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阶段,如何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成为重要课题。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要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上下功夫,决不能让改革政策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科研人员的尊重与信任,将为创新松绑落到了实处。某研究所为把科研人员精力从繁琐的管理体系中解放出来,让科研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当中,释放创新活力。持续组织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注重部门协同、破除深层次障碍,注重权责一致、完善监督体系,注重上下联动、发挥基层单位积极性。
一、深入调研,梳理影响科研人员创新主要问题
研究所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深入基层改进服务大调研”,全面了解基层一线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的期盼和诉求。结合科研人员座谈会和走访调研,进行问卷调查,梳理束缚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痛点、难点。针对科研人员“各种考核、申报、评审过多,科研人员将很多精力放在了写申报书、包装项目上,难以安心做科研。”“对科研人员的考核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希望增加科研项目申报渠道,科研人员的研究项目需要研究经费支撑。”等心声,梳理了科研人员在创新研发过程遇到的主要四个方面问题:一是科研时间被挤占。科研人员上班的部分时间与精力用来报销、开会、填表,不能真正潜心研究。二是科研经费使用难。项目预算编制过细、科研经费使用规定过于复杂、报账程序繁琐、科研仪器设备采购难、项目资金下达滞后等。三是人才引进难,成果转化难。科技人才在薪酬待遇、职称评定、科研机会、配偶就业、子女求学等方面存在较大阻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渠道不畅。四是创新创业阻碍多。存在没有政策或者不了解政策的问题。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没有薪酬激励,科研人员的投入未得到相应回报,实际获得感下降。研究所深刻意识到,一方面,科技创新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相匹配,也就是要发挥制度的激励功能,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确保科技创新动能能够充分释放;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不但需要制度创新“赋能”,而且需要管理创新为其“减负”。研究所印发《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聚焦问题、立足实际,拿出一系列有效管用的整治措施,大力为科研松绑减负,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二、系统谋划,制定减负举措激发创新活力
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线上线下结合,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形成诸如资产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财务报销部门、审计监督部门联动机制,推行“一站式”服务。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例如推行“办事大厅”“服务网络中心”“网上审批中心”等,通过信息化手段,在项目启动、经费入账、经费划拨、预算编制、结题验收等环节实现“一次清”,实现少跑腿。强化科研时间保障,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可发可不发的一律不发,压缩发文数量,确保全年文件印发数量减少25%。提升文件质量。制作文件做到少而精、精而短,确保文字精炼,从严把关,符合实际,具备操作性、实效性和前瞻性,并按流程逐级审批。提高办文效率。能以便函方式或可以电话布置工作的,不予发文,充分利用内网公告栏发布通知、发布公告、解读政策等。 减少会议数量。全监性大会原则上每年不多于6次,会议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半天。提高会议效率。内容相近的会议能合并原则上合并召开,倡导开短会、开有效率的会,确保全年会议次数减少25%,参会人数减少25%。全面梳理台帐。各业务科室对现有台帐进行全面梳理,并提出保留、精简或合并意见,确保台帐减少25%。 优化财务管理制度,推行网上投递、现场专业财务人员指导填报等方式,缩短报销流程,节约报销时间,提高报销效率。推行电子台帐。结合智慧研究所建设,能够推行电子台帐的尽量推行电子台帐,发挥信息化网络数据存储作用。开展政策宣传行动,对近年来出台的科技创新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分类并动态更新,通过宣传解读、采访专家、收集案例、总结典型经验等方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发挥基层落实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政策更好落实落地。
三、精准施治,校正科研激励“指挥棒”
与时俱进地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人员保障激励、机构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推动考核机制、评价机制改变。遵循科研人员成长规律,切合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注重评价科研人员的能力、实绩和贡献,凸显了人才分类评价“指挥棒”作用。将绩效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全过程,根据各类科研项目特点,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办法开展绩效评价。强化绩效工资对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尝试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分配方式。开展科研人员保障激励行动,加大科技计划对青年科学家的支持力度,研究扩大青年科学家项目比例,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进行摸底,形成人才清单,提供相关服务。推动财务审计相关工作与最新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要求相一致,督查智力密集型项目,建立健全与之相匹配的劳务费和间接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赋予基层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研究自主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和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生态和作风学风,使得科研人员心无旁骛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为我国发展形成强大科技支撑。
研究所不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不搞脱离群众的面子工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抓住发展机遇,去除繁文缛节,一心一意谋发展,担负起歷史赋予的责任担当。在巩固已有举措基础上,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在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方面持续发力。不破除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梗阻”,推动相关政策加快落地见效,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开展科研攻关,切实增强科研人员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深入调研,梳理影响科研人员创新主要问题
研究所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深入基层改进服务大调研”,全面了解基层一线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的期盼和诉求。结合科研人员座谈会和走访调研,进行问卷调查,梳理束缚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痛点、难点。针对科研人员“各种考核、申报、评审过多,科研人员将很多精力放在了写申报书、包装项目上,难以安心做科研。”“对科研人员的考核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希望增加科研项目申报渠道,科研人员的研究项目需要研究经费支撑。”等心声,梳理了科研人员在创新研发过程遇到的主要四个方面问题:一是科研时间被挤占。科研人员上班的部分时间与精力用来报销、开会、填表,不能真正潜心研究。二是科研经费使用难。项目预算编制过细、科研经费使用规定过于复杂、报账程序繁琐、科研仪器设备采购难、项目资金下达滞后等。三是人才引进难,成果转化难。科技人才在薪酬待遇、职称评定、科研机会、配偶就业、子女求学等方面存在较大阻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渠道不畅。四是创新创业阻碍多。存在没有政策或者不了解政策的问题。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没有薪酬激励,科研人员的投入未得到相应回报,实际获得感下降。研究所深刻意识到,一方面,科技创新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相匹配,也就是要发挥制度的激励功能,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确保科技创新动能能够充分释放;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不但需要制度创新“赋能”,而且需要管理创新为其“减负”。研究所印发《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聚焦问题、立足实际,拿出一系列有效管用的整治措施,大力为科研松绑减负,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二、系统谋划,制定减负举措激发创新活力
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线上线下结合,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形成诸如资产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财务报销部门、审计监督部门联动机制,推行“一站式”服务。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例如推行“办事大厅”“服务网络中心”“网上审批中心”等,通过信息化手段,在项目启动、经费入账、经费划拨、预算编制、结题验收等环节实现“一次清”,实现少跑腿。强化科研时间保障,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可发可不发的一律不发,压缩发文数量,确保全年文件印发数量减少25%。提升文件质量。制作文件做到少而精、精而短,确保文字精炼,从严把关,符合实际,具备操作性、实效性和前瞻性,并按流程逐级审批。提高办文效率。能以便函方式或可以电话布置工作的,不予发文,充分利用内网公告栏发布通知、发布公告、解读政策等。 减少会议数量。全监性大会原则上每年不多于6次,会议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半天。提高会议效率。内容相近的会议能合并原则上合并召开,倡导开短会、开有效率的会,确保全年会议次数减少25%,参会人数减少25%。全面梳理台帐。各业务科室对现有台帐进行全面梳理,并提出保留、精简或合并意见,确保台帐减少25%。 优化财务管理制度,推行网上投递、现场专业财务人员指导填报等方式,缩短报销流程,节约报销时间,提高报销效率。推行电子台帐。结合智慧研究所建设,能够推行电子台帐的尽量推行电子台帐,发挥信息化网络数据存储作用。开展政策宣传行动,对近年来出台的科技创新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分类并动态更新,通过宣传解读、采访专家、收集案例、总结典型经验等方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发挥基层落实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政策更好落实落地。
三、精准施治,校正科研激励“指挥棒”
与时俱进地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人员保障激励、机构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推动考核机制、评价机制改变。遵循科研人员成长规律,切合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注重评价科研人员的能力、实绩和贡献,凸显了人才分类评价“指挥棒”作用。将绩效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全过程,根据各类科研项目特点,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办法开展绩效评价。强化绩效工资对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尝试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分配方式。开展科研人员保障激励行动,加大科技计划对青年科学家的支持力度,研究扩大青年科学家项目比例,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进行摸底,形成人才清单,提供相关服务。推动财务审计相关工作与最新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要求相一致,督查智力密集型项目,建立健全与之相匹配的劳务费和间接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赋予基层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研究自主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和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生态和作风学风,使得科研人员心无旁骛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为我国发展形成强大科技支撑。
研究所不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不搞脱离群众的面子工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抓住发展机遇,去除繁文缛节,一心一意谋发展,担负起歷史赋予的责任担当。在巩固已有举措基础上,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在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方面持续发力。不破除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梗阻”,推动相关政策加快落地见效,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开展科研攻关,切实增强科研人员的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