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阅读就像每日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势必“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小而言之,完成考卷上的几道阅读题目,定当手到擒来;大而言之,我们的言辞吐纳,我们的人生境界定当呈现大格局、大气象。
【关键词】阅读 成为 习惯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每次分析学生的语文考卷,感到最头疼的部分便是现代文阅读,丢分情况十分严重。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在教什么?说白了,还不就是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吗?为什么这一方面我们总是做得事倍功半呢?
我想,首先是在教学方法上出了问题。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有这样一篇文章——《爸爸的花儿落了》,其中分析题目的含义,有两点,(1)爸爸喜爱的夹竹桃花败落了;(2)喜爱花儿的爸爸病逝了。这道题的答题方法便是:结合文本内容,将该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挖掘出来即可。到了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阶段,在一次月考卷上有一篇题为《台阶》的写父爱的文章,问题一便是分析题目的含义,有一部分学生答出从门厅到“我”家(三楼)只有20级台阶,有一部分同学忽略了这一点,但能答出20级台阶意味着20多年来父亲深沉的爱,两点都能答出的人就少了,而能挖掘出“20级台阶还意味着二十多年来我在父亲慈爱的目光中向生活的高台阶逐级攀登”的同学就寥寥无几了。因此,这道4分的题目,有80%左右的同学仅得1-2分。仔细分析失分原因,便是学生并没有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与技能内化吸收,变成自己的方法技能,更没有把它迁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由此可见,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在授课时不仅不能照本宣科、就文论文,而且要注意传授方法与技能,更要注意唤醒学生对方法技能的内化吸收与迁移运用的意识,并敦促其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加以应用,把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与能力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其次,却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那便是,我们的学生阅读量太少。自古就有“熟能生巧”一说,扪心自问,能够把阅读当作每日必行之事者能有几人?既然不熟,巧又从何谈起?
我们的课堂上,有不少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十分被动。老师布置预习,学生连课文都不看,翻上各种教辅资料完成预习题目应付老师检查,老师要求带上问题读课文,学生却急着翻参考书找问题的答案,到老师点拨讲解课文的阅读技法,引导学生揣摩写作特色时,学生早已抱着既成答案悠哉游哉了。
这样的课堂学习怎能提高阅读能力?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来看。一册课本到手,先以章节为单位,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每章节所写内容所反映的主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到学习每一课书时,第一步,做好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生成问题;第二步,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无论是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探究,还是聆听老师讲解,都要在注重结果(答案)的同时,倍加关注生成结果的方法与过程;第三步,等到一定阶段就把所学文章按内容主题或按不同体裁进行分类整理,找出同类文章在阅读中的共通性,如“怎样阅读记叙文”、“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等。把这些方法点点滴滴积累下来,再有针对性地找一些相类似的文章去阅读,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不断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天长日久,自然也就培养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大量的课外阅读,也是我们提高阅读能力、加强个人修养的有效途径。
当前,在广大中学生中,课外强化补习数、理、化、英者有之,课外参加琴、棋、书、画各种特长班者有之,课外沉溺于打球、网聊、网购、网络游戏者有之,那么,读书呢?大家似乎忙于以上种种事宜而疏于读书了吧?
加强课外阅读,并不是一件十分难办的事情,它既不需要不菲的资金投入,也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茶余饭后,临入睡前,一文(或一册)在手,往往是一种享受;节假日,少打两场球,少在网络上消耗个把小时,少做一两次无所谓的应酬,我们还是有较为充 裕的时间去阅读的。
古人读书“头悬梁、锥刺股”,这种苦学的方法我们大可不必去效仿,但这种吃苦的精神,我们还是应该提倡的。古今中外,但凡做学问者,必有坐热冷板凳之底功。马克思为了研究经济学,曾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里阅读了大量书籍资料,经年累月,他座位下的水泥地面上竟被磨出两个脚印,下得这番功夫,终有《资本论》横空出世;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他本身就是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他博览了有关明代三百年历史诸多不同版本的正史、野史,然后以史料为基础,用自己独具特色的笔法,写成了这部精彩的历史鸿著;我也曾带过这样一位学生:刚升入初中时,该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她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很是一般,每次考试阅读这一块丢分最多,每次向校报投稿都不被采用。难能可贵的是,该同学能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哪怕是课间十分钟,哪怕是蹲厕时的三五分钟,坚持手不离卷,边读边悟,在她的家里,床头案几,手之所及,随处摆放着三两本可供阅读的报刊杂志,同时还养成了做笔记、勤练笔的好习惯。到她升入初二、三时,她的语文水平已是出类拔萃的,她也成了学校文学社团的“铁杆”。目前该生就读于省重点高中的理科重点班,而她的文章已屡次在《读者》杂志和《青年文摘》上发表。
综上所述,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阅读就像每日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势必“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小而言之,完成考卷上的几道阅读题目,定当手到擒来;大而言之,我们的言辞吐纳,我们的人生境界定当呈现大格局、大气象。
【关键词】阅读 成为 习惯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每次分析学生的语文考卷,感到最头疼的部分便是现代文阅读,丢分情况十分严重。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在教什么?说白了,还不就是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吗?为什么这一方面我们总是做得事倍功半呢?
我想,首先是在教学方法上出了问题。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有这样一篇文章——《爸爸的花儿落了》,其中分析题目的含义,有两点,(1)爸爸喜爱的夹竹桃花败落了;(2)喜爱花儿的爸爸病逝了。这道题的答题方法便是:结合文本内容,将该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挖掘出来即可。到了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阶段,在一次月考卷上有一篇题为《台阶》的写父爱的文章,问题一便是分析题目的含义,有一部分学生答出从门厅到“我”家(三楼)只有20级台阶,有一部分同学忽略了这一点,但能答出20级台阶意味着20多年来父亲深沉的爱,两点都能答出的人就少了,而能挖掘出“20级台阶还意味着二十多年来我在父亲慈爱的目光中向生活的高台阶逐级攀登”的同学就寥寥无几了。因此,这道4分的题目,有80%左右的同学仅得1-2分。仔细分析失分原因,便是学生并没有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与技能内化吸收,变成自己的方法技能,更没有把它迁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由此可见,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在授课时不仅不能照本宣科、就文论文,而且要注意传授方法与技能,更要注意唤醒学生对方法技能的内化吸收与迁移运用的意识,并敦促其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加以应用,把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与能力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其次,却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那便是,我们的学生阅读量太少。自古就有“熟能生巧”一说,扪心自问,能够把阅读当作每日必行之事者能有几人?既然不熟,巧又从何谈起?
我们的课堂上,有不少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十分被动。老师布置预习,学生连课文都不看,翻上各种教辅资料完成预习题目应付老师检查,老师要求带上问题读课文,学生却急着翻参考书找问题的答案,到老师点拨讲解课文的阅读技法,引导学生揣摩写作特色时,学生早已抱着既成答案悠哉游哉了。
这样的课堂学习怎能提高阅读能力?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来看。一册课本到手,先以章节为单位,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每章节所写内容所反映的主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到学习每一课书时,第一步,做好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生成问题;第二步,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无论是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探究,还是聆听老师讲解,都要在注重结果(答案)的同时,倍加关注生成结果的方法与过程;第三步,等到一定阶段就把所学文章按内容主题或按不同体裁进行分类整理,找出同类文章在阅读中的共通性,如“怎样阅读记叙文”、“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等。把这些方法点点滴滴积累下来,再有针对性地找一些相类似的文章去阅读,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不断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天长日久,自然也就培养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大量的课外阅读,也是我们提高阅读能力、加强个人修养的有效途径。
当前,在广大中学生中,课外强化补习数、理、化、英者有之,课外参加琴、棋、书、画各种特长班者有之,课外沉溺于打球、网聊、网购、网络游戏者有之,那么,读书呢?大家似乎忙于以上种种事宜而疏于读书了吧?
加强课外阅读,并不是一件十分难办的事情,它既不需要不菲的资金投入,也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茶余饭后,临入睡前,一文(或一册)在手,往往是一种享受;节假日,少打两场球,少在网络上消耗个把小时,少做一两次无所谓的应酬,我们还是有较为充 裕的时间去阅读的。
古人读书“头悬梁、锥刺股”,这种苦学的方法我们大可不必去效仿,但这种吃苦的精神,我们还是应该提倡的。古今中外,但凡做学问者,必有坐热冷板凳之底功。马克思为了研究经济学,曾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里阅读了大量书籍资料,经年累月,他座位下的水泥地面上竟被磨出两个脚印,下得这番功夫,终有《资本论》横空出世;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他本身就是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他博览了有关明代三百年历史诸多不同版本的正史、野史,然后以史料为基础,用自己独具特色的笔法,写成了这部精彩的历史鸿著;我也曾带过这样一位学生:刚升入初中时,该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她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很是一般,每次考试阅读这一块丢分最多,每次向校报投稿都不被采用。难能可贵的是,该同学能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哪怕是课间十分钟,哪怕是蹲厕时的三五分钟,坚持手不离卷,边读边悟,在她的家里,床头案几,手之所及,随处摆放着三两本可供阅读的报刊杂志,同时还养成了做笔记、勤练笔的好习惯。到她升入初二、三时,她的语文水平已是出类拔萃的,她也成了学校文学社团的“铁杆”。目前该生就读于省重点高中的理科重点班,而她的文章已屡次在《读者》杂志和《青年文摘》上发表。
综上所述,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阅读就像每日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势必“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小而言之,完成考卷上的几道阅读题目,定当手到擒来;大而言之,我们的言辞吐纳,我们的人生境界定当呈现大格局、大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