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型作文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不仅传承了“微”的特征,还是作文教学的延伸。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在写作时经常不知该从哪里下手,写出来的文章内容普遍比较空洞,无法深入叙述一件事。在这种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应用微型作文教学,让学生掌握轻松写作的技巧,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确保写出来的内容富有深义,不会太过空洞。基于此,本文以微型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微型作文的重要教学意义,提出微型作文的训练要求和方式,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
一、微型作文的重要教学意义
一般而言,微型作文具备较强的取向性和针对性。微型作文的教学并不是完整的,而是针对写作中某一个方面、某一种能力进行专项练习。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认识微型作文呢?
在学习写作前,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课堂教学是为了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夯实其写作基础。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是写作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写作问题的出现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具有个体性。因此,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重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力求获得更显著的教学效果。事实上,这一过程与数学微积分的概念是类似的,即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把习作困难当成微分进行划分,但是该微分过程是以作业教学的非线性为前提。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仅仅需要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关键难题进行适当的引导,就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完成写作练习。
二、微型作文的训练
1.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前提
不管开展什么教学工作。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是关键的。作文教学亦是如此。作文课程教学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普遍存在这一现象:教师将写作教学向阅读教学转变,通过阅读范文的形式实施作文教学。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这种模仿借鉴的方法可以提高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但并不适合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由此可见,范文的有效性也是存在差异的。
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并不是个体,而是整体,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写作中,经常是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情绪直接表达出来,多半是单纯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因此,只有在了解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后,教师才能够开展更为有效的写作训练。但要评估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师来说是一件相当辛苦的事,所以为了减轻一些负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建立学情档案的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记录。这一方法不仅便于横向对比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纵向对比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情况。
2.教材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的关键在于教材,教材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要将微型作文有效应用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回归教材,不与教材内容脱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课程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沉浸教材,在强化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课文;第二,高于教材,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发散学生思维和培养其想象力,突破教材约束,始于教材,高于教材,充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尽管这两点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实际上它们是辩证统一的關系。教师要把握其中的平衡关系,巧妙地运用微型作文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启蒙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因微型作文“微”的特征,教师在讲完课文后,还应指导学生及时抓住瞬间灵感,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及时写下来。这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作文质量非常有效。
3.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情境教学
钟启泉教授在新学力观中提出,学习是主动建构,学习的特点包括社会互动,学习具有较强的个别性、主观性以及情境性,学习任务和学习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教学脱离情境,就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作文教学也是这样。写作是逐渐融入情境的过程,只有将自己更好地融入其中,才可以用第一人称将自己内心的想法真切地表达出来。很多语文教师要求学生采用素描的方法写作,特别是在描写的时候,学生需要紧紧抓住事物的所有细节,通过素描的方法将作品完整地勾画出来。也许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无法找到描写的要点,导致微型作文的语句较为烦琐。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弄清楚哪些内容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感情,学生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各种写作技巧,抓住重点,提升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微型作文教学法具有内容多、形式多样等特征,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融合。教师在微型作文训练时应统一作文题目,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使用以大见小和以小见大等写作技巧,逐步提高写作能力,提升作文深度。可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明显提升。
一、微型作文的重要教学意义
一般而言,微型作文具备较强的取向性和针对性。微型作文的教学并不是完整的,而是针对写作中某一个方面、某一种能力进行专项练习。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认识微型作文呢?
在学习写作前,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课堂教学是为了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夯实其写作基础。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是写作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写作问题的出现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具有个体性。因此,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重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力求获得更显著的教学效果。事实上,这一过程与数学微积分的概念是类似的,即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把习作困难当成微分进行划分,但是该微分过程是以作业教学的非线性为前提。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仅仅需要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关键难题进行适当的引导,就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完成写作练习。
二、微型作文的训练
1.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前提
不管开展什么教学工作。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是关键的。作文教学亦是如此。作文课程教学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普遍存在这一现象:教师将写作教学向阅读教学转变,通过阅读范文的形式实施作文教学。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这种模仿借鉴的方法可以提高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但并不适合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由此可见,范文的有效性也是存在差异的。
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并不是个体,而是整体,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写作中,经常是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情绪直接表达出来,多半是单纯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因此,只有在了解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后,教师才能够开展更为有效的写作训练。但要评估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师来说是一件相当辛苦的事,所以为了减轻一些负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建立学情档案的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记录。这一方法不仅便于横向对比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纵向对比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情况。
2.教材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的关键在于教材,教材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要将微型作文有效应用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回归教材,不与教材内容脱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课程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沉浸教材,在强化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课文;第二,高于教材,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发散学生思维和培养其想象力,突破教材约束,始于教材,高于教材,充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尽管这两点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实际上它们是辩证统一的關系。教师要把握其中的平衡关系,巧妙地运用微型作文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启蒙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因微型作文“微”的特征,教师在讲完课文后,还应指导学生及时抓住瞬间灵感,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及时写下来。这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作文质量非常有效。
3.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情境教学
钟启泉教授在新学力观中提出,学习是主动建构,学习的特点包括社会互动,学习具有较强的个别性、主观性以及情境性,学习任务和学习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教学脱离情境,就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作文教学也是这样。写作是逐渐融入情境的过程,只有将自己更好地融入其中,才可以用第一人称将自己内心的想法真切地表达出来。很多语文教师要求学生采用素描的方法写作,特别是在描写的时候,学生需要紧紧抓住事物的所有细节,通过素描的方法将作品完整地勾画出来。也许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无法找到描写的要点,导致微型作文的语句较为烦琐。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弄清楚哪些内容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感情,学生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各种写作技巧,抓住重点,提升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微型作文教学法具有内容多、形式多样等特征,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融合。教师在微型作文训练时应统一作文题目,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使用以大见小和以小见大等写作技巧,逐步提高写作能力,提升作文深度。可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