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赏书法艺术,有一个展示空间的问题。古往今来,先是几案,然后墙上。放在几案上是近玩,关注局部,眼睛盯着点画结体,挂在墙上是远观,视线不仅关注作品,而且还旁及周围环境,作品与环境氛围一致,能产生最大的审美效果。因此自古以来,尤其是明清以后,书法作品的幅式和风格(包括点画、结体、章法、墨色等)不断地随展示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到今天,这个优良传统戛然而止,书法家对此竟麻木不仁,无动于衷,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因此草成《论展示空间的变化与字体书风的发展》一文,希望能引起大家关注,共同来探讨这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
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汉以前,工具的影响最大,甲骨文笔画细是由于骨头硬、入刀浅的缘故,结体方折是由于运刀不便圆转的缘故。金文大都是铸成的,在模型上写刻的笔画再细结体再方,浇铸脱模后都会变粗变圆,与甲骨文正好相反。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因为是用毛笔写在缣缯竹木上的,所以点画流畅结体奔放。这些现象好比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越落后,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大,因此史学家对上古史的分期喜欢以工具来命名,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等。汉以前书法艺术处在初始阶段,工具对字体书风的影响最大。晋以后,书写工具被定格为笔墨纸张,代之而起成为字体书风发展动力的是展示空间。当然,随着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人的主体精神越来越突出,发展原因变得更加复杂了,但是即便如此,展示空间的变化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展示空间的变化首先是从案上到墙上,在墙上作书始于汉末,到唐代蔚然成风。墙面比案面不知大多少倍,大幅作品最容易犯的毛病是松散,因此字体书风不能像王羲之《十七帖》和孙过庭《书谱》那样字字独立,必须强调笔势,上下连绵,一气呵成。如唐代诗人描写怀素狂草时说得那样“连排数行势不绝”(鲁收旬),“回环缭绕相拘连”(任华旬)。并且,还必须强调体势,前后呼应,左右顾盼,“一纵又一横,一欹又一倾”(王邕句),“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谊”(戴叔伦句),线条奔放不羁,结体诡形怪状。结果,二王以后的小草发展演变为狂草。
唐人诗文讲到狂草的很多,绝大多数同时提到了它特殊的展示空间:粉壁、屏风和门障。蔡希综《法书论》评张旭狂草说:“乘兴之后,方肆其笔,或施于壁,或剳于屏,则群象自形,有若飞动。”窦泉、窦蒙《述书赋并注》云:“张长史则酒酣不羁,逸轨神澄,回眸而壁无全粉,挥笔而气有余兴。”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云:“狂僧前日动京城,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谁不造素屏?谁不涂粉壁?粉壁摇晴光,素屏凝晓霜,待君挥洒兮不可弥忘。”李白诗云:“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韩僵《题怀素草书屏风》云:“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此类诗文不胜枚举,它们都揭示了狂草书法与展示空间的密切关系。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云: “鱼笺绢素岂不贵,只嫌局促儿童戏,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云:“狂僧有绝艺,非数仞高墙不足以逞其笔势,或逢花笺与绢素,凝神执笔守恒度。”更是明确指出鱼笺绢素太小太局促,只能用传统的“恒度”(小草)来书写,要想逞其笔势,抒发胸中之气,必须在长廊粉壁或数仞高墙上用“绝笔”(狂草)来书写。当时人都认为从小革到狂草,特殊的展示空间起了重要作用。
宋代开始,题壁书式微,挂壁书兴起,展示形式改为写成卷轴以后挂在墙上。到明代,挂壁书蓬勃发展,发展原因在于建筑式样和展示空间的改变。郑文《江南世风的转变与吴门绘画的崛起》一文对此有很概括的论述:“对于房舍园亭等住房消费,人们也非常注意,刻意筹划。明初规定庶民厅房严禁超过三间,从屋虽然可以有10至20所,但也不许超过三闻五架的限制,且房屋不得用斗拱和彩色装饰,屋内家具也不得用红色和金饰。”中叶之后,明人居所无论是建筑规格、式样还是装饰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造屋宅或三五间,或五六间、九十间,不一而足。房屋的装饰也很讲究,书画、挂屏、文玩、器皿、盆景都成为必备之品。正如明顾起元在《客座赘语·建业风俗记》中所描绘的那样:“正德以前,房屋矮小,厅堂多在后面,或有好事者,画以罗木,皆朴素浑坚不淫。嘉靖末年,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费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园圃僭似公侯,下至勾阑之中,亦多画屋矣。”这种僭拟公侯的私家园圃高耸过倍的建筑金碧辉煌的客厅,都为书法作品提供了新的展示空间,而不惜千金来装潢客厅的风俗,又使书画家乐于为这种新的展示空间来创作作品,使书法作品的幅式、字体和书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先说幅式变化。宋代单一的挂轴由此衍生出各种形式,柱子上的叫楹联,门厅上的叫匾额,厅堂正面叫中堂,两侧叫条屏。不同的展示空间决定不同的幅式,而不同的幅式又决定作品的字数、字体和风格。以厅堂中所悬挂的作品为例,匾取横式,挂在眉间,与竖线条的屋椽构成对比,形式很美。匾为横幅,横长竖短,感觉上下两边的挤压力较大,为了寻求对比,书法字形宜长不宜扁,明末书法家倪后瞻在《倪氏杂著笔法》中说:“匾额横字书宜瘦长,不宜扁阔。”而且,匾挂在门厅正中央,字要端正,以正体为主,如果要显示家道殷实,书写风格还得以厚重为宜。楹联的高与宽比例悬殊,给人的感觉是左右两边的挤压力极大,书法如果取纵势,写瘦长的楷书或连绵的草书,会有促迫感,因此,最好以横撑的字形(例如分书或魏碑楷书),去对付两边的挤压,造成力的对抗与形的对比,产生一种形式美。
再说字体书风的变化。宋以前的帖学作品主要是信剳、诗文,裱成手卷,在案上展示,幅式小,字也小,书写方法强调笔画的两端,提按顿挫,起承转折,牵丝映带,回环往复,表现得非常丰富而且细腻。笔画中段则写得很快,一掠而过,遒劲流畅。这种书写方法适宜小字,如果写大字,则会点画单薄,结体拘谨。明代中后期的书法家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认识到小字与大字,桌面与墙面,近看与远看的不同效果。董其昌说:“余以《黄庭》《乐毅》真书放大,为人作榜署书,每悬看辄不佳。”(引自钱泳《书学》)。他们在创作上开始注重点画的浑厚和结体的开合。为避免点画中段一掠而过的空怯,强调提按起伏、积点成线。文徵明的小字和大字干脆就用两套写法,小字点画流畅、结体圆转、张力内敛、风格秀丽;大字借鉴黄山谷的方法,点画提按起伏、跌宕舒展,结体长枪大戟、纵横开阖。倪元璐用笔战駃,线条苍茫老辣。王铎利用涨墨来使线条变粗变重变厚
一
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汉以前,工具的影响最大,甲骨文笔画细是由于骨头硬、入刀浅的缘故,结体方折是由于运刀不便圆转的缘故。金文大都是铸成的,在模型上写刻的笔画再细结体再方,浇铸脱模后都会变粗变圆,与甲骨文正好相反。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因为是用毛笔写在缣缯竹木上的,所以点画流畅结体奔放。这些现象好比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越落后,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大,因此史学家对上古史的分期喜欢以工具来命名,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等。汉以前书法艺术处在初始阶段,工具对字体书风的影响最大。晋以后,书写工具被定格为笔墨纸张,代之而起成为字体书风发展动力的是展示空间。当然,随着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人的主体精神越来越突出,发展原因变得更加复杂了,但是即便如此,展示空间的变化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展示空间的变化首先是从案上到墙上,在墙上作书始于汉末,到唐代蔚然成风。墙面比案面不知大多少倍,大幅作品最容易犯的毛病是松散,因此字体书风不能像王羲之《十七帖》和孙过庭《书谱》那样字字独立,必须强调笔势,上下连绵,一气呵成。如唐代诗人描写怀素狂草时说得那样“连排数行势不绝”(鲁收旬),“回环缭绕相拘连”(任华旬)。并且,还必须强调体势,前后呼应,左右顾盼,“一纵又一横,一欹又一倾”(王邕句),“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谊”(戴叔伦句),线条奔放不羁,结体诡形怪状。结果,二王以后的小草发展演变为狂草。
唐人诗文讲到狂草的很多,绝大多数同时提到了它特殊的展示空间:粉壁、屏风和门障。蔡希综《法书论》评张旭狂草说:“乘兴之后,方肆其笔,或施于壁,或剳于屏,则群象自形,有若飞动。”窦泉、窦蒙《述书赋并注》云:“张长史则酒酣不羁,逸轨神澄,回眸而壁无全粉,挥笔而气有余兴。”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云:“狂僧前日动京城,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谁不造素屏?谁不涂粉壁?粉壁摇晴光,素屏凝晓霜,待君挥洒兮不可弥忘。”李白诗云:“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韩僵《题怀素草书屏风》云:“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此类诗文不胜枚举,它们都揭示了狂草书法与展示空间的密切关系。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云: “鱼笺绢素岂不贵,只嫌局促儿童戏,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云:“狂僧有绝艺,非数仞高墙不足以逞其笔势,或逢花笺与绢素,凝神执笔守恒度。”更是明确指出鱼笺绢素太小太局促,只能用传统的“恒度”(小草)来书写,要想逞其笔势,抒发胸中之气,必须在长廊粉壁或数仞高墙上用“绝笔”(狂草)来书写。当时人都认为从小革到狂草,特殊的展示空间起了重要作用。
宋代开始,题壁书式微,挂壁书兴起,展示形式改为写成卷轴以后挂在墙上。到明代,挂壁书蓬勃发展,发展原因在于建筑式样和展示空间的改变。郑文《江南世风的转变与吴门绘画的崛起》一文对此有很概括的论述:“对于房舍园亭等住房消费,人们也非常注意,刻意筹划。明初规定庶民厅房严禁超过三间,从屋虽然可以有10至20所,但也不许超过三闻五架的限制,且房屋不得用斗拱和彩色装饰,屋内家具也不得用红色和金饰。”中叶之后,明人居所无论是建筑规格、式样还是装饰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造屋宅或三五间,或五六间、九十间,不一而足。房屋的装饰也很讲究,书画、挂屏、文玩、器皿、盆景都成为必备之品。正如明顾起元在《客座赘语·建业风俗记》中所描绘的那样:“正德以前,房屋矮小,厅堂多在后面,或有好事者,画以罗木,皆朴素浑坚不淫。嘉靖末年,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费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园圃僭似公侯,下至勾阑之中,亦多画屋矣。”这种僭拟公侯的私家园圃高耸过倍的建筑金碧辉煌的客厅,都为书法作品提供了新的展示空间,而不惜千金来装潢客厅的风俗,又使书画家乐于为这种新的展示空间来创作作品,使书法作品的幅式、字体和书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先说幅式变化。宋代单一的挂轴由此衍生出各种形式,柱子上的叫楹联,门厅上的叫匾额,厅堂正面叫中堂,两侧叫条屏。不同的展示空间决定不同的幅式,而不同的幅式又决定作品的字数、字体和风格。以厅堂中所悬挂的作品为例,匾取横式,挂在眉间,与竖线条的屋椽构成对比,形式很美。匾为横幅,横长竖短,感觉上下两边的挤压力较大,为了寻求对比,书法字形宜长不宜扁,明末书法家倪后瞻在《倪氏杂著笔法》中说:“匾额横字书宜瘦长,不宜扁阔。”而且,匾挂在门厅正中央,字要端正,以正体为主,如果要显示家道殷实,书写风格还得以厚重为宜。楹联的高与宽比例悬殊,给人的感觉是左右两边的挤压力极大,书法如果取纵势,写瘦长的楷书或连绵的草书,会有促迫感,因此,最好以横撑的字形(例如分书或魏碑楷书),去对付两边的挤压,造成力的对抗与形的对比,产生一种形式美。
再说字体书风的变化。宋以前的帖学作品主要是信剳、诗文,裱成手卷,在案上展示,幅式小,字也小,书写方法强调笔画的两端,提按顿挫,起承转折,牵丝映带,回环往复,表现得非常丰富而且细腻。笔画中段则写得很快,一掠而过,遒劲流畅。这种书写方法适宜小字,如果写大字,则会点画单薄,结体拘谨。明代中后期的书法家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认识到小字与大字,桌面与墙面,近看与远看的不同效果。董其昌说:“余以《黄庭》《乐毅》真书放大,为人作榜署书,每悬看辄不佳。”(引自钱泳《书学》)。他们在创作上开始注重点画的浑厚和结体的开合。为避免点画中段一掠而过的空怯,强调提按起伏、积点成线。文徵明的小字和大字干脆就用两套写法,小字点画流畅、结体圆转、张力内敛、风格秀丽;大字借鉴黄山谷的方法,点画提按起伏、跌宕舒展,结体长枪大戟、纵横开阖。倪元璐用笔战駃,线条苍茫老辣。王铎利用涨墨来使线条变粗变重变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