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F203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 1009—9646(2009)11—0044—02
摘要 由小农经济转变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现代农业在发展中也出现了若干问题。现代化农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产业化,不能只追求数量而忽视了农业的质量。食品安全使人们认识到现代化农业需要完善,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我国政府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自身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不同层面多方位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保证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关键词 农业科技技术;小农经济;现代农业;标准化农业;食品安全;完善措施
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转基因技术研发以及大棚种植技术的广泛应用,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到边陲小镇,老百姓随时可以享用四季的瓜果蔬菜,人们不必为冬天只能储存食用大白菜而烦心,也不必为冬季无新鲜水果可吃而闹心,农贸市场里的反季瓜果蔬菜应有尽有。如此的改观,有两个方面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一是交通运输业的十足发展;二是现代化农业在我国的兴起与普及。具体地对于蔬菜而言,就是专业化的蔬菜大棚种植技术的普及,以及生物栽培技术的发展。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直接关系到环境和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代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以农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农村最主要的生产方式。从原来集体化的人民公社转变为家庭承包责任制,这种生产方式调动了每一位农民的积极性。改革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成为农村最主要的生产方式,生产率大大提高。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这种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为前提的生产方式越来越不经济,已明显的不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分开单干的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趋势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了该改进的时候了。可以比较一下,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农村人口是城市人口的两倍以上,也就是说,差不多每两个农民才养活一个不种地的城市人。而在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一般只占总人口的2%~5%,例如在美国,一个农业人口生产的粮食,可以养活140个非农人口,而这140个不用种地的人,便可以转移到其它产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国家要发展,在经济学家看来的必由之路,就是农业向工业的转移。所谓的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进入了广泛使用机器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阶段,并逐步实现了农业的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一方面是农业人口离开土地,进入非农就业;另一方面则是农业产品的丰富和低价。只有这样,越来越多不种地的人才能不仅有的吃,还能吃得便宜,因而劳动力成本才能便宜下来,生产出的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同时,农民和农业生产还能消费大量的工业产品,比如化肥、农药、基因改良的种子以及农业机械,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这正是我们国家现在所采取的农民致富的方法——农业人口转移和小城镇化发展农村,也是我国农业在很多领域超越了小农经济,而开始的大规模、专业化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表现。
以种植培育蔬菜为例,山东省的寿光县是我国著名的蔬菜之都,是中国北方最大的蔬菜生产与集散中心。从寿光县上空往地面看去,基本上看不到一点农田;能看到的只是如海洋一般一望无际、反射着白光的塑料大棚。菜农们的分工十分精细,一户人往往就种一种蔬菜。一年四季可以轮番地种植与收获十几遍。一年下来,他们把大棚里的土壤送到附近的农科站化验一下,看缺了什么营养,再选择化肥补进去。
寿光的农民不仅在种蔬菜,而且在卖蔬菜。寿光有着全中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市场。每天在市场周围都是排着队的长途卡车在等候上货,然后通过高速公路系统,在三四天内,就可以把寿光的蔬菜运到西至乌鲁木齐、南至广州的中国任何一个大城市里。
在这个链条的另一端,中国最偏远的省会城市之一,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在每年冬季就需要40万吨的反季蔬菜,而其中80%来自包括海南、广东、山东、四川、甘肃、安徽等地在内的16个省市,品种多达七八十种。
这种现代化农业在中国的兴起,依靠了农产品市场渠道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农业科技的进步与普及、政府及企业对农业市场化商品化的推动,等等。现代化农业的好处显而易见: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生产力提高,城市老百姓的菜篮子丰富了,工业发展也获得了新增劳动力、低成本的食品和新开辟的市场。但随着近年来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层出不穷,人们也注意到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种种弊病也逐渐开始显露出来。
现代化农业一个主要特征是产业化,也就是精细分工与单一种植。种植单一作物能提高产量,但也带来问题,首先是对生态的破坏。单一作物的种植对害虫和伴生杂草的生长是最有利不过的,因为连片的单一作物提供了充足的生长空间和取之不尽的食物。要除掉害虫杂草,就得用大量的杀虫荆、除草剂,而这些有害之物不仅残留在土壤里、杀死其它物种,还会进人人类食物链中作恶。
传统农业中,既种植物、又养动物,先是以太阳能来生长植物,再以植物来喂养动物,而动物又通过肥沃土壤,再反过来哺育植物。中国南方传统的桑基渔塘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塘中养鱼。塘埂栽桑,土养桑、桑养蚕、蚕沙喂鱼、鱼粪肥桑,和谐共处,构成一个以太阳能为基础的可持续生态系统。
相反,大规模的单一种植和单一养殖,却把传统农业中这么个完好的循环系统拆开来变成了两个独立的问题:种植物这边,土壤缺乏肥力,而养动物那边,却对着动物粪便发愁。于是,一边要施用化肥造成环境污染,而另一边再废弃动物粪便造成第二道污染。
不仅如此,本来靠太阳能便可维持的循环系统,拆分开来,搞得两部分都需消耗大量的化学能源:植物这边要靠从天然气生产出来的化肥和从石油生产出来的农药,而动物那边则要靠消耗了大量能源而加工出来的饲料,更别提各种大型农业机械和运输设备所消耗的燃油了。同时因为大棚种植,季节已经失去意义,农业所特有的生产周期长和季节性要求高、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的特征也消失了,恒温调控,生长周期短,植物自身机能并未发育完善,即使成熟的蔬菜瓜果口味和营养功效都较自然成长的相差很大。
所以,我国近些年来出现了蔬菜上的农药残留居高不下,牛奶和鸡蛋里出现了有毒的工业原料等诸多食品安全问题。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化发展,引起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农业环境的恶化,耕地的退化。消除污染、保障环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在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自身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管理此类事情,保证食品的安全。从源头农田开始,确保农业生产免受污染。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包括;
(1)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农业部门重点强调生产的专业化、种植养殖的规模化,要求成方连片, 达到一定规模;强调对生态环境的检测监督和产品的自控,在农产品基地管理上,严格控制化肥、农药、饲料及添加剂的使用,禁止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兽药)的使用;推行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的几个统一,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农资连锁经营。例如:目前寿光地区对蔬菜大棚建设开始实行“准建制”,农户建大棚须先向农业部门报告,经相关部门检验,水、土壤、环境符合无公害标准才准许建设,以确保产地安全,由当初的重规模转向重品质。
(2)提出农业标准化。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是增强我国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条件,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食品安全保障。
(3)加强农民的科技知识普及,加强化肥及各种农药的管理。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健全农业投人品质量监测体系,普及农业投人品安全使用知识,引导农民合理施肥、科学用药,倡导农业生产中使用生物化肥,保证供肥途径具有营养全面、安全、无污染的优点
(4)大力开发符合生态农业的综合利用技术。例如:保鲜、保藏、包装技术和废弃物处理技术等等。
(5)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市场准入制度,全面落实食品质量市场检验检测制度。加强食品安全法制建设,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于2009年2月25日修订《食品安全法草案》。新的《食品安全法》规定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食品国家安全标准、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取消食品“免检制度”、对“问题食品”实行召回制度、“问题食品”代言者承担连带责任、规范食品添加剂使用等条款。新《食品安全法》定于2009年6月1日执行,新法为系统有序地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
(6)严格执法监督,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支撑体系,搞好食品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检验技术手段,保障食品安全,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管体系。学习借鉴国外的食品生产履历制度,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产品的生产企业都要建立质量档案,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同时,政府加强食品科学,特别是合理营养科学的研究和宣传普及工作,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机制,提高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广泛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使人们的饮食观念更加科学,不是只吃饱,而是要吃出健康。
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我国政府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我们看到了国家在治理食品安全方面的决心,也使我们看到了信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大快朵颐的时候不用再担心食品安全问题。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 1009—9646(2009)11—0044—02
摘要 由小农经济转变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现代农业在发展中也出现了若干问题。现代化农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产业化,不能只追求数量而忽视了农业的质量。食品安全使人们认识到现代化农业需要完善,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我国政府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自身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不同层面多方位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保证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关键词 农业科技技术;小农经济;现代农业;标准化农业;食品安全;完善措施
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转基因技术研发以及大棚种植技术的广泛应用,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到边陲小镇,老百姓随时可以享用四季的瓜果蔬菜,人们不必为冬天只能储存食用大白菜而烦心,也不必为冬季无新鲜水果可吃而闹心,农贸市场里的反季瓜果蔬菜应有尽有。如此的改观,有两个方面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一是交通运输业的十足发展;二是现代化农业在我国的兴起与普及。具体地对于蔬菜而言,就是专业化的蔬菜大棚种植技术的普及,以及生物栽培技术的发展。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直接关系到环境和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代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以农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农村最主要的生产方式。从原来集体化的人民公社转变为家庭承包责任制,这种生产方式调动了每一位农民的积极性。改革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成为农村最主要的生产方式,生产率大大提高。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这种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为前提的生产方式越来越不经济,已明显的不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分开单干的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趋势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了该改进的时候了。可以比较一下,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农村人口是城市人口的两倍以上,也就是说,差不多每两个农民才养活一个不种地的城市人。而在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一般只占总人口的2%~5%,例如在美国,一个农业人口生产的粮食,可以养活140个非农人口,而这140个不用种地的人,便可以转移到其它产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国家要发展,在经济学家看来的必由之路,就是农业向工业的转移。所谓的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进入了广泛使用机器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阶段,并逐步实现了农业的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一方面是农业人口离开土地,进入非农就业;另一方面则是农业产品的丰富和低价。只有这样,越来越多不种地的人才能不仅有的吃,还能吃得便宜,因而劳动力成本才能便宜下来,生产出的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同时,农民和农业生产还能消费大量的工业产品,比如化肥、农药、基因改良的种子以及农业机械,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这正是我们国家现在所采取的农民致富的方法——农业人口转移和小城镇化发展农村,也是我国农业在很多领域超越了小农经济,而开始的大规模、专业化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表现。
以种植培育蔬菜为例,山东省的寿光县是我国著名的蔬菜之都,是中国北方最大的蔬菜生产与集散中心。从寿光县上空往地面看去,基本上看不到一点农田;能看到的只是如海洋一般一望无际、反射着白光的塑料大棚。菜农们的分工十分精细,一户人往往就种一种蔬菜。一年四季可以轮番地种植与收获十几遍。一年下来,他们把大棚里的土壤送到附近的农科站化验一下,看缺了什么营养,再选择化肥补进去。
寿光的农民不仅在种蔬菜,而且在卖蔬菜。寿光有着全中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市场。每天在市场周围都是排着队的长途卡车在等候上货,然后通过高速公路系统,在三四天内,就可以把寿光的蔬菜运到西至乌鲁木齐、南至广州的中国任何一个大城市里。
在这个链条的另一端,中国最偏远的省会城市之一,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在每年冬季就需要40万吨的反季蔬菜,而其中80%来自包括海南、广东、山东、四川、甘肃、安徽等地在内的16个省市,品种多达七八十种。
这种现代化农业在中国的兴起,依靠了农产品市场渠道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农业科技的进步与普及、政府及企业对农业市场化商品化的推动,等等。现代化农业的好处显而易见: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生产力提高,城市老百姓的菜篮子丰富了,工业发展也获得了新增劳动力、低成本的食品和新开辟的市场。但随着近年来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层出不穷,人们也注意到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种种弊病也逐渐开始显露出来。
现代化农业一个主要特征是产业化,也就是精细分工与单一种植。种植单一作物能提高产量,但也带来问题,首先是对生态的破坏。单一作物的种植对害虫和伴生杂草的生长是最有利不过的,因为连片的单一作物提供了充足的生长空间和取之不尽的食物。要除掉害虫杂草,就得用大量的杀虫荆、除草剂,而这些有害之物不仅残留在土壤里、杀死其它物种,还会进人人类食物链中作恶。
传统农业中,既种植物、又养动物,先是以太阳能来生长植物,再以植物来喂养动物,而动物又通过肥沃土壤,再反过来哺育植物。中国南方传统的桑基渔塘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塘中养鱼。塘埂栽桑,土养桑、桑养蚕、蚕沙喂鱼、鱼粪肥桑,和谐共处,构成一个以太阳能为基础的可持续生态系统。
相反,大规模的单一种植和单一养殖,却把传统农业中这么个完好的循环系统拆开来变成了两个独立的问题:种植物这边,土壤缺乏肥力,而养动物那边,却对着动物粪便发愁。于是,一边要施用化肥造成环境污染,而另一边再废弃动物粪便造成第二道污染。
不仅如此,本来靠太阳能便可维持的循环系统,拆分开来,搞得两部分都需消耗大量的化学能源:植物这边要靠从天然气生产出来的化肥和从石油生产出来的农药,而动物那边则要靠消耗了大量能源而加工出来的饲料,更别提各种大型农业机械和运输设备所消耗的燃油了。同时因为大棚种植,季节已经失去意义,农业所特有的生产周期长和季节性要求高、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的特征也消失了,恒温调控,生长周期短,植物自身机能并未发育完善,即使成熟的蔬菜瓜果口味和营养功效都较自然成长的相差很大。
所以,我国近些年来出现了蔬菜上的农药残留居高不下,牛奶和鸡蛋里出现了有毒的工业原料等诸多食品安全问题。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化发展,引起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农业环境的恶化,耕地的退化。消除污染、保障环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在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自身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管理此类事情,保证食品的安全。从源头农田开始,确保农业生产免受污染。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包括;
(1)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农业部门重点强调生产的专业化、种植养殖的规模化,要求成方连片, 达到一定规模;强调对生态环境的检测监督和产品的自控,在农产品基地管理上,严格控制化肥、农药、饲料及添加剂的使用,禁止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兽药)的使用;推行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的几个统一,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农资连锁经营。例如:目前寿光地区对蔬菜大棚建设开始实行“准建制”,农户建大棚须先向农业部门报告,经相关部门检验,水、土壤、环境符合无公害标准才准许建设,以确保产地安全,由当初的重规模转向重品质。
(2)提出农业标准化。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是增强我国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条件,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食品安全保障。
(3)加强农民的科技知识普及,加强化肥及各种农药的管理。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健全农业投人品质量监测体系,普及农业投人品安全使用知识,引导农民合理施肥、科学用药,倡导农业生产中使用生物化肥,保证供肥途径具有营养全面、安全、无污染的优点
(4)大力开发符合生态农业的综合利用技术。例如:保鲜、保藏、包装技术和废弃物处理技术等等。
(5)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市场准入制度,全面落实食品质量市场检验检测制度。加强食品安全法制建设,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于2009年2月25日修订《食品安全法草案》。新的《食品安全法》规定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食品国家安全标准、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取消食品“免检制度”、对“问题食品”实行召回制度、“问题食品”代言者承担连带责任、规范食品添加剂使用等条款。新《食品安全法》定于2009年6月1日执行,新法为系统有序地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
(6)严格执法监督,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支撑体系,搞好食品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检验技术手段,保障食品安全,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管体系。学习借鉴国外的食品生产履历制度,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产品的生产企业都要建立质量档案,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同时,政府加强食品科学,特别是合理营养科学的研究和宣传普及工作,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机制,提高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广泛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使人们的饮食观念更加科学,不是只吃饱,而是要吃出健康。
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我国政府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我们看到了国家在治理食品安全方面的决心,也使我们看到了信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大快朵颐的时候不用再担心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