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选题:七品政治的逻辑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98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同许多观察家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地方政治是充满活力的。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做事”、“搞政绩”的冲动,各种经济政治制度创新层出不穷;而各种社会矛盾、官民冲突在地方政治中也得到了更为直接的表现,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长期以来,囿于教条的规则主义和僵化的意识形态,导致诸多道德化的地方政治观察。其结果要么一味否定,试图把一切推倒重来;要么陷入盲目的乐观,任由翻滚细浪没过脖颈而一无所知。某种程度上,中国地方体制是经济奇迹与社会危机的同一来源。地方政治的一体两面性,也正是此组专题文章的共识结论。
  中国地区竞争的特点是县际竞争。中国地方政府的权力主要集中在县一级,不在省,也不在乡。对于统治和被统治的双方而言,与省市大城市和中央政府相比,政治问题在地方是紧要,而且迫切的。很显然,这些发生在局部、小地方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政治问题的体现。与改革前相比,在特殊的政绩考核与财税体制安排下,中国地方政府在强大的发展经济的动力支配下,其面貌、性质和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地方政府为能动主体,结合市场刺激,地方政府成为改革经济的重要动力。“招商引资”成为地方政府不明言的首要任务。如同周飞舟指出的,地方政府的全面“公司化”,是理解地方体制“魔戒”效应的关键。借助旧体制的威权能力,政府庞大的资源动员能力与资本机制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独特的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李永刚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号称中央集权的体制为何能够容忍地方层面的自作主张?上下“合谋”之间是否还有某种隐蔽的制度安排?毋庸讳言,高层政治与地方政治之间存在某种同构性。仝志辉就考察了改革以来部门利益如何从轻微病症变成挥之不去的内在病灶,纵横交错的营利性部门走出地方舞台,俘获了整个中国政治体。
  黄宗智先生将改革形成的地方分权体制和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的地方分权传统连接起来说明,改革在其上附加了新的市场化,这已成为西方学者解释中国改革活力的一种共识。晚近以来,地方政府的高度集权,地方政府与资本力量更为密切的结合,某种程度上,已沉淀为地方官员与企业家联姻的既得利益团体。在原有的官僚化弊端之上,毛时期通过群众运动维持的“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不断弱化,“谋利化”的官僚主义已逐渐丧失改革初期的活力。近年来地方群体性事件的频繁爆发,不啻是此种状态的全面反映。另一方面,中国的地方政治也凸显越来越虚弱、涣散的趋势,公共职能的缺失,政治整合的孱弱,在地方表现尤为突出。陈柏峰指出,基层政治,在本质上是不同主体在一个没有制度化,也难以制度化的灰色空间中展开博弈的过程。在越来越迈向现代的地方社会中,基层缺少一个能够有效与民众打交道的现代政权体系。这种分裂的现象突出反映了中国政治的问题所在。黄宗智指出,此种特殊的地方体制既可能是一种过渡性的体制,也可能会是长期凝固的体制。如果不进一步改革,很可能会凝固成一种新的僵化体制。
  中国地方政府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无疑是中国政治最为现实、也最为前沿的问题。矛盾最尖锐的地方往往也是解决问题最可能的突破口。秋风认为需要克服延续至今的郡县制弊病,培育现时代的新士绅群体,“建镇为市,市县分流”,其目标在于重新激活传统市镇的自治精神。王利则认为,需要通过平衡的利益政治和权利政治,倚以安顿良性的社会秩序。探讨这些问题,比单纯从概念上想象中国的未来政治,或许更为切实,也更有意义。同时,我们也深知,地方的改革经验往往会成为全国改革的推动力,这是中国改革中的常态。这是一个仍然处于“转型”之中的不断学习的体制。因此,总结地方经验对于中国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清末宪政改革背后所蕴含的“国家建设”目标,并非“挽救腐朽统治”、“寻求富强”或“救亡图存”等概念所能概括的,而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1906年9月1日),清廷发布“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这一谕令不仅昭示了清末宪政改革的方向,而且体现了清政府建设现代国家的决心:  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内阁奉上谕: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我朝自开国以来,
期刊
自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调整共和党的外交方针已经成为这一届美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巧实力(smart power)一词成为美国外交战略调整的支点,也成为奥巴马政府的政策亮点。这一概念由国际关系知名学者小约瑟夫·奈2003年提出,其要点是在当前世界格局发生变化,新兴国际力量不断凸显的情况下,如何捍卫美国的霸主地位。美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中心2007年成立了由前国务卿阿米蒂奇和奈任共同主席的“巧实力”研
期刊
追寻国家富强大概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最大的梦想。在政治维度上,从洋务派到维新派,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在经济维度上,从各种流派的国家资本主义到毛式社会主义,再到邓小平式的混合主义;在文化维度上说,从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从社会主义新文化再到眼下有中国特色的复古思潮,世上几乎很少有什么哲学、主义、魔法和药方没有被中国人以追寻富强的名义认真或投机地追随过、实施过。  以今日眼光观之,至
期刊
兰德公司的报告总能激起人们无数想象。2009年下半年,兰德公司连续发表了两个关于中国的重头研究报告。其一是针对台湾海峡做出的中国军力评估报告,警告美国政府台湾海峡两岸的军力对比已经严重失衡。这份报告在当前两岸致力于合作协商、加强互动的大局之下,引发了轩然大波,以至于另一份随后发表的报告被人所忽视。这份被冠名为《中国的国际行为》的研究报告实际是兰德专门为美国空军做的专题评估,是作为美国空军的研究项目
期刊
宗教是美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托克维尔在其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中曾经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宗教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前总统小布什在中国访问时,曾放言“美国95%以上的人口都信仰宗教”,似乎美国政治的成功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宗教的公民塑造能力之上的。宗教信仰自1980年代以来,成为美国“文化战”的重要内容,宗教提供的价值理念成为凝聚选民意志的重要工具,虽然政教分离是美国的基本立国原则,但是宗教在某种意
期刊
300年前,孟德斯鸠就曾注意到:在贸易的精神旺盛的国家,一切人道的行为、一切道德的品质全都成为买卖的东西。做人道所要求的最微小的事情也都是为着金钱。当资本降临人间,它就以其独特的方式缓慢、但绝不回头地塑造着人类的心灵和生活。对于这一点,在今天的世界上,也许没有比中国人的感受更为深刻的了。  30年前,当中国人挣脱僵化的意识形态,开始在希望的田野上自由奔跑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我们从此告别了所有超越
期刊
打赢了选战的美国民主党人要乘胜追击,要终结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文化战,赢得这一回合美国意识形态之争的胜利。早在今年年初,作为美国重要的国师,弗朗西斯·福山就在《美国利益》杂志上撰文指出奥巴马政府有机会打造一个属于他的时代,但是他必须要在半年内提出新的理念,并且迅速推广。  作为民主党重要智库机构的美国进步研究中心,一向为民主党政策和方略冲锋在前。去年在其年度《美国意识形态报告》中,美国进步研究
期刊
编者按:针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问题,本刊特委托天津师范大学张莉女士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梁鸿先生,对著名作家毕飞宇和阎连科先生进行了专访。作家笔触往往更为细腻而深入,他们没有宏观的理论框架,没有抽象的概念体系,但丝毫不妨碍他们以独到的方式,展开对当代中国人际伦理与价值变迁的深刻思考。正如毕飞宇所说,一个作家最大的使命也在这里:即使他认为路必须是这么走的,他也要质疑,也要批判。    酥松,低温,这就是
期刊
地方政治有种种乱象,其中各个政府部门利益的彰显与骄横即是这种乱象的组成部分。部门利益加剧了地方政治的困局。从部门利益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凸现地方政治的问题,并可能借此发现整个中国政治的问题。  地方政府由各个部门组成,部门作为政府的分支机构,执行一部分政府职能,同级地方政府是各部门的上级,同时部门还有自己的纵向管理系统。本来这种关系是有法制规范,顺畅有节的。但是,在地方政治场域中,我们却看到了种种
期刊
在生态危机的背景之下,人类的生存忧患前所未有地强烈,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难辞其咎。哥本哈根会议在见证了呐喊、眼泪和口水之后黯然落幕,再次凸显出经济全球化下的利益与文化冲突。中国如今仍然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下半叶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家,如何化解中西文化碰撞,如何再参与建构中国商业伦理,又如何踏踏实实地以生态保护为契机参与社会变革?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或许能够提供些许启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