思考、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使他们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包含现实性与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观评课中,我们更多的会把视角聚焦
期刊
【教学目标】  1. 正确读写本课生字,理解“一碧千里”“襟飘带舞”等词语。  2. 品味重点语句,想象草原美景,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3. 感受内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_朗读词句,整体感知  1. 借助古诗,导入新课。  (1)朗读古诗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说说这首古诗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预设:一方面写出了
期刊
一份优质的作业既要能检查全体学生是否全部掌握了知识,又要能满足对不同学生进行个体层次的考量。因此,为学生量身定做的校本作业,让教师的教学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发展,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一、立足生活,密切作业和现实的联系性  在设计校本作业时,教师若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
期刊
一、引入话题,紧扣认知,聚焦问题  刘老师以《田忌赛马》这个经典故事入手,以不同的方式为学生搭建起探究交流的平台。一是学生先将故事内容内化,再进行表述,刘老师将学生表述的内容用板书呈现,活动内容由扁平化转为立体化,有效促进学生对故事的整体认知。二是学生在观看视频时,他们的视觉感知让故事脉络得以梳理,从而深化学生借助事件发展线索巩固对活动内容的理解。刘老师以不同的方式为学习活动搭起“支点”,以学生已
期刊
人们在交际中使用语言,在交际中掌握语言。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在提问交流、语言训练活动和评价活动中,通过互动式教学,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积极表达情感,激发创新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高效学习阵地。  一、英语课堂
期刊
教师应该树立学生是主动学习的“建立者”观念,即站在学生立场,沟通学生与数学学习的联系,设计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驱动学生去倾听、去思考、去表达。  一、找准学生学习起点,让互动交流言之有序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是说,在新课教学前,教师必须充分地把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