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精神,总是让人热血贲张;有一种感动,总是让人荡气回肠。伫立在兴国县“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馆”里的一幅油画前,聆听“刘启耀腰缠金条讨米度日”的苦难故事,其感人之深,竟然让和平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将是影响我们的一种弥久历新的感动!
在《永恒的苏区精神——兴国红土地上的50个初心使命故事》里,党史专家们这样记叙刘启耀——这位名垂青史的革命先烈,这位曾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曾经“腰缠万贯”的讨米人是如何用他艰苦卓绝的一生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
据家谱记载,刘启耀于1899年4月出生于兴国县龙口镇睦埠村,原名叫刘启瑶,因为没有文化,参加革命时文书把他的名字登记成了“刘启耀”,此后这就成了他的正式称呼。小时候,刘启耀的家里非常穷,穷到连用于耕田的牛都养不起,所以也就无田地耕种,吃不饱穿不暖,更不用说上学读书了。在他刚满15岁那年,就跟随长辈离家到繁忙的码头附近帮大户人家做长工,后来在泰和的马家洲撑竹排谋生。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刘启耀能从一个撑竹排的船筏工人成长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呢?这正好说明:共产党是咱们穷苦大众的党,代表的是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刘启耀的成长与他苦难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他长期在码头做工,这里是各种信息的集散地,使得他见多识广,也练就了过人的胆识与智慧。当大革命的浪潮从南面的广东向湘赣蔓延时,刘启耀感受到了革命的洪流并从中汲取了力量。到1926年,兴国县的革命组织相继建立,刘启耀听到消息后马上返回家乡,秘密参加了农民协会,成为睦埠村最早的革命者。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深入到了赣南农村,刘启耀也在这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10月,江西省委迁至兴国县社门前,组织上安排刘启耀到省委工作。同年11月,刘启耀任省委常委,省职工联合会委员长。刘启耀在任省职工联合会委员长期间,提出了举办夜校消除文盲的活动,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带头白天工作晚上学习。他的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给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瞿秋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瞿秋白曾经留有一段文字倍加赞扬刘启耀刻苦学习、扫除文盲的顽强精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他是一个长工,20多岁了还是一字不识的。然而在三年的苏维埃革命中,他努力学习,甚至晚上不睡觉。1934年当我再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能看得懂《红色中华》报了,已经能够指导一个省政府的工作了。瞿秋白认为,刘启耀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也体现了我们革命的力量。然而,刘启耀最让人感动的事迹却是他坚持理想信念,“对党忠诚、一心一意”。
历史的丰碑镌刻着刘启耀“用生命守护党的经费”的苦难经历。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奉命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斗争。在一次战斗中,他不幸左胸负伤昏了过去。警卫员深知刘启耀对于革命的重要性,自己背起他的公文包,继续突围把敌人引向他处,最终壮烈牺牲。敌人在公文包中发现了刘启耀的私章,立即邀功請赏并大肆报道“击毙刘启耀”的新闻,以至有些党内同志(包括瞿秋白)都认为刘启耀已经牺牲了。但是,生命的奇迹又催生出新的旋律。这天夜里,刘启耀醒来后,发现战友已经转移,他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他仍然挣扎着爬回到原来藏身的山洞里,取出了埋在乱石堆中一个沉甸甸的小布包,里面装着13根金条和一批首饰、银元,那是他和曾山同志分手时,组织上要他妥为保管的党的活动经费。这一大包黄澄澄的金子、白花花的银元,足够他下半辈子衣食无忧。可是,这是党的活动经费,在刘启耀的心中那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啊!
此刻的刘启耀深感责任重大,他把小布包系在腰间,身穿烂棉袄,头戴破雨笠,手拿打狗棍,在遂川、万安、泰和一带流浪乞讨,秘密寻找党的组织,联络失散的同志。在反动派白色恐怖笼罩的环境里,谁也不知道这个面容憔悴、披头散发的乞丐竟会是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乞丐虽然腰缠金条银元,却宁可讨米讨饭,忍饥挨冻,始终坚持不动用这笔公款的一分一毫。
曾经有党史专家在考究这段历史的时候问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刘启耀为什么是去讨米,而不是讨饭呢?与刘启耀熟悉的老红军答案是:在那种环境里,我们作为四肢健全的壮劳力是不可能去讨饭的,甚至可能会暴露他的共产党员身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换取相应的报酬来维持生活。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都去换取报酬了,怎么不固定在一个地方打工赚钱呢?原来,刘启耀走街串户讨米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寻找党组织和联络那些失散的同志。
经过整整两年的苦苦探寻,刘启耀终于找到了“娘家人”。1937年初,刘启耀与原杨赣特委书记罗孟文、特委宣传部长刘飞庭在泰和县成立江西临时省委。在重建省委时,大伙提到,重建机关需要办公经费、重建交通站需要开办经费、寻找上级党组织需要路费,而这些经费又从哪里来呢。就在这时,刘启耀撩开他的破衣烂衫,取出了那包金银说:“这是突围前党组织要我妥为保管的党的活动经费。这几年来,我不敢动用半分,就是为了组织的需要,现在临时省委成立,这些就是今后的办公经费。”他的这番举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与会的同志都惊呆了。谁能想到,流浪乞讨多年的刘启耀竟然腰缠万贯!
江西临时省委用这笔经费买了一栋房屋,以“赣宁旅泰同乡会”的名义建立了省委秘密机关,部分剩余经费用于保释狱中的大批战友。残酷的斗争环境,使得身患肺痨的刘启耀经常累得大口大口地吐血,但他始终不肯花费分文去寻医救治。战友们都劝说刘启耀回到家乡养病,他却坚持在联络站等待上级通知。他说我要是走了就会和上级失去联系。好不容易迎来了1946年元旦,腊月里天寒地冻,刘启耀知道自己最终是熬不过这个冬天了。弥留之际,他让战友们把他抬到“赣宁旅泰同乡会”的门前躺下,仰望延安方向,溘然长逝,牺牲时年仅47岁。“对党忠诚、一心一意”,就是刘启耀一生品格的真实写照。刘启耀伟岸挺拔、光洁照人的一生,切实践行了他面对党旗庄严宣誓的郑重承诺。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谈到共产党人应该如何保持清正廉洁时就提到了刘启耀背着金条乞讨的故事,他特别强调:我们只有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才能应对“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破除“四风”顽疾。就在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的讲话中,再次引用刘启耀的感人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忠诚必须一心一意、一以贯之,必须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
在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讲述的刘启耀的故事,倍加深切地感受到“要从党史中汲取智慧”的真谛,从而开启奔向第二个百年的新征程。我们坚信,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遭遇什么样的雄关漫道,中国共产党人一定会带领各族人民奋勇前行,直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明天。因为,历史正昭示着未来!
作者系国防科工局机关党委原副书记
在《永恒的苏区精神——兴国红土地上的50个初心使命故事》里,党史专家们这样记叙刘启耀——这位名垂青史的革命先烈,这位曾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曾经“腰缠万贯”的讨米人是如何用他艰苦卓绝的一生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
据家谱记载,刘启耀于1899年4月出生于兴国县龙口镇睦埠村,原名叫刘启瑶,因为没有文化,参加革命时文书把他的名字登记成了“刘启耀”,此后这就成了他的正式称呼。小时候,刘启耀的家里非常穷,穷到连用于耕田的牛都养不起,所以也就无田地耕种,吃不饱穿不暖,更不用说上学读书了。在他刚满15岁那年,就跟随长辈离家到繁忙的码头附近帮大户人家做长工,后来在泰和的马家洲撑竹排谋生。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刘启耀能从一个撑竹排的船筏工人成长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呢?这正好说明:共产党是咱们穷苦大众的党,代表的是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刘启耀的成长与他苦难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他长期在码头做工,这里是各种信息的集散地,使得他见多识广,也练就了过人的胆识与智慧。当大革命的浪潮从南面的广东向湘赣蔓延时,刘启耀感受到了革命的洪流并从中汲取了力量。到1926年,兴国县的革命组织相继建立,刘启耀听到消息后马上返回家乡,秘密参加了农民协会,成为睦埠村最早的革命者。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深入到了赣南农村,刘启耀也在这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10月,江西省委迁至兴国县社门前,组织上安排刘启耀到省委工作。同年11月,刘启耀任省委常委,省职工联合会委员长。刘启耀在任省职工联合会委员长期间,提出了举办夜校消除文盲的活动,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带头白天工作晚上学习。他的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给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瞿秋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瞿秋白曾经留有一段文字倍加赞扬刘启耀刻苦学习、扫除文盲的顽强精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他是一个长工,20多岁了还是一字不识的。然而在三年的苏维埃革命中,他努力学习,甚至晚上不睡觉。1934年当我再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能看得懂《红色中华》报了,已经能够指导一个省政府的工作了。瞿秋白认为,刘启耀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也体现了我们革命的力量。然而,刘启耀最让人感动的事迹却是他坚持理想信念,“对党忠诚、一心一意”。
历史的丰碑镌刻着刘启耀“用生命守护党的经费”的苦难经历。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奉命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斗争。在一次战斗中,他不幸左胸负伤昏了过去。警卫员深知刘启耀对于革命的重要性,自己背起他的公文包,继续突围把敌人引向他处,最终壮烈牺牲。敌人在公文包中发现了刘启耀的私章,立即邀功請赏并大肆报道“击毙刘启耀”的新闻,以至有些党内同志(包括瞿秋白)都认为刘启耀已经牺牲了。但是,生命的奇迹又催生出新的旋律。这天夜里,刘启耀醒来后,发现战友已经转移,他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他仍然挣扎着爬回到原来藏身的山洞里,取出了埋在乱石堆中一个沉甸甸的小布包,里面装着13根金条和一批首饰、银元,那是他和曾山同志分手时,组织上要他妥为保管的党的活动经费。这一大包黄澄澄的金子、白花花的银元,足够他下半辈子衣食无忧。可是,这是党的活动经费,在刘启耀的心中那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啊!
此刻的刘启耀深感责任重大,他把小布包系在腰间,身穿烂棉袄,头戴破雨笠,手拿打狗棍,在遂川、万安、泰和一带流浪乞讨,秘密寻找党的组织,联络失散的同志。在反动派白色恐怖笼罩的环境里,谁也不知道这个面容憔悴、披头散发的乞丐竟会是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乞丐虽然腰缠金条银元,却宁可讨米讨饭,忍饥挨冻,始终坚持不动用这笔公款的一分一毫。
曾经有党史专家在考究这段历史的时候问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刘启耀为什么是去讨米,而不是讨饭呢?与刘启耀熟悉的老红军答案是:在那种环境里,我们作为四肢健全的壮劳力是不可能去讨饭的,甚至可能会暴露他的共产党员身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换取相应的报酬来维持生活。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都去换取报酬了,怎么不固定在一个地方打工赚钱呢?原来,刘启耀走街串户讨米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寻找党组织和联络那些失散的同志。
经过整整两年的苦苦探寻,刘启耀终于找到了“娘家人”。1937年初,刘启耀与原杨赣特委书记罗孟文、特委宣传部长刘飞庭在泰和县成立江西临时省委。在重建省委时,大伙提到,重建机关需要办公经费、重建交通站需要开办经费、寻找上级党组织需要路费,而这些经费又从哪里来呢。就在这时,刘启耀撩开他的破衣烂衫,取出了那包金银说:“这是突围前党组织要我妥为保管的党的活动经费。这几年来,我不敢动用半分,就是为了组织的需要,现在临时省委成立,这些就是今后的办公经费。”他的这番举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与会的同志都惊呆了。谁能想到,流浪乞讨多年的刘启耀竟然腰缠万贯!
江西临时省委用这笔经费买了一栋房屋,以“赣宁旅泰同乡会”的名义建立了省委秘密机关,部分剩余经费用于保释狱中的大批战友。残酷的斗争环境,使得身患肺痨的刘启耀经常累得大口大口地吐血,但他始终不肯花费分文去寻医救治。战友们都劝说刘启耀回到家乡养病,他却坚持在联络站等待上级通知。他说我要是走了就会和上级失去联系。好不容易迎来了1946年元旦,腊月里天寒地冻,刘启耀知道自己最终是熬不过这个冬天了。弥留之际,他让战友们把他抬到“赣宁旅泰同乡会”的门前躺下,仰望延安方向,溘然长逝,牺牲时年仅47岁。“对党忠诚、一心一意”,就是刘启耀一生品格的真实写照。刘启耀伟岸挺拔、光洁照人的一生,切实践行了他面对党旗庄严宣誓的郑重承诺。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谈到共产党人应该如何保持清正廉洁时就提到了刘启耀背着金条乞讨的故事,他特别强调:我们只有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才能应对“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破除“四风”顽疾。就在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的讲话中,再次引用刘启耀的感人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忠诚必须一心一意、一以贯之,必须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
在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讲述的刘启耀的故事,倍加深切地感受到“要从党史中汲取智慧”的真谛,从而开启奔向第二个百年的新征程。我们坚信,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遭遇什么样的雄关漫道,中国共产党人一定会带领各族人民奋勇前行,直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明天。因为,历史正昭示着未来!
作者系国防科工局机关党委原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