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的共同城战。
【关键词】自身素质;知识结构;互动教学
新世纪之初,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改革体系,我国新的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开始启动,在推进基础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艺术欣赏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作用,艺术课程是在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基础上产生的一门综合学科。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美容、实施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就给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站在教学第一线的美术教师,如何提高和改革以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成为首要任务。那么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呢?
1 首先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素,在关注美术教学课程改革的同时,教师们也不能忽视美术学科的发展和变化,不能凭着原有的较深厚的专业基本功去应对一切。因此新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面临着新的挑战。
1.1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生沦为学习的奴隶,使学生不敢轻易出手,导致学生对美术望而却步,学习兴趣荡然无存,而且老课程本身具有许多的弊端,且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有过于强调学科中心,对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即偏重于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学习内容单一、高深、繁多,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倾向,完全背离了个性发展的特点。
1.2 创建超学科的生态知识结构
美术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的共同城战。
1.3 掌握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但中教学过程,而且注重知识生成过程,更重视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2 其次是在美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素质教育一直都在强调: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而是一个引导者;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可往往在课程中很难掌控,那么究竟怎么才能实现真正的转换呢?
2.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传授法,谈话法,單向的师生交流的方式,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营造一个愉快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2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者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
3 最后是教学方法的改变
新课程的实施使得我们不得不改变一些原因的教学方法,不是这些教学方法不好,只是原有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适应这个前进的社会。于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原先的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保留下来,并加入一些新的思想新的观点使其更加完美。
3.1 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及时、直观、生动和大量地把各种图、文、声、像信息展示在同学们眼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为教学快捷地提供课题所需的各类信息,使课堂的信息量增加,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欣赏需求,从而提高艺术欣赏课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3.2 创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师首先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该绘画过程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让学生边思考边模仿,边体验。
尝试----指导教学模式。尝试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尝试来学习,教师的指导分析贯穿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
3.3 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在适当的实践、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学习任务及各项教学环节中,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以上几个方面知识本人在进行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由于个人教学素质与经验还有待提高,因此还不太成熟。目前高中艺术欣赏课的教学尚在积极的摸索之中,要让美术新课程真正能够体现课程的“新”,我们艺术教师还将面临更多的考验,还需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自身素质;知识结构;互动教学
新世纪之初,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改革体系,我国新的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开始启动,在推进基础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艺术欣赏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作用,艺术课程是在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基础上产生的一门综合学科。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美容、实施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就给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站在教学第一线的美术教师,如何提高和改革以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成为首要任务。那么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呢?
1 首先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素,在关注美术教学课程改革的同时,教师们也不能忽视美术学科的发展和变化,不能凭着原有的较深厚的专业基本功去应对一切。因此新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面临着新的挑战。
1.1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生沦为学习的奴隶,使学生不敢轻易出手,导致学生对美术望而却步,学习兴趣荡然无存,而且老课程本身具有许多的弊端,且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有过于强调学科中心,对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即偏重于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学习内容单一、高深、繁多,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倾向,完全背离了个性发展的特点。
1.2 创建超学科的生态知识结构
美术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的共同城战。
1.3 掌握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但中教学过程,而且注重知识生成过程,更重视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2 其次是在美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素质教育一直都在强调: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而是一个引导者;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可往往在课程中很难掌控,那么究竟怎么才能实现真正的转换呢?
2.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传授法,谈话法,單向的师生交流的方式,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营造一个愉快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2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者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
3 最后是教学方法的改变
新课程的实施使得我们不得不改变一些原因的教学方法,不是这些教学方法不好,只是原有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适应这个前进的社会。于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原先的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保留下来,并加入一些新的思想新的观点使其更加完美。
3.1 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及时、直观、生动和大量地把各种图、文、声、像信息展示在同学们眼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为教学快捷地提供课题所需的各类信息,使课堂的信息量增加,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欣赏需求,从而提高艺术欣赏课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3.2 创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师首先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该绘画过程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让学生边思考边模仿,边体验。
尝试----指导教学模式。尝试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尝试来学习,教师的指导分析贯穿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
3.3 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在适当的实践、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学习任务及各项教学环节中,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以上几个方面知识本人在进行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由于个人教学素质与经验还有待提高,因此还不太成熟。目前高中艺术欣赏课的教学尚在积极的摸索之中,要让美术新课程真正能够体现课程的“新”,我们艺术教师还将面临更多的考验,还需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