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应遵循科学有效的原则,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具有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活化 策略
教学活动以生活为依托,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要导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体验,把生活引入课堂,让教学走入生活,联系生活经历和社会奇闻趣事,活跃课堂氛围,丰富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笔者就如何开展生活化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观点,希望与广大教师交流探讨。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观察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②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学习,“充分提供情境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③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二、生活中孕育著语文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①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②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
三、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通过身临其境或创设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随机采用“模仿——创造——迁移”模式,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走向生活》一文中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慰人们要“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让学生制定出“交友方案”,布置学生“走向生活、广交朋友”,一段时间以后再来交流,甚至书写下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感悟定会“更上一层楼”。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以其特别活跃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场所。这样一个特殊的人际环境,需要宽容与和谐。教师应当以宽容之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感动他们的心灵。如: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上课不久,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全体学生和好多听课老师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执教老师愣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还是引领学生讲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学生: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学生回答:“小扣就是轻轻敲门,显得有礼貌。”“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是小扣。”教师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意了吗?”这一问,使全堂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那位迟到者也红着脸,诚恳地点头。教师以宽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结合了诗句,精心点化,“润物细无声”,无疑更会使学生深悟教益。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注重给语文课堂增添新鲜的活水,联系实际生活实施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活跃语文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活化 策略
教学活动以生活为依托,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要导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体验,把生活引入课堂,让教学走入生活,联系生活经历和社会奇闻趣事,活跃课堂氛围,丰富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笔者就如何开展生活化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观点,希望与广大教师交流探讨。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观察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②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学习,“充分提供情境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③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二、生活中孕育著语文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①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②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
三、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通过身临其境或创设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随机采用“模仿——创造——迁移”模式,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走向生活》一文中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慰人们要“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让学生制定出“交友方案”,布置学生“走向生活、广交朋友”,一段时间以后再来交流,甚至书写下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感悟定会“更上一层楼”。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以其特别活跃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场所。这样一个特殊的人际环境,需要宽容与和谐。教师应当以宽容之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感动他们的心灵。如: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上课不久,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全体学生和好多听课老师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执教老师愣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还是引领学生讲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学生: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学生回答:“小扣就是轻轻敲门,显得有礼貌。”“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是小扣。”教师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意了吗?”这一问,使全堂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那位迟到者也红着脸,诚恳地点头。教师以宽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结合了诗句,精心点化,“润物细无声”,无疑更会使学生深悟教益。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注重给语文课堂增添新鲜的活水,联系实际生活实施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活跃语文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