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讲的“仁”,是为人之道,是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把人当作人,是正确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绳,并进而构成了孔子思想的本质和核心。治国理政就其本质来讲,就是正确处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故孔子说:“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达道。”(《孔子学语·哀公问政》)为此,执政者在治国理政过程中要处理好这五种天下的通常关系,就得坚持以仁为本,切实做到以孝悌为先,爱人为旨,勇于践仁。
一、治国理政以孝为先
一部《论语》就有109处提到“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论语·中庸》)它有两层含义,一是肯定仁是做人的准则。世界上的人虽生活在社会之中,是社会的人,但他又具有自然属性,不分高贵贫贱。“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神鬼之会,五行之秀,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载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四气而后月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铁。五行之动,共相竭也。五星四气十二月,还相为本;五声不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五味六和十二衾,还相为质;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主。故人者,天地之心,而五行之端,衾味别声被色而生者。”(《孔子家语·礼运》)这就是说,孔子发现人是“天地之德,阴阳之交”,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秀”,“五行之端”,人与人、人与自然都是生命。自己和他人都是同类的,一是要把别人当作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仁就是作人的准则,执政者在治国理政中一是要把别人当作人。因为把别人当作人,才是有道的,把别人不当人,当成是说话的工具,竭力进行压榨,甚至杀戮,就是逆道,或没有道。二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为先。“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孔子家语·弟子行》)就是说,孝顺父母是道德的开始,尊敬兄长是道德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道之以孝悌”,“孝于父母,恭于兄弟。”(《孔子家语·弟子行》)因为“君子务本,本主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执政者要致力于“孝”“悌”这个根本,根本确立了,那么,治国理政和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因而,孔子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执政者,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办事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下属、百姓友爱,亲近一切有德的人。还必须用孝悌之道引导百姓教育民众,使其孝顺父母,尊敬兄弟。孔子说:“夫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主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巷,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之身。”(《孝经·第一章》)所以,“为仁者,爱亲之谓人。”(《国语·晋语一》)讲仁德的人,爱自己亲人,孝顺自己父母就认为是仁。孝顺父母还必须善于继承前人的遗志(愿),善于续成前人的事业。“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礼记·中庸》)。这是执政者必须牢记的。“以孝事君,则忠。”(《孝经··第五章》)就是执政者还要把对父母的孝顺之心移来对待上司,做到忠心耿耿。“忠,德之正也。”(《孔子家语·弟子行》)忠诚,是道德的准则。但对上司不是盲从,不是屈从迎合,屈从迎合不是忠,因为“为国者,利国之谓仁。”(《国语·晋语一》)为国家执政的人,对正确地为国家办事的上司忠心耿耿,对国家发展有利,就是“仁”。
由此,执政者治国理政最重要的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文子曰:“子木有祸人之心,武有仁人之心。”(《左传·昭公充年》)“仁人”与“祸人”相对举,仁人就是爱人。郑国子产向然明问为政。然明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这里虽没有明确昭示:仁者,爱人,爱别人,爱有姓,爱众人,但在客观上已隐含了这个意思,周襄王十三年富辰谏曰:”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则民不至”。(《国语·周语中》)用仁德才能安抚百姓,不仁德,百姓不会归顺。《国语·周语下》曰:“言人必反人”,“仁,文之爱也”,“爱人能仁”,说话仁德,总是把爱送给别人,仁就是德行中的仁德,爱护别人能做到仁德。能仁,就是爱人。这里的“爱人”,一是使别人爱自己,二是爱护别人,三是爱惜自己。子路见于孔子。孔子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何谓士矣”。子路出,子贡入,问亦如之。子贡对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对曰:“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士君子矣”。(《孔子家语·三恕》)为什么子路、子贡、颜回对同一问题的回答都为孔子所肯定?首先,因为要求别人爱自己,就意味着自己要有尊严,肯定“我是人”,“我和你是同类,都是生命”,你应该把我当作人,并且要尊重我,关心我,爱护我,否则,人与人之间就失去了平等。其次,因为喜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喜爱他,厌恶他人的人他人也会厌恶他。故孔子书:“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已者,则知得之人。”(《孔子家语·贤君》)爱别人,就是不分亲疏远近都要爱。其三,因为爱惜自己,就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孔子肯定“仁者自爱”,就是鼓励,召唤和引领奴隶要敢于自卫,竭力保护自己,反对任意鞭打与杀戮,反对残酷的奴役。
由此,治国理政的执政者,一要创设和谐的环境,即创设一个人人都受到尊敬,没有歧视和压榨的平等人际关系环境,让每个人都有尊严,有独立的人格,使每个人都感受到“你和我”是同类,是平等的”。二要爱护下属和百姓,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地位以及下属的职权,不要越俎代庖,挫伤其积极性与创造性。三要爱自己的形象,尊重自己的形象,不做违背仁德的事,以赢下属和百姓对自己的爱和尊重。
为具体实施“爱人”,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也是从人己同类人的理论立论的,既然下属、百姓和执政者是同类人,那执政者之所欲,也是人之所欲;要爱人,就得以己之所欲,而想到下属和百姓之所欲。并创设平台让他们实现其所欲。
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克己,就是克制个人欲望。“复”,是“言可复也”(《论语·学而》)之“复”,是践行之意,“复礼”之“礼”,是伦理道德规范。复礼,就是行为要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克己复礼”对于执政者来说,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在视、听、言、动的治国理政行为中,要克制个人私欲,即不要以权谋私,使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公平公正,符合伦理道德规范,从而正确处理与上司、下属、百姓之间的关系,进而为实现“大同”愿景创造条件。
二、治国理政敢于“杀身成仁”
孔子所追求的是“大同”世界,他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学语·礼运》)作为自己的理想和所必须达到的愿景,因为“大同”世界是一个道德高尚、物质丰厚、和谐美满的社会。为实现这个“大同”愿景和理想,执政者要强化道德修养,做到“仁者安仁”。孔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不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处在穷困中,也不能够长久地处在安乐中。有仁德的人才能安心于实行仁德,有智慧的人善于利用仁德。“仁者安仁”,指的是仁是一种高尚的道德,真正有仁德的执政者,他的仁德是建立在内心信念之上的,发自内心地实行仁德,根本没有利用仁德来得到某种利益之心;这种执政者实行仁德,就会觉得心安理得,感到自足、自豪,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期望。“知者利仁”,是指那些聪明的执政者利用仁德的施行,去获得某种利益,以彰显自己的才智。虽然他也实行仁德,但这种仁不是彻底的。因此,执政者决不能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利用自己的仁德去窃取自己的私利,一定要以行仁德去为国家“大一统”和“天下为公”的愿景的实现而献出自己的一切。对此,孔子特别强调仁者要坚持真理,坚持理想,“杀身成仁”,提升执政者的美德。“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仁是真理,是愿景,也是最高的美德,作为行仁的执政者,就必须勇敢地实践仁,勇敢地坚持仁,勇于自我牺牲,为仁义不畏生死,心安德全。
责任编辑:达名流
一、治国理政以孝为先
一部《论语》就有109处提到“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论语·中庸》)它有两层含义,一是肯定仁是做人的准则。世界上的人虽生活在社会之中,是社会的人,但他又具有自然属性,不分高贵贫贱。“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神鬼之会,五行之秀,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载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四气而后月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铁。五行之动,共相竭也。五星四气十二月,还相为本;五声不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五味六和十二衾,还相为质;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主。故人者,天地之心,而五行之端,衾味别声被色而生者。”(《孔子家语·礼运》)这就是说,孔子发现人是“天地之德,阴阳之交”,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秀”,“五行之端”,人与人、人与自然都是生命。自己和他人都是同类的,一是要把别人当作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仁就是作人的准则,执政者在治国理政中一是要把别人当作人。因为把别人当作人,才是有道的,把别人不当人,当成是说话的工具,竭力进行压榨,甚至杀戮,就是逆道,或没有道。二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为先。“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孔子家语·弟子行》)就是说,孝顺父母是道德的开始,尊敬兄长是道德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道之以孝悌”,“孝于父母,恭于兄弟。”(《孔子家语·弟子行》)因为“君子务本,本主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执政者要致力于“孝”“悌”这个根本,根本确立了,那么,治国理政和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因而,孔子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执政者,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办事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下属、百姓友爱,亲近一切有德的人。还必须用孝悌之道引导百姓教育民众,使其孝顺父母,尊敬兄弟。孔子说:“夫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主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巷,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之身。”(《孝经·第一章》)所以,“为仁者,爱亲之谓人。”(《国语·晋语一》)讲仁德的人,爱自己亲人,孝顺自己父母就认为是仁。孝顺父母还必须善于继承前人的遗志(愿),善于续成前人的事业。“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礼记·中庸》)。这是执政者必须牢记的。“以孝事君,则忠。”(《孝经··第五章》)就是执政者还要把对父母的孝顺之心移来对待上司,做到忠心耿耿。“忠,德之正也。”(《孔子家语·弟子行》)忠诚,是道德的准则。但对上司不是盲从,不是屈从迎合,屈从迎合不是忠,因为“为国者,利国之谓仁。”(《国语·晋语一》)为国家执政的人,对正确地为国家办事的上司忠心耿耿,对国家发展有利,就是“仁”。
由此,执政者治国理政最重要的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文子曰:“子木有祸人之心,武有仁人之心。”(《左传·昭公充年》)“仁人”与“祸人”相对举,仁人就是爱人。郑国子产向然明问为政。然明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这里虽没有明确昭示:仁者,爱人,爱别人,爱有姓,爱众人,但在客观上已隐含了这个意思,周襄王十三年富辰谏曰:”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则民不至”。(《国语·周语中》)用仁德才能安抚百姓,不仁德,百姓不会归顺。《国语·周语下》曰:“言人必反人”,“仁,文之爱也”,“爱人能仁”,说话仁德,总是把爱送给别人,仁就是德行中的仁德,爱护别人能做到仁德。能仁,就是爱人。这里的“爱人”,一是使别人爱自己,二是爱护别人,三是爱惜自己。子路见于孔子。孔子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何谓士矣”。子路出,子贡入,问亦如之。子贡对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对曰:“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士君子矣”。(《孔子家语·三恕》)为什么子路、子贡、颜回对同一问题的回答都为孔子所肯定?首先,因为要求别人爱自己,就意味着自己要有尊严,肯定“我是人”,“我和你是同类,都是生命”,你应该把我当作人,并且要尊重我,关心我,爱护我,否则,人与人之间就失去了平等。其次,因为喜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喜爱他,厌恶他人的人他人也会厌恶他。故孔子书:“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已者,则知得之人。”(《孔子家语·贤君》)爱别人,就是不分亲疏远近都要爱。其三,因为爱惜自己,就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孔子肯定“仁者自爱”,就是鼓励,召唤和引领奴隶要敢于自卫,竭力保护自己,反对任意鞭打与杀戮,反对残酷的奴役。
由此,治国理政的执政者,一要创设和谐的环境,即创设一个人人都受到尊敬,没有歧视和压榨的平等人际关系环境,让每个人都有尊严,有独立的人格,使每个人都感受到“你和我”是同类,是平等的”。二要爱护下属和百姓,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地位以及下属的职权,不要越俎代庖,挫伤其积极性与创造性。三要爱自己的形象,尊重自己的形象,不做违背仁德的事,以赢下属和百姓对自己的爱和尊重。
为具体实施“爱人”,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也是从人己同类人的理论立论的,既然下属、百姓和执政者是同类人,那执政者之所欲,也是人之所欲;要爱人,就得以己之所欲,而想到下属和百姓之所欲。并创设平台让他们实现其所欲。
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克己,就是克制个人欲望。“复”,是“言可复也”(《论语·学而》)之“复”,是践行之意,“复礼”之“礼”,是伦理道德规范。复礼,就是行为要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克己复礼”对于执政者来说,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在视、听、言、动的治国理政行为中,要克制个人私欲,即不要以权谋私,使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公平公正,符合伦理道德规范,从而正确处理与上司、下属、百姓之间的关系,进而为实现“大同”愿景创造条件。
二、治国理政敢于“杀身成仁”
孔子所追求的是“大同”世界,他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学语·礼运》)作为自己的理想和所必须达到的愿景,因为“大同”世界是一个道德高尚、物质丰厚、和谐美满的社会。为实现这个“大同”愿景和理想,执政者要强化道德修养,做到“仁者安仁”。孔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不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处在穷困中,也不能够长久地处在安乐中。有仁德的人才能安心于实行仁德,有智慧的人善于利用仁德。“仁者安仁”,指的是仁是一种高尚的道德,真正有仁德的执政者,他的仁德是建立在内心信念之上的,发自内心地实行仁德,根本没有利用仁德来得到某种利益之心;这种执政者实行仁德,就会觉得心安理得,感到自足、自豪,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期望。“知者利仁”,是指那些聪明的执政者利用仁德的施行,去获得某种利益,以彰显自己的才智。虽然他也实行仁德,但这种仁不是彻底的。因此,执政者决不能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利用自己的仁德去窃取自己的私利,一定要以行仁德去为国家“大一统”和“天下为公”的愿景的实现而献出自己的一切。对此,孔子特别强调仁者要坚持真理,坚持理想,“杀身成仁”,提升执政者的美德。“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仁是真理,是愿景,也是最高的美德,作为行仁的执政者,就必须勇敢地实践仁,勇敢地坚持仁,勇于自我牺牲,为仁义不畏生死,心安德全。
责任编辑:达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