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思维能力。新课标要求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解放学生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的目标。而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思想,是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一个很好的途径。
一、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的首要条件
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语文、数学知识掌握很少,如某些字、词、字义、词义未接触过。例如含有数学“加”的意思,在汉语文字上有多种表达形式——“多”“提高”“共”“又”等;含有数学“减”的意思,有“差”“降”“缺”“亏”等。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准确辨别字词的意义,特别是数学数量关系、“和”“差”关系等,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詞义。学生中常有因词义不能理解而出错的事例。如:“一辆客车坐着26人,途经甲站下了8人,途经乙站上了15人,现客车共有多少人?”有学生列算式26 8 15=49(人),究其依据,其答:题目问共有多少人,“共”是“加”的意思,所以应该列式为“原有人数 甲站人数 乙站人数=现共有人数”。再问“上了”“下了”的意思,学生摇头。此例错解的原因是该生对题中关键词未能理解,为此,很有必要加强低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由此,在数学活动课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强化学生对包含“加”“减”等词义的语言文字的认识、理解和运用。
如“夺小红花”活动,先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8人,答对一题获得小红花一枚,最后获得小红花最多的那个小组为冠军组。活动开始,同学们自主做好分工合作任务:语文知识掌握好的负责读题、释义;数学知识较扎实的负责列式;字体工整的负责抄写等。题目如下:①学校去年种植兰花树35棵,今年种植兰花树32棵,现有兰花树多少棵?②一堆糖果小于20颗,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5颗,还余2颗;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3颗,也还余2颗。这堆糖果有多少颗?③一堆萝卜,大兔每天吃2个,小兔每天吃1个,吃了21天后还剩下15个,这堆萝卜原来有多少个?④十个杯子发豆芽,每个杯都有豆子10粒,每个杯都有3粒豆子未能发芽,未能发芽的豆子有多少?已发芽的豆子有多少?⑤前年每亩玉米收获500公斤,去年比前年歉收玉米50公斤,今年比去年增收100公斤,那么今年收获玉米多少公斤?解题过程热闹非凡,如题⑤“歉收”一词是什么意思,有小组争论异常激烈,查字典后明白了其意义——“歉收”在本题中的意思是“少收”,即减少收获的意思。辨别清楚了词义,列式解答就顺理成章了。教师在此活动中主要起引导和适当提示的作用,学生遇到不懂的词,可引导他们求助同学、老师、字典等,让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二、探索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推理能力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探索能力,教师应予正确引导,以发展学生的辨析能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低级到高级、从表象到本质、从个别到普遍逐步发展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有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的内容,其中就含有一种数学思想——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开始,经过演绎、验证后,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归纳思想。其思维形式是:从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进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或性质。例如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观察、思考下列两组题:
第一组:6×2=12 第二组: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①观察第一组的三个算式可以发现:一个因数不变(都是6),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大(2→20→200),积也不断变化(12→120→1200)。
②观察第二组的三个算式可以发现:一个因素不变(都是4),另一个因素不断变小(20→10→5),积也不断变小(80→40→20)。
③通过验证,发现规律:
﹡例如根据8×50=400,可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16×50=800;32×50=1600;8×25=200
﹡验证——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可得:
8×50=400 8×50=400
↓×2 ↓×2 ↓×4 ↓×4
16×50=800 32×50=1600
8×50=400
↓÷2↓÷2
8×25=200
﹡经过上述的观察、推理、验证,可以肯定发现的规律是成立的,即: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新课程标准要求,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即有顺序地、有层次地、全面地、有逻辑地思考。所以,数学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严密的、客观的、能重复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有重大意义。在数学中,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如“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最短”定理,教师教学时可让学生画一画、量一量,让学生通过实践证明以上定理的正确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辨析能力,从而归纳为规律性的定理。
三、引导学生发展数学思维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已由形象、直观、感性逐渐向推理、逻辑、抽象过渡。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数学思想解决复杂的问题。
1. 数形结合思想
主要是利用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数量对应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性相结合,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以达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现用数轴解决下列问题:
例如,学生参加投篮比赛,规则是:每投进一个球得5分,记作“ 5”;投不进扣2分,记作“-2”。投进一球与投不进相差几分? 方法如下:画好数轴(包括方向、单位长度、原点),并描出 5和-2的位置(见图一)。
从数轴上可以清楚看出 5和-2之间有7个格,每格代表1分,所以,投进一球与投不进相差7分。
又如,一辆出租车从车站出发,向东行驶3公里后搭客,又继续向东行驶1公里,之后又向西行驶6公里落客。此时出租车在车站的哪个方向?出租车离车站有多远?
方法:画好数数轴,并描出原点(车站) 4和-2的点(见图二)。
在数轴上可以看出,出租车在车站的正西方向,离车站有2公里远。
2. 培养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陌生为熟识、化未知为已知的一种数学思想。如教材把圆柱分割法转化成长方体来求体积,就是这种思想的运用。还可利用转化思想求较复杂的问题,如图三是一种饮料瓶,瓶身是圆柱形(瓶颈除外),容积是500毫升,现瓶中有部分饮料,瓶子正放饮料的高度为20厘米,倒放空余部分的高度为5厘米,求瓶内现有饮料多少毫升?
解题思路:瓶子正放和倒放时的容积与饮料的体积不变,所以瓶子空余部分的容积相等,即倒放时空余出来的圆柱形等于瓶颈的容积,所以饮料瓶的容积就是一个高为(20 5)厘米圆柱形容器。根据已知条件可得饮料体积占瓶子容积的几分之几。因此,可列式如下:20 5=25;500× =400(毫升)。瓶内现有饮料400毫升。
从此例可以看到,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正放和倒放的空余部分是相等的,这样就能把不规则图形(瓶颈部分)转化成规则图形。数学转化思想还有其他广泛的运用,因而教师應举一反三,给学生多些引导。
图示法也是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如求圆柱体纵切、横切后的表面积变化情况等,通过图示法可准确分析。
例如,2米长的布剪去 又 米,剩下多少米?
此题曾有同学例式解答为:2×( ) =2(米),2-2=0(米)。答:剩下零米。解答明显错解。
错解剖析: 是“分率”,即2米的一半(2× =1米),而 米则是1米的一半(1× =0.5米),因概念混乱产生错解。此题用线段图帮助解题会清晰些(图四)。观察图四,能明确“分率”与“米的几分之几”之间关系,因而列式:2-(2× )=0.5(米)。答:剩下0.5米。
又如,小明买了钢笔、圆珠笔、铅笔各1支,一支圆珠笔的价格是1支钢笔的 ,1支铅笔的价格是一支圆珠笔的 。买1支铅笔用去2元,买1支钢笔需要花多少钱?
解答如下:①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见图五)。1支的钢笔的价钱看作单位“1”,则有1支圆珠笔的价格是1支钢笔的 ,1支铅笔的价格是1支圆珠笔的 。
②解法:依据一支铅笔的价格是一支圆珠笔的 ,得一支圆珠笔的价格为:2÷ =6(元)。再根据“一支圆珠笔的价格是一支钢笔的 ”,得一支钢笔的价格为:6÷ =15(元);列式为:2÷ ÷ =2×3×5÷2=15(元)。答:买一支钢笔要15元。
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多,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心智发育程度等适时引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一、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的首要条件
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语文、数学知识掌握很少,如某些字、词、字义、词义未接触过。例如含有数学“加”的意思,在汉语文字上有多种表达形式——“多”“提高”“共”“又”等;含有数学“减”的意思,有“差”“降”“缺”“亏”等。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准确辨别字词的意义,特别是数学数量关系、“和”“差”关系等,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詞义。学生中常有因词义不能理解而出错的事例。如:“一辆客车坐着26人,途经甲站下了8人,途经乙站上了15人,现客车共有多少人?”有学生列算式26 8 15=49(人),究其依据,其答:题目问共有多少人,“共”是“加”的意思,所以应该列式为“原有人数 甲站人数 乙站人数=现共有人数”。再问“上了”“下了”的意思,学生摇头。此例错解的原因是该生对题中关键词未能理解,为此,很有必要加强低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由此,在数学活动课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强化学生对包含“加”“减”等词义的语言文字的认识、理解和运用。
如“夺小红花”活动,先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8人,答对一题获得小红花一枚,最后获得小红花最多的那个小组为冠军组。活动开始,同学们自主做好分工合作任务:语文知识掌握好的负责读题、释义;数学知识较扎实的负责列式;字体工整的负责抄写等。题目如下:①学校去年种植兰花树35棵,今年种植兰花树32棵,现有兰花树多少棵?②一堆糖果小于20颗,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5颗,还余2颗;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3颗,也还余2颗。这堆糖果有多少颗?③一堆萝卜,大兔每天吃2个,小兔每天吃1个,吃了21天后还剩下15个,这堆萝卜原来有多少个?④十个杯子发豆芽,每个杯都有豆子10粒,每个杯都有3粒豆子未能发芽,未能发芽的豆子有多少?已发芽的豆子有多少?⑤前年每亩玉米收获500公斤,去年比前年歉收玉米50公斤,今年比去年增收100公斤,那么今年收获玉米多少公斤?解题过程热闹非凡,如题⑤“歉收”一词是什么意思,有小组争论异常激烈,查字典后明白了其意义——“歉收”在本题中的意思是“少收”,即减少收获的意思。辨别清楚了词义,列式解答就顺理成章了。教师在此活动中主要起引导和适当提示的作用,学生遇到不懂的词,可引导他们求助同学、老师、字典等,让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二、探索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推理能力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探索能力,教师应予正确引导,以发展学生的辨析能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低级到高级、从表象到本质、从个别到普遍逐步发展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有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的内容,其中就含有一种数学思想——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开始,经过演绎、验证后,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归纳思想。其思维形式是:从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进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或性质。例如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观察、思考下列两组题:
第一组:6×2=12 第二组: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①观察第一组的三个算式可以发现:一个因数不变(都是6),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大(2→20→200),积也不断变化(12→120→1200)。
②观察第二组的三个算式可以发现:一个因素不变(都是4),另一个因素不断变小(20→10→5),积也不断变小(80→40→20)。
③通过验证,发现规律:
﹡例如根据8×50=400,可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16×50=800;32×50=1600;8×25=200
﹡验证——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可得:
8×50=400 8×50=400
↓×2 ↓×2 ↓×4 ↓×4
16×50=800 32×50=1600
8×50=400
↓÷2↓÷2
8×25=200
﹡经过上述的观察、推理、验证,可以肯定发现的规律是成立的,即: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新课程标准要求,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即有顺序地、有层次地、全面地、有逻辑地思考。所以,数学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严密的、客观的、能重复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有重大意义。在数学中,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如“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最短”定理,教师教学时可让学生画一画、量一量,让学生通过实践证明以上定理的正确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辨析能力,从而归纳为规律性的定理。
三、引导学生发展数学思维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已由形象、直观、感性逐渐向推理、逻辑、抽象过渡。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数学思想解决复杂的问题。
1. 数形结合思想
主要是利用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数量对应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性相结合,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以达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现用数轴解决下列问题:
例如,学生参加投篮比赛,规则是:每投进一个球得5分,记作“ 5”;投不进扣2分,记作“-2”。投进一球与投不进相差几分? 方法如下:画好数轴(包括方向、单位长度、原点),并描出 5和-2的位置(见图一)。
从数轴上可以清楚看出 5和-2之间有7个格,每格代表1分,所以,投进一球与投不进相差7分。
又如,一辆出租车从车站出发,向东行驶3公里后搭客,又继续向东行驶1公里,之后又向西行驶6公里落客。此时出租车在车站的哪个方向?出租车离车站有多远?
方法:画好数数轴,并描出原点(车站) 4和-2的点(见图二)。
在数轴上可以看出,出租车在车站的正西方向,离车站有2公里远。
2. 培养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陌生为熟识、化未知为已知的一种数学思想。如教材把圆柱分割法转化成长方体来求体积,就是这种思想的运用。还可利用转化思想求较复杂的问题,如图三是一种饮料瓶,瓶身是圆柱形(瓶颈除外),容积是500毫升,现瓶中有部分饮料,瓶子正放饮料的高度为20厘米,倒放空余部分的高度为5厘米,求瓶内现有饮料多少毫升?
解题思路:瓶子正放和倒放时的容积与饮料的体积不变,所以瓶子空余部分的容积相等,即倒放时空余出来的圆柱形等于瓶颈的容积,所以饮料瓶的容积就是一个高为(20 5)厘米圆柱形容器。根据已知条件可得饮料体积占瓶子容积的几分之几。因此,可列式如下:20 5=25;500× =400(毫升)。瓶内现有饮料400毫升。
从此例可以看到,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正放和倒放的空余部分是相等的,这样就能把不规则图形(瓶颈部分)转化成规则图形。数学转化思想还有其他广泛的运用,因而教师應举一反三,给学生多些引导。
图示法也是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如求圆柱体纵切、横切后的表面积变化情况等,通过图示法可准确分析。
例如,2米长的布剪去 又 米,剩下多少米?
此题曾有同学例式解答为:2×( ) =2(米),2-2=0(米)。答:剩下零米。解答明显错解。
错解剖析: 是“分率”,即2米的一半(2× =1米),而 米则是1米的一半(1× =0.5米),因概念混乱产生错解。此题用线段图帮助解题会清晰些(图四)。观察图四,能明确“分率”与“米的几分之几”之间关系,因而列式:2-(2× )=0.5(米)。答:剩下0.5米。
又如,小明买了钢笔、圆珠笔、铅笔各1支,一支圆珠笔的价格是1支钢笔的 ,1支铅笔的价格是一支圆珠笔的 。买1支铅笔用去2元,买1支钢笔需要花多少钱?
解答如下:①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见图五)。1支的钢笔的价钱看作单位“1”,则有1支圆珠笔的价格是1支钢笔的 ,1支铅笔的价格是1支圆珠笔的 。
②解法:依据一支铅笔的价格是一支圆珠笔的 ,得一支圆珠笔的价格为:2÷ =6(元)。再根据“一支圆珠笔的价格是一支钢笔的 ”,得一支钢笔的价格为:6÷ =15(元);列式为:2÷ ÷ =2×3×5÷2=15(元)。答:买一支钢笔要15元。
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多,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心智发育程度等适时引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