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优化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应用意识 实践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一门必修的工具学科。它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拓宽思维的抽象性。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效实现教学目标,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才能打造出高效数学课堂,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则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理论提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学习者获取知识和能力,并具备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多采取启发式教学,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确保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效果。
二、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景,增加实际体验
打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掬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课赋予了活力,更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进行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而是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地进入学习角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三、强化学生应用意识
实际上,数学知识也是一种语言,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不可缺少的方法,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未来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数学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知识原型进行抽象和概括,最终弄清楚数学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这不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而且能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巧设问题情境,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小红、小兰两人吃一个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充分发挥创造性,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予有的放矢的指导。
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让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六、重视课后与课堂的紧密衔接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引导培养多视角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
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练习题具有不唯一性的特點,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做好课前教具准备,鼓励学生养成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刚开始,当我提到还有不同的答案,谁能回答时,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不断给予提示,鼓励大家。学生开始举起手,有的能答对,有的有点偏离,但能看出大家都想积极表现自己,都在努力思考。我认为表扬大家的效果比不上表扬个人的效果好,尤其表扬成绩差的学生时,他的积极性会更高。这样会使学生以后敢于发言,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问题对于不同观察者来说,都会存在不同的结论,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分析问题结果的能力,当然说错的教师也要给予纠正。从而让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手段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意识到一种问题有多种处理方式和处理结果。
八、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都说“知识就是力量”,只有实践才能学好知识。许多学生在学校成绩优秀,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也就是说,学了却不知道怎样应用,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每上一节课,教师首先应给学生提出一些实践性的问题,在引导过程中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其中。这样,学生亲身体会、练习,能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例如,认识钱这一方面的知识时,进行游戏表演,让学生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本”、或买“糖”等,让学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剩余多少,买了多少东西等实践性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了他们的现实生活中。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入生活中,切实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数学,从而更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梁敬文.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9).
[2]唐惠玉.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改革方法[J].吉林教育,2010(35).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应用意识 实践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一门必修的工具学科。它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拓宽思维的抽象性。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效实现教学目标,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才能打造出高效数学课堂,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则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理论提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学习者获取知识和能力,并具备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多采取启发式教学,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确保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效果。
二、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景,增加实际体验
打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掬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课赋予了活力,更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进行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而是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地进入学习角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三、强化学生应用意识
实际上,数学知识也是一种语言,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不可缺少的方法,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未来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数学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知识原型进行抽象和概括,最终弄清楚数学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这不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而且能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巧设问题情境,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小红、小兰两人吃一个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充分发挥创造性,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予有的放矢的指导。
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让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六、重视课后与课堂的紧密衔接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引导培养多视角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
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练习题具有不唯一性的特點,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做好课前教具准备,鼓励学生养成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刚开始,当我提到还有不同的答案,谁能回答时,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不断给予提示,鼓励大家。学生开始举起手,有的能答对,有的有点偏离,但能看出大家都想积极表现自己,都在努力思考。我认为表扬大家的效果比不上表扬个人的效果好,尤其表扬成绩差的学生时,他的积极性会更高。这样会使学生以后敢于发言,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问题对于不同观察者来说,都会存在不同的结论,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分析问题结果的能力,当然说错的教师也要给予纠正。从而让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手段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意识到一种问题有多种处理方式和处理结果。
八、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都说“知识就是力量”,只有实践才能学好知识。许多学生在学校成绩优秀,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也就是说,学了却不知道怎样应用,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每上一节课,教师首先应给学生提出一些实践性的问题,在引导过程中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其中。这样,学生亲身体会、练习,能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例如,认识钱这一方面的知识时,进行游戏表演,让学生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本”、或买“糖”等,让学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剩余多少,买了多少东西等实践性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了他们的现实生活中。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入生活中,切实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数学,从而更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梁敬文.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9).
[2]唐惠玉.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改革方法[J].吉林教育,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