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讲述数学史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数学史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摇篮,它孕育着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了这两者,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了。在数学课上,讲述与当天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故事,往往会让学生印象深刻。
例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在课堂上介绍了古今中外人们研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历史,特别认真地讲述了法国数学家布莱士·帕斯卡的成长故事。他自幼聪明,求知欲强,12岁时将自己的研究方案用煤灰画在墙上,独自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因为年龄相仿,内容贴切,学生们对此故事很感兴趣,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如果教师经常在数学课上“喂”给学生最合适的数学故事,何愁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不浓厚?
二、利用数学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发展史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每一个新发现都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空洞的说教往往会收效甚微!巧妙恰当地“引入”数学史,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数学》五年级《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时,利用课件演示了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的“神奇”割补法,并介绍它的根据是大约1700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刘徽总结出的“出入相补原理”。出入相补原理就是把一个图形分割、移补,而面积保持不变,来计算出它的面积!课堂上,笔者问:“看了这种方法,大家有什么感想?”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站起来对着一千多名听课的教师一字一句大声说:“这种方法真是神奇!数学家刘徽简直太了不起啦!”此时,会场上响起了教师们发自内心的掌声。笔者趁机点评:“好好努力,你就是未来的数学家刘徽,其实,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还有很多未知的巧妙方法等待着你们去探索!”这种恰当的数学文化渗透,对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作用巨大!
三、展现数学之美,提升学生鉴赏美的情趣与能力
数学除了具备“严密的逻辑性”的学科特点之外,同样具有美的特点。如教材中的《小小设计师》《密铺图形》《杨辉三角》,还有图形的变换方式:平移、旋转、轴对称等,教师充分利用与挖掘这些教学内容蕴含的文化元素,呈现各种图形、图案、宏伟建筑的图片,展现数学之美,引导学生欣赏数学之美,运用数学知识创造美,感受数学的魅力,使学生潜移默化中提升鉴赏数学美、追求数学美的情趣与能力。
四、促进学科融合,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协调发展
数学教学中应促进学科融合,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数学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圆的认识》时,与学生一起作了一首题目为《圆》的诗,“诗意”地表达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情感。
我喜欢圆形,
因为,它实用、圆润,柔美。
还因为,它蕴含了深深的哲理:
纵然,点在自由驰骋(圆圈),
也能,紧绕主题中心(圆心),
把握尺度分寸(半径);
圆还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平平安安,团团圆圆……
圆!
是我心灵深处那份恒久的期待……
这首诗写得不是十分完美,但大体概括了圆的数学本质、美的特点,有那么一点哲学道理又似乎带一点人文情怀。笔者以为恰当的数学文化渗透有助于学科融合,对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是有所裨益的!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
数学史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摇篮,它孕育着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了这两者,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了。在数学课上,讲述与当天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故事,往往会让学生印象深刻。
例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在课堂上介绍了古今中外人们研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历史,特别认真地讲述了法国数学家布莱士·帕斯卡的成长故事。他自幼聪明,求知欲强,12岁时将自己的研究方案用煤灰画在墙上,独自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因为年龄相仿,内容贴切,学生们对此故事很感兴趣,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如果教师经常在数学课上“喂”给学生最合适的数学故事,何愁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不浓厚?
二、利用数学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发展史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每一个新发现都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空洞的说教往往会收效甚微!巧妙恰当地“引入”数学史,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数学》五年级《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时,利用课件演示了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的“神奇”割补法,并介绍它的根据是大约1700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刘徽总结出的“出入相补原理”。出入相补原理就是把一个图形分割、移补,而面积保持不变,来计算出它的面积!课堂上,笔者问:“看了这种方法,大家有什么感想?”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站起来对着一千多名听课的教师一字一句大声说:“这种方法真是神奇!数学家刘徽简直太了不起啦!”此时,会场上响起了教师们发自内心的掌声。笔者趁机点评:“好好努力,你就是未来的数学家刘徽,其实,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还有很多未知的巧妙方法等待着你们去探索!”这种恰当的数学文化渗透,对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作用巨大!
三、展现数学之美,提升学生鉴赏美的情趣与能力
数学除了具备“严密的逻辑性”的学科特点之外,同样具有美的特点。如教材中的《小小设计师》《密铺图形》《杨辉三角》,还有图形的变换方式:平移、旋转、轴对称等,教师充分利用与挖掘这些教学内容蕴含的文化元素,呈现各种图形、图案、宏伟建筑的图片,展现数学之美,引导学生欣赏数学之美,运用数学知识创造美,感受数学的魅力,使学生潜移默化中提升鉴赏数学美、追求数学美的情趣与能力。
四、促进学科融合,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协调发展
数学教学中应促进学科融合,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数学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圆的认识》时,与学生一起作了一首题目为《圆》的诗,“诗意”地表达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情感。
我喜欢圆形,
因为,它实用、圆润,柔美。
还因为,它蕴含了深深的哲理:
纵然,点在自由驰骋(圆圈),
也能,紧绕主题中心(圆心),
把握尺度分寸(半径);
圆还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平平安安,团团圆圆……
圆!
是我心灵深处那份恒久的期待……
这首诗写得不是十分完美,但大体概括了圆的数学本质、美的特点,有那么一点哲学道理又似乎带一点人文情怀。笔者以为恰当的数学文化渗透有助于学科融合,对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是有所裨益的!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