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这是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第八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国家对推行“全民阅读”工作、提高国民素质高度重视。图书是“全民阅读”最重要的媒介。而图书编辑在“全民阅读”中担负着把关阅读内容、宣传阅读理念的重任。所以,作为一名图书编辑,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从源头上做好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
编辑工作的定位
图书的产生离不开图书编辑这个角色,从单纯的文字或图文,演变成一本正规出版物,图书编辑是具体执行者和质量负责人。作为编辑职业的其中一种,图书编辑主要工作任务就是根据市场需求策划选题、约稿、审稿、校对到最后出版。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就是对资料或者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这是编辑的核心任务。然而,现代编辑不是像传统编辑那样,只伏案做文字加工工作,而是要参与到图书策划、加工、营销等全过程,拥有十八般武艺才能做好编辑工作。编辑对自己岗位的认识常常走入两个误区:一是刚入行的新编辑,认为编辑工作的门槛低,只要凭借文学功底找找错别字就可以胜任。结果是,新编辑负责的书稿找出的差错只是冰山一角,还把不该改的地方改掉了,破坏了作者文章的原意和文风,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二是老编辑,觉得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没有突破自己。结果是,编校水平也许提高了,但仅限于看稿,其他与编辑相关的工作却做不好。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一定要不断学习新技能,扩大知识面,提升职业素养。
笔者有幸读到聂震宁先生的著作《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这本书以书信的形式与青年编辑进行交流,为青年编辑答疑释惑。作为一位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优秀出版工作者,聂震宁先生在此书中总结提炼了自己40年的出版经验、感悟,毫无保留地与青年编辑做了一次集中分享与交流,对于新编辑可谓是入职教材,能够指导他们快速认识岗位、进入编辑角色,而对于从业多年的老编辑也很有启发意义。下面笔者将从如何修炼编辑基本功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
编辑工作的态度
在聂震宁先生写给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中,笔者感触最深的是两个字——认真。有个成语叫“业精于勤”,毛泽东也曾说“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讲的是对事情的认真、对他人的认真,也就是所谓态度问题。只有认真,才能对编辑出版事业保持敬畏之心,加倍学习来提升自己。
对编辑工作认真,就要正确认识以下三点:一是认识出版。出版工作是传承文化的工作,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是编辑出版人的情怀。邹韬奋、叶圣陶、周振甫等这些出色的编辑大家之所以令人敬仰,除了在出版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还在于他们拥有强烈的文化情怀。社会如此浮躁,没有出版情怀,对编辑工作就难以认真起来,也难以有文化担当。因此,要在出版行业逐渐成长起来,就需要培养出版情怀并且始终坚持。二是认识单位和岗位。每个出版社都有自身的出版特色和优良传统。编辑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单位,尊重自己的岗位,才能在这个平台上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单位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以更好地做出成绩。三是认识图书。编辑要对图书有一种特别的热爱,缺乏这种热爱,就不会有创新的动力,更不会致力于出版传世精品。图书的性质和作用不同于一般商品,决定了图书出版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正确认识社会效益》这封信中,就提到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常被作为编辑人员培训的第一课。在《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这封信中还提到图书要顺应时代、社会、现实的召唤和民众的迫切需要。
编辑的基本功
一个完整的出版流程包含十几个环节,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而编辑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编辑工作是从选题策划开始的。图书选题是对图书内容、形式、营销等各个方面的总体设想,而选题策划则是编辑围绕着选题所开展的信息收集整理、思考论证、调查研究等系列活动。好选题是保证图书质量的先决条件。那如何策划好选题呢?在《谈谈怎样做选题》这封信中就提出,“要到作者中去选题,一要热情联络,二要耐心等待,三要慧眼识宝,四要当退则退。热情与理性,缺一不可”“图书编辑做选题,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根据社会需求来组织选题”。
编校是编辑最主要的工作,也是编辑平时花费精力最多的环节。好的编校可以成就一本图书;同样,不称职的编校也可以毁掉一本图书。把好编校关,编辑责无旁贷。被人们称为“校对王”的白以坦,主校的《毛泽东选集》至今未发现一个差错,可他在面对其他书稿时仍然在排字车间拿着校过多遍、做成“假书”的定稿在进行读校。别以为“校对王”有多神奇,其实就是不糊弄,靠的就是认真。做编辑的,学历都不会低,一般书稿都能胜任;即便是遇到不懂的地方,或者是处理专业性书稿,也可以借助工具书和其他文献来进行核查,必要时还可以与作者一起商量着修改。在这种情况下,编校最重要的还是体现在态度认真上。认真,就是要不怕麻烦,不能因为书稿中引文太多或者自己看不懂,就视而不见、轻易放过。同时,也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随着自己的性子对书稿瞎改一通。在《学会出版的艺术》这封信中提到两条编辑规范,即“可改可不改的不改”和“如需修改,要征得作者同意”。因此,编校要把握一个尺度。
沟通能力也是编辑必备的能力,既包括社外沟通,也包括社内沟通。社外沟通主要是与作者打交道、倾听读者的声音,而社内沟通是与各部门协调合作。无论是向作者约稿,还是改稿甚至退稿,都需要与作者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沟通也是对作者的尊重,对书稿的负责。有了充分的沟通,既可以保证出版的顺畅,也可以提高图书质量。与读者沟通对话,可以了解到读者的真实阅读需求,获得读者对图书的意见。与社内各部门协调合作也是编辑的日常工作,比如与其他部门合作某个图书项目,与美术编辑沟通图书封面的设计,与照排人员沟通版心大小、图片摆放位置、版式等,与宣传营销人员沟通宣传文案、发书,与财务人员沟通作者稿费,等等。通过良性沟通与同事建立起团结合作的友好关系。
编辑的基本功还体现在学习方面。编辑不仅要懂得“编”,还要会“写”、会“读”。写作是编辑工作的需要,是编辑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文写作是编辑的基本功之一,包括选题计划、审读报告、书评书讯、与作者通信等。读书也是编辑职业的需要,读书可以拓展编辑人员的知识面,提高思考和鉴别的能力,以及驾驭文字的能力。作者在《编辑与读书》这封信中指出,“阅读是编辑基本功中最基本的功夫”。在全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数字出版是未来出版的潮流与趋势,正与传统出版日益融合。因此,图书编辑要与时俱进,及时学习数字出版的知识,掌握数字出版的技能,使自己逐步从传统编辑向复合型编辑转型。
好书离不开好编辑。很难想象,一个基本功不扎实的编辑能真正做出精品图书。聂震宁先生对精品图书有这样的定义:“有着一流的内容、一流的编辑、一流的校对、一流的印装、一流的推广、一流的评价的标志性图书。”可见精品图书不是偶然的,是多个因素综合的必然结果。古语说,“学然后知不足”,只有始终抱着认真做事、认真做人、认真学习的态度,修炼好基本功,才能真正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编辑,这样编辑生涯的大厦才能长久稳固。
作者单位:江西高校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聂震宁. 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劉君. 论图书编辑的能力培养[J]. 北方传媒研究, 2018(2):66-67.
编辑工作的定位
图书的产生离不开图书编辑这个角色,从单纯的文字或图文,演变成一本正规出版物,图书编辑是具体执行者和质量负责人。作为编辑职业的其中一种,图书编辑主要工作任务就是根据市场需求策划选题、约稿、审稿、校对到最后出版。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就是对资料或者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这是编辑的核心任务。然而,现代编辑不是像传统编辑那样,只伏案做文字加工工作,而是要参与到图书策划、加工、营销等全过程,拥有十八般武艺才能做好编辑工作。编辑对自己岗位的认识常常走入两个误区:一是刚入行的新编辑,认为编辑工作的门槛低,只要凭借文学功底找找错别字就可以胜任。结果是,新编辑负责的书稿找出的差错只是冰山一角,还把不该改的地方改掉了,破坏了作者文章的原意和文风,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二是老编辑,觉得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没有突破自己。结果是,编校水平也许提高了,但仅限于看稿,其他与编辑相关的工作却做不好。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一定要不断学习新技能,扩大知识面,提升职业素养。
笔者有幸读到聂震宁先生的著作《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这本书以书信的形式与青年编辑进行交流,为青年编辑答疑释惑。作为一位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优秀出版工作者,聂震宁先生在此书中总结提炼了自己40年的出版经验、感悟,毫无保留地与青年编辑做了一次集中分享与交流,对于新编辑可谓是入职教材,能够指导他们快速认识岗位、进入编辑角色,而对于从业多年的老编辑也很有启发意义。下面笔者将从如何修炼编辑基本功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
编辑工作的态度
在聂震宁先生写给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中,笔者感触最深的是两个字——认真。有个成语叫“业精于勤”,毛泽东也曾说“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讲的是对事情的认真、对他人的认真,也就是所谓态度问题。只有认真,才能对编辑出版事业保持敬畏之心,加倍学习来提升自己。
对编辑工作认真,就要正确认识以下三点:一是认识出版。出版工作是传承文化的工作,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是编辑出版人的情怀。邹韬奋、叶圣陶、周振甫等这些出色的编辑大家之所以令人敬仰,除了在出版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还在于他们拥有强烈的文化情怀。社会如此浮躁,没有出版情怀,对编辑工作就难以认真起来,也难以有文化担当。因此,要在出版行业逐渐成长起来,就需要培养出版情怀并且始终坚持。二是认识单位和岗位。每个出版社都有自身的出版特色和优良传统。编辑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单位,尊重自己的岗位,才能在这个平台上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单位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以更好地做出成绩。三是认识图书。编辑要对图书有一种特别的热爱,缺乏这种热爱,就不会有创新的动力,更不会致力于出版传世精品。图书的性质和作用不同于一般商品,决定了图书出版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正确认识社会效益》这封信中,就提到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常被作为编辑人员培训的第一课。在《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这封信中还提到图书要顺应时代、社会、现实的召唤和民众的迫切需要。
编辑的基本功
一个完整的出版流程包含十几个环节,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而编辑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编辑工作是从选题策划开始的。图书选题是对图书内容、形式、营销等各个方面的总体设想,而选题策划则是编辑围绕着选题所开展的信息收集整理、思考论证、调查研究等系列活动。好选题是保证图书质量的先决条件。那如何策划好选题呢?在《谈谈怎样做选题》这封信中就提出,“要到作者中去选题,一要热情联络,二要耐心等待,三要慧眼识宝,四要当退则退。热情与理性,缺一不可”“图书编辑做选题,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根据社会需求来组织选题”。
编校是编辑最主要的工作,也是编辑平时花费精力最多的环节。好的编校可以成就一本图书;同样,不称职的编校也可以毁掉一本图书。把好编校关,编辑责无旁贷。被人们称为“校对王”的白以坦,主校的《毛泽东选集》至今未发现一个差错,可他在面对其他书稿时仍然在排字车间拿着校过多遍、做成“假书”的定稿在进行读校。别以为“校对王”有多神奇,其实就是不糊弄,靠的就是认真。做编辑的,学历都不会低,一般书稿都能胜任;即便是遇到不懂的地方,或者是处理专业性书稿,也可以借助工具书和其他文献来进行核查,必要时还可以与作者一起商量着修改。在这种情况下,编校最重要的还是体现在态度认真上。认真,就是要不怕麻烦,不能因为书稿中引文太多或者自己看不懂,就视而不见、轻易放过。同时,也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随着自己的性子对书稿瞎改一通。在《学会出版的艺术》这封信中提到两条编辑规范,即“可改可不改的不改”和“如需修改,要征得作者同意”。因此,编校要把握一个尺度。
沟通能力也是编辑必备的能力,既包括社外沟通,也包括社内沟通。社外沟通主要是与作者打交道、倾听读者的声音,而社内沟通是与各部门协调合作。无论是向作者约稿,还是改稿甚至退稿,都需要与作者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沟通也是对作者的尊重,对书稿的负责。有了充分的沟通,既可以保证出版的顺畅,也可以提高图书质量。与读者沟通对话,可以了解到读者的真实阅读需求,获得读者对图书的意见。与社内各部门协调合作也是编辑的日常工作,比如与其他部门合作某个图书项目,与美术编辑沟通图书封面的设计,与照排人员沟通版心大小、图片摆放位置、版式等,与宣传营销人员沟通宣传文案、发书,与财务人员沟通作者稿费,等等。通过良性沟通与同事建立起团结合作的友好关系。
编辑的基本功还体现在学习方面。编辑不仅要懂得“编”,还要会“写”、会“读”。写作是编辑工作的需要,是编辑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文写作是编辑的基本功之一,包括选题计划、审读报告、书评书讯、与作者通信等。读书也是编辑职业的需要,读书可以拓展编辑人员的知识面,提高思考和鉴别的能力,以及驾驭文字的能力。作者在《编辑与读书》这封信中指出,“阅读是编辑基本功中最基本的功夫”。在全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数字出版是未来出版的潮流与趋势,正与传统出版日益融合。因此,图书编辑要与时俱进,及时学习数字出版的知识,掌握数字出版的技能,使自己逐步从传统编辑向复合型编辑转型。
好书离不开好编辑。很难想象,一个基本功不扎实的编辑能真正做出精品图书。聂震宁先生对精品图书有这样的定义:“有着一流的内容、一流的编辑、一流的校对、一流的印装、一流的推广、一流的评价的标志性图书。”可见精品图书不是偶然的,是多个因素综合的必然结果。古语说,“学然后知不足”,只有始终抱着认真做事、认真做人、认真学习的态度,修炼好基本功,才能真正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编辑,这样编辑生涯的大厦才能长久稳固。
作者单位:江西高校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聂震宁. 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劉君. 论图书编辑的能力培养[J]. 北方传媒研究, 2018(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