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禅家说:生活中处处都是禅。日常交际同样处处充满着禅意,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把禅意引入我们的交际中。有一些禅宗公案,完全可以借鉴到现代人的交际中。
一、人人俱足
有个僧徒慕名来拜见本寂禅师。开口问道:古代高僧说人人为佛,个个俱足,请问大师,弟子身处凡尘,是否也俱足呢?
本寂禅师对来人说:请伸出手来。
这个僧徒莫名其妙地伸出了一只手。本寂走上前去,握住了他的手腕,认真地数起了手指来:一、二、三、四、五,足,足啊!
俱足,原是指每个人具备的佛性是无亏无欠的,就看你怎样对待自己了,看到自己的足处,就可以成佛了。但是很多人像这个僧徒一样,认识不到自己的足处,对自己的足处持有怀疑,所以不能树立一种自信的人生。
本寂禅师没有引经据典地用佛经禅理讲解人人俱足的道理,而是用出人意料的一个小举动,便指出了来人的足处,你的手指是五个,佛的手指也是五个,与佛同等,你还怀疑什么呢?
据心理学家统计,世上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多多少少都曾受到过自卑的影响。自卑的人总是会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总是因为这些不足而把自己看得过低,所以就难免表现得不合群,不愿与人交往与沟通,并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容易形成自闭,以致不能成就自己和人生。
当我们总感到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足,不能与他人同日而语时,我们也应该伸出自己的手来,认真地数一数,一、二、三、四、五,足,足啊!由此,你可能会重拾自信,不再以自认的一些不足为意,也就可以毫无芥蒂地与他人来往交流沟通了。尽管眼下他可能有很多有待改进之处,但并不表明你比任何人差,完全可以挺起自己的胸膛,融入周围,走进人群,走进属于你的交际圈。
二、超越自我
一位年轻貌美的尼姑问一个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这个禅师上前便搂住了这个靓女尼姑。靓女尼姑大为惊异,赶快挣脱,并惊呼道:“禅师还会有如此举动?”这位禅师看着如此惊慌的年轻尼姑,笑了笑,淡淡地说:“只因你还有这个身体在。”
“只因你还有这个身体在”,意思是你还不能放下自我,不能做到超越自我,所以便不能理解佛法大意了。我们也总说要超越自我,往往是就能力、意志、品格而言的,其实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真正超越了自我的人,是可以在一些关头放下自我这个包袱的。放不下一个自我,对佛门弟子而言,便不能理解佛法大意,便不能成佛。而过度地盯着一个自我不放,也会成为与人沟通时的一大障碍。我们很多人之所以在交际场所表现得过于拘谨,完全是因为总是抱着一个自我不放,心里总是掂量着自己,是否言语得当,是否举止得体,心里有话也不能发表,原因是需要再三思考,生怕别人取笑了,一来二去,便越发拘谨,于是自己给自己定义为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其症结不是他真的不善交际,主要是因为他自己过于把持自我了,不能放开自我,放松自己,不能以一种超然的状态去与人沟通交流。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非要自己在交际中的表现都恰到好处,没有必要非要自己处处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同,我们只管放开自我融入到交际中就成了。当你放开自我,放弃过度的自我意识时,你就会在交际中有着自己根本设想不到的一种创造性表现,这种创造性表现是交际的润滑剂,会使得你妙语连珠,落落大方,自然会有引人注目之处。也许这时你还会有一些失误,甚至是失礼,但是你的创造性表现会自动弥补你的过失,反而更能展现出你高超的交际技巧。所有这一切,完全源于你能否放开自我,放松自己。放开自我,自会有一种创造性的表现。放得开,才能不做作,否则只能表现拘谨,难以达到状态。
三、心中有佛
苏东坡曾与高僧佛印一起打坐参禅,一日,两人正打坐之时,苏东坡卖弄起了机灵,他问佛印:“和尚入定之时,你看我像什么?”佛印道:“我入定后看你如佛。”苏东坡取笑佛印道:“我可是看你如牛粪。”后来他向其妹炫耀这事,苏小妹兜头给了他一盆冷水:“听说参禅最重要的是明心见性,心中有佛,看别人都如佛。你看人家如牛粪,你自己心里装的会是什么呢?”
与人交往,我们也应“心中有佛”的,这样会看别人也都是可交之人。如果我们总是以邻为壑,又如何突破人际距离呢?
一个年轻人开车来到一个小镇,他问一个老者:“这个小镇上的人怎样,如果好的话,我将到这里来定居。”老者反问他道:“你要离开的地方上的人都是怎样的呢?”年轻人回答道:“都是一些自私自利的家伙。”老者听后劝年轻人道:“那你就赶快走吧,我们这里的人也都自私得很厉害。”
不久又一位小伙子来问老者:“这个小镇上的人如何,由于工作关系,我可能会在这里长期居住下去?”老人同样反问他:“你离开的地方上的人都如何呢?”小伙子高兴地回答说:“说实在的,我真舍不得离开他们,他们全都是些乐于助人的人,性格开朗。”老人听后笑着说:“欢迎你来这里居住,成为我们的一员,我们这里都是助人为乐性情豁达的人。”
你的交际会如何,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心态。心中有佛,视人如佛;心中有粪,视人如粪。与人交往,要总想着别人是心存善意的,即使有时事实上不是如你所想,你也该往好处想,往好处想,会有助于你改善与对方的关系,并最终使自己从中受益。
一、人人俱足
有个僧徒慕名来拜见本寂禅师。开口问道:古代高僧说人人为佛,个个俱足,请问大师,弟子身处凡尘,是否也俱足呢?
本寂禅师对来人说:请伸出手来。
这个僧徒莫名其妙地伸出了一只手。本寂走上前去,握住了他的手腕,认真地数起了手指来:一、二、三、四、五,足,足啊!
俱足,原是指每个人具备的佛性是无亏无欠的,就看你怎样对待自己了,看到自己的足处,就可以成佛了。但是很多人像这个僧徒一样,认识不到自己的足处,对自己的足处持有怀疑,所以不能树立一种自信的人生。
本寂禅师没有引经据典地用佛经禅理讲解人人俱足的道理,而是用出人意料的一个小举动,便指出了来人的足处,你的手指是五个,佛的手指也是五个,与佛同等,你还怀疑什么呢?
据心理学家统计,世上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多多少少都曾受到过自卑的影响。自卑的人总是会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总是因为这些不足而把自己看得过低,所以就难免表现得不合群,不愿与人交往与沟通,并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容易形成自闭,以致不能成就自己和人生。
当我们总感到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足,不能与他人同日而语时,我们也应该伸出自己的手来,认真地数一数,一、二、三、四、五,足,足啊!由此,你可能会重拾自信,不再以自认的一些不足为意,也就可以毫无芥蒂地与他人来往交流沟通了。尽管眼下他可能有很多有待改进之处,但并不表明你比任何人差,完全可以挺起自己的胸膛,融入周围,走进人群,走进属于你的交际圈。
二、超越自我
一位年轻貌美的尼姑问一个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这个禅师上前便搂住了这个靓女尼姑。靓女尼姑大为惊异,赶快挣脱,并惊呼道:“禅师还会有如此举动?”这位禅师看着如此惊慌的年轻尼姑,笑了笑,淡淡地说:“只因你还有这个身体在。”
“只因你还有这个身体在”,意思是你还不能放下自我,不能做到超越自我,所以便不能理解佛法大意了。我们也总说要超越自我,往往是就能力、意志、品格而言的,其实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真正超越了自我的人,是可以在一些关头放下自我这个包袱的。放不下一个自我,对佛门弟子而言,便不能理解佛法大意,便不能成佛。而过度地盯着一个自我不放,也会成为与人沟通时的一大障碍。我们很多人之所以在交际场所表现得过于拘谨,完全是因为总是抱着一个自我不放,心里总是掂量着自己,是否言语得当,是否举止得体,心里有话也不能发表,原因是需要再三思考,生怕别人取笑了,一来二去,便越发拘谨,于是自己给自己定义为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其症结不是他真的不善交际,主要是因为他自己过于把持自我了,不能放开自我,放松自己,不能以一种超然的状态去与人沟通交流。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非要自己在交际中的表现都恰到好处,没有必要非要自己处处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同,我们只管放开自我融入到交际中就成了。当你放开自我,放弃过度的自我意识时,你就会在交际中有着自己根本设想不到的一种创造性表现,这种创造性表现是交际的润滑剂,会使得你妙语连珠,落落大方,自然会有引人注目之处。也许这时你还会有一些失误,甚至是失礼,但是你的创造性表现会自动弥补你的过失,反而更能展现出你高超的交际技巧。所有这一切,完全源于你能否放开自我,放松自己。放开自我,自会有一种创造性的表现。放得开,才能不做作,否则只能表现拘谨,难以达到状态。
三、心中有佛
苏东坡曾与高僧佛印一起打坐参禅,一日,两人正打坐之时,苏东坡卖弄起了机灵,他问佛印:“和尚入定之时,你看我像什么?”佛印道:“我入定后看你如佛。”苏东坡取笑佛印道:“我可是看你如牛粪。”后来他向其妹炫耀这事,苏小妹兜头给了他一盆冷水:“听说参禅最重要的是明心见性,心中有佛,看别人都如佛。你看人家如牛粪,你自己心里装的会是什么呢?”
与人交往,我们也应“心中有佛”的,这样会看别人也都是可交之人。如果我们总是以邻为壑,又如何突破人际距离呢?
一个年轻人开车来到一个小镇,他问一个老者:“这个小镇上的人怎样,如果好的话,我将到这里来定居。”老者反问他道:“你要离开的地方上的人都是怎样的呢?”年轻人回答道:“都是一些自私自利的家伙。”老者听后劝年轻人道:“那你就赶快走吧,我们这里的人也都自私得很厉害。”
不久又一位小伙子来问老者:“这个小镇上的人如何,由于工作关系,我可能会在这里长期居住下去?”老人同样反问他:“你离开的地方上的人都如何呢?”小伙子高兴地回答说:“说实在的,我真舍不得离开他们,他们全都是些乐于助人的人,性格开朗。”老人听后笑着说:“欢迎你来这里居住,成为我们的一员,我们这里都是助人为乐性情豁达的人。”
你的交际会如何,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心态。心中有佛,视人如佛;心中有粪,视人如粪。与人交往,要总想着别人是心存善意的,即使有时事实上不是如你所想,你也该往好处想,往好处想,会有助于你改善与对方的关系,并最终使自己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